□趙 娜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多種類型的媒體相繼出現,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還拓寬了人們的知識層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這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其傳播速度、傳播方式及傳播范圍都發生了一定改變,人們通過新媒體途徑獲得的信息也更加全面。與此同時,作為主流媒體的廣播電臺,收聽率卻在不斷下降,聽眾對廣播電臺編輯人員的要求也有了明顯提高,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原有的工作方式,從自身到團隊,從觀念到形式,都要有所創新,以不斷滿足聽眾對信息的求知欲,促進廣播電臺的高質量發展。
廣播電臺的編輯身上肩負著為群眾傳輸真實新聞信息、傳達國家相關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任務和職責。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信息獲取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人們更愿意接受碎片化、實時更新的信息。而傳統的廣播電臺則需要經過外采、策劃、編輯、審核、編排等多道工序,周期煩瑣而冗長,很多新聞都失去了時效性。這就導致傳統廣播電臺的聽眾群體大大減少。而廣播電臺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卻又離不開廣大聽眾的支持,因此,作為一名合格廣播電臺編輯需要具備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突破自我,選擇合適方法策略解決行業問題。
當前許多廣播電臺的內容質量令人堪憂,與新聞記者采寫質量有很大關系。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接觸信息的平臺和渠道在逐漸增多,同時人們對信息的內容及節目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導致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積攢報道人氣,吸引受眾觀看而搞出一些華而不實的新聞信息。這些新聞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文章大篇幅都是在講與新聞主題毫不相關的內容,并且這種文章明顯使用大量詞匯堆積出來。新聞三要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性,從這個標準衡量,一些報道存在虛假、捏造的內容甚至是謠言,明顯不符合新聞定義。
新聞報道最講究時效性,這是對新聞的基本要求。如今在手機APP普及的時代,很多突發事件剛發生,還未等新聞記者到達事件現場,在場群眾就用手機拍攝了并上傳到網絡上,甚至很多都是現場直播。社交APP對拍攝者的拍攝水平要求不高,主要是讓大眾如親臨現場般地了解事件發生的細節、過程和結果。因此電臺在這方面毫無優勢。而且在如今的廣播電臺播報中,聽眾經常會聽到一些不準確不完整的信息表達。“大概、似乎、好像”這些不確定的詞語的大量存在會嚴重降低節目的質量,也會讓聽眾逐漸失去對節目的信任感。對于聽眾來講,模糊性詞語的大量存在是廣播電臺不專業的表現,這會使聽眾慢慢轉向其他的平臺和媒體來滿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聽眾的審美眼光也逐漸提高,如果廣播電臺采編的基本模式總是保持一成不變,聽眾就會喪失最基本的耐心和興趣,越來越挑剔。長此以往,聽眾就會放棄對其的關注。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電臺節目也是如此,如果能做到花樣翻新,適時地打造節目形象、強化品牌,從內容到風格都進行全方位立體包裝與宣傳,就會使整個頻道形象鮮明、風格統一、內容豐富、節目銜接流暢。聽眾感到耳目一新,節目收聽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傳統的廣播電臺編輯是電臺和節目的重要支柱。當前手機APP迅猛發展,各種視頻編輯和直播軟件也被廣泛應用,這對廣播電臺編輯工作產生了很大阻礙。他們必須更多地關注百姓關心的熱點焦點,貼近百姓,貼近民生。此外,對廣播電臺而言,編輯的不同方式會給聽眾造成不同的收聽感覺。針對這一點,廣播電臺編輯可以巧妙利用多種編輯方式來提升節目的質量。
電臺需要的是一支經驗多、技術精、業務強的團隊。編輯人員日常學習中,不能僅學新聞專業知識,眼界要寬,要多了解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知識。電臺要多開展體驗式的培訓活動,帶領編輯“走出去”,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需求,在基層接受磨礪和鍛煉。要多開展任務式培訓,以彌補聽課式培訓的不足,通過“任務發布—團隊合作—集中展示”等流程,在實操中強化知識運用,促進技能提升,傳導學習壓力,提高培訓質量。要多開展信息化培訓,借助信息化工具提高傳播效率,開展常態化的學習,將知識技能融入日常的“學”與“用”中,打通從學到用的堵點。
如山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將編輯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內容進行重新切割,形成新的知識點分類模塊,制作成“小而精”的學習產品,以主題推送的方式定期發送給編輯團隊,幫助他們為自主學習“加餐”,為日常工作“賦能”。培訓工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編輯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對編輯的培訓工作要經常開展,讓廣播電臺編輯及時更新理念,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思想理念是行動的指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為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促進廣播電臺的轉型,就需要編輯改變陳舊的思想。
其一,要充分認識廣播電臺的優勢和劣勢,既要肯定廣播電臺在信息真實性、權威性、公信力方面的優勢,同時也要認識到在競爭態勢下,廣播電臺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其二,要認識到向新媒體學習、轉變工作思路的重要性。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信息獲取和傳遞方式。廣播電臺新聞編輯需要深入學習新媒體的傳播理念和方式,充分發揮手機和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根據時代需求來更新自身的編輯工作觀念。編輯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最新的素材。因此,編輯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便利條件,做好素材的篩選、整合工作,讓聽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收聽到最新的消息。
每個新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面對迅速發展的新媒體,我們同樣不能輕視。不能因為害怕被取代而停止融合發展的腳步。我們要具體研究每一種媒體類型的發展特點,發現每種媒介的優勢與劣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自身專業能力的提高,實現對相關資源的整合,使自己能夠永立潮頭。
傳播學專家張守信指出,目前廣播電臺新媒體普遍存在“過把癮就死”的現象。電臺推出自己專屬的APP,前期可能憑借電臺的品牌影響力、現有資源等,短期內聚集幾十萬粉絲,但后期的內容與服務跟不上,忙活了好久,仍停留在自娛自樂層面,許多電臺新媒體口號喊得響亮,但最后“不了了之”。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出現,要讓內容從生產上游就注入互聯網基因,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產順序。現在大部分電臺新媒體的做法是把電臺傳播過的內容拿過來,做二次加工,修修改改后發布到新媒體上。“營銷要前置”,內容也一樣,針對新媒體平臺,你要放什么內容,生產前就要策劃好,而不是回過頭來吃傳統媒體的剩飯。
如今,有很多電臺利用新媒體拓寬自己的聽眾群體規模,明確前進的方向。如山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就把新媒體融入進來,為己所用。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是設立了與用戶互動的渠道,傳播活動的互動性與參與性大大增強,能夠明顯拉近媒體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能從用戶那里得到信息反饋。電臺與新媒體的融合,既豐富了用戶的體驗感,也改變了用戶對節目的刻板印象。用戶積極參與節目互動,為節目的改進和優化提出建設性意見。
新興媒體的大量出現,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網絡新聞報道失實、夸大、歪曲事實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就更需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社等主流媒體以正視聽。因此,廣播電臺新聞編輯應始終堅持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其制作的新聞要真實,要能如實反映民眾意愿,體現民眾的訴求和聲音。在新聞內容主題選擇方面要嚴格把關,遵循內容真實的原則。理性客觀地報道新聞內容,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電臺要出臺提高新聞記者、編輯社會責任感的措施和機制。如加強培訓管理,在培訓中做到職業素養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并重,引導從業人員進一步認清責任和使命,強化責任擔當。如加強新聞編輯的考核管理,通過設計多維度的新聞評價指標,在考核和評價中做到質量和數量并重,以鞭策新聞編輯提高社會責任感,編輯出更多優質的新聞。也可建立全面監督機制,暢通政府監督、媒體同行監督和社會群眾監督渠道,鼓勵多元監督主體參與監督,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新聞宣傳,促進新聞事業長久發展。
面對國家和社會賦予廣播電臺的重大使命,編輯記者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講政治當作根本原則。目前,主流媒體有很多年輕的編輯記者,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的把握上還需強化訓練。在選擇報道內容的時候需要更加慎重,避免片面報道,避免報道產生負面影響,進而維護社會穩定。
廣播電臺面對的聽眾主要是老百姓,在選題時要關注老百姓生活中發生的事,從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與人民群眾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相關的話題。在內容的呈現方式方面要用心,要選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新聞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讓新聞報道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提高新聞的貼近性。如山西廣播電視臺文藝廣播在策劃節目時就將觸角向受眾延伸,先在網絡平臺上發布近期擬策劃的選題,邀請群眾、專家一起投票選出受眾最喜歡的選題,受眾為節目的策劃和組織出謀劃策,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了節目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群眾路線作為行動標準,要求新聞編輯也得邁開雙腿,深入基層,在“行走”中與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真誠傾聽群眾呼聲;作為價值取向,要求編輯突出群眾在新聞報道中的主體地位,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懷群眾疾苦,體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比如編輯在“走基層”體驗式報道中,扮演新聞見證者,采用第三人稱敘事視角,平實、客觀地進行旁白解說和概述,呈現新聞當事人的生活狀態。這種樸素的文本語態,既可以客觀呈現被報道者的性格特質,也能夠引導受眾設身處地站在被報道者的立場思考、感受,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編輯選取新聞事實表達報道主題,是一個動態選擇、取舍的過程,融入了編輯的價值取向,蘊含了編輯的人文情懷。編輯在整合新聞素材中,或多或少會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社會的關注、對道義的守望等情愫,也會因為不同對象的境遇引發思考和感悟。這些情愫和感悟除了在新聞作品的字里行間有所體現外,以編后感的形式理性陳述,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表達路徑。
如今,我們生活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時代,面對的是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臺編輯需要不斷健全、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時刻保持求知意識和求異思維,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尤其要時刻關注媒體的發展趨勢,了解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全新特點,孜孜不倦地探索全媒體的創新發展路徑。廣播電臺編輯要具有創造潛能,努力以發散性思維分析新聞事件。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促使內容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如今,一些廣電媒體向科技要生產力,加速轉型,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5G智慧電臺是湖南廣電作為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探索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項目,是履行陣地建設責任的重要實踐,通過新技術賦能再造廣播價值。5G智慧電臺作為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編播系統和全天候廣播節目集成,是智能全媒體生態里的創新實踐先鋒。作為走在前列的廣電媒體,要加強對編輯人員的培訓,使其成為懂技術、懂內容、能創新、會運營的全媒體人才,助推學習型廣電行業的迭代共生。
總的來說,現代社會對廣播電臺編輯提出了更多新要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廣播電臺編輯需要認識到自身新聞傳播模式的優點和缺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傳播有價值的新聞,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交互性功能,構建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溝通通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并不斷優化新聞傳播方式和工作理念,更好地推動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