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互鑒共贏 殊途同歸
——從“學術史”視角看中國音樂史學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Ethnomusicology的學科關系

2022-11-16 07:02:56
中國音樂 2022年2期
關鍵詞:學術史學科歷史

○ 胡 斌 孫 焱

在中國當下高校的音樂學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中,中國音樂史學、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①該術語最早由孔斯特于1950年提出,從關注“他者”音樂起源逐漸延伸至關注“人類一切音樂文化”的音樂學下屬學科,其研究方法強調音樂本體分析和文化闡釋的結合。自1980年該西方學科正式引入中國并開啟了學科本文化的過程,至今涌現了大量成果,成為音樂類高校尤其是碩博培養中的重要專業之一。由于國內對Ethnomusicology的學科中文譯名持有不同意見,因此本文采用“Ethnomusicology”稱之。雖然均屬于音樂學下屬分支學科,在研究領域與研究理念上各有區別,但在學術研究及各層級音樂理論人才培養的現實過程中,越來越多學者注意到這三個專業領域逐漸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現象,不少中國音樂史學家同時又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專家或Ethnomusicologist。那么在學科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音樂史學和中國傳統音樂及Ethnomusicology的研究對象有過怎樣的交叉和分離?三者的研究目標又有何區別?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三者既有重疊又相對獨立的關系?其實對于上述問題的認識,在學界日常已有的各類學術成果中均有顯現,當下學人也越來越傾向應當從整體的、關聯的以及學科史的視角,對上述問題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全面理解。本文將以“中國音樂史”為出發點,從學術史的視角,就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及Ethnomusicology之間的學科關系進行討論。

一、中國音樂史學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

雖然諸多音樂學科均來自于西方,但是對于中國音樂史學和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而言,兩者應該是最為“本土”的傳統學科了,一古一今,彼此關系密切。從當下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的《詩經》《楚辭》《成相篇》等,即是民間音樂相關內容以史學文本的方式呈現,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戲曲與民間音樂部分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本就迥然一體,不可分割。

20世紀初至1949年是中國音樂學的醞釀和起步階段,整體以個人或小眾會社的研究方式為主,研究對象以中國音樂史學和傳統音樂為代表。同時,這一階段也是中國音樂史學、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初創時期,兩者最初的奠定似乎都可追溯自相同的一些學者和成果,不論是代表學者、研究成果、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方法,兩者都有著密切的交叉,呈現出在交叉互嵌中前進的歷史樣態。

在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史學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學科是在部分地相互結合過程中得以確立和發展的。王光祈、童斐、劉天華、鄭覲文等人共同的特點都是立足本土,且領域廣博,既是中國音樂史學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代表人物,但這并非意指當時的學者具有鮮明的中國音樂史學家與中國傳統音樂學家的雙重身份,實際上這些學人可能并不需要從“分專業”或“割裂”的角度來“嚴格”看待他們的研究對象。雖然在研究成果的學科歸屬上各有傾向,但內容的交叉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在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成果中,有數量不少的重要著述集中在傳統音樂理論研究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統音樂理論研究中也包括有大量的音樂史學學術資源。參考陳永在《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②陳永:《中國音樂史學之近代轉型》,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的整理統計,在1920年至1936年間的傳統音樂理論研究中,涉及的音樂史學學術資源主要包括有國樂研究、外族音樂研究、音樂文學史研究等方面。

從研究方法來看,這一時期的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繼承了史學研究注重文獻為主的方法,與此同時,亦開始看重“傳統音樂的實踐和采集”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重要性,尤以楊蔭瀏先生為代表。他的《中國音樂史綱》對史料力求辨偽求真,特別注意史料與活態音樂之間的聯系,并且指出,全部的中國音樂史,是一部以民間音樂為主體、吸收融化外來音樂和創作改編相結合的發展史。這一結論明確而直接地闡明了中國音樂史與中國傳統音樂的關系,同時在研究內容、范疇及方法上給予了相當的開放性。他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實踐和采集是一種自覺性的學術行為,是一種學科建設意義的活動,他于20世紀40年代發表了被學界認為當時最具學術價值的有關中國傳統器樂藝術研究的論文《國樂前途及其研究》,其中明確表現了自己的理論思想基礎:“須從古今一脈中間,去接近它(國樂)基礎的深度……國樂卻待認清了來路,才可以有合理的去路?!雹蹢钍a瀏:《國樂前途及其研究》,《中國音樂學》,1989年,第4期,第6-7頁。這也是他于1942年在重慶青木關教授“國樂概論”和“中國音樂史”的理論思想基礎。他懷著對“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的堅信,意識到每種傳統器樂和聲樂品種,都儲存了程度不等的古代音樂信息,都跳動著中國音樂歷史的脈點。喬建中在對楊蔭瀏學術思想的總結中提及,“音樂史學家的最重要的任務,應該首先通過實踐去感受這些活態音樂的活的靈魂。然后才能談得上努力追溯其產生、形成的蹤跡,盡可能恢復其歷史真貌”④喬建中:《20世紀中國音樂學的一個里程碑—新解楊蔭瀏先生“實踐—采集”的學術思想》,《人民音樂》,1999年,第11期,第6頁。。楊蔭瀏先生的“實踐—采集”研究方法,一方面為中國音樂史學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初創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這一時期仍然是以個人化的探索為主,但中國音樂史學已經彰顯出自身資源厚重、起步較高、注重實踐、對象特殊的學術特色,也暗示了在今后的發展中,中國音樂史學和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之間依然會繼續交叉前行。

如果說1949年前在中國音樂史研究中的“實踐—采集”行為更多是一種個人性的行為,那么1949年至1966年間中國音樂史學和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大規模的對民間音樂的采集、記錄、整理工作則是國家在場下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運動的一部分,與三四十年代相比,無論涉獵的范圍、品類和深度都有新的擴展。以楊蔭瀏、廖輔叔、沈知白、李純一為代表的研究隊伍,成果大大豐富了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特別是由文化部牽頭,以原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為重鎮,匯集了楊蔭瀏等全國致力于音樂史學的學者和高校教師,定位研究理念和方法,從傳統音樂活態中追尋回溯,依朝代將不同階段的音樂機構和承載的音樂形態系統化梳理,終將中國古代音樂的歷史脈絡相對清晰地展現于學界⑤項陽:《在藝術與文化的有機整合中推動中國音樂史學轉型》,《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9期,第4-13頁。。再如李純一等學者深入考古學領域,以出土的實物來檢驗史籍中關于音樂的記載,用考古學的新發現來補充史料記載的不足等⑥田可文:《中國音樂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年,第61頁。。這一時期,音樂史研究成果逐漸豐滿起來,其和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繼續交叉前行,并在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語境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逐漸將“共時”視角應用于“歷時”研究的思路與觀點,在后來諸多音樂史學家的言論中漸有體現。音樂實踐中存留至今的、活的歷史材料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實際應用上與前兩者相比雖然并非主流,但是已經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與認可。用“逆向考察”來描述“歷時與共時”相結合并作用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逐漸在實踐中顯示了其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性,北京智化寺京音樂與北宋鼓吹教坊及其樂器的關聯、西安鼓樂與唐燕樂的關聯的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種學術體會是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根據中國音樂史學的內在特點逐漸萌生和總結而來的,也為后來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方法應用于中國音樂史研究提供了前期理論基礎。

自1980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民族音樂學研討會及之后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成立至今,中國音樂史與中國傳統音樂相融合的研究方式在各自領域中都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新的理論思考與個案研究逐一問世,傳統音樂研究中的史學思維也好,音樂史研究中的傳統音樂對象也罷,在諸多學者的學術實踐中,不但延續著由學科交叉帶來的理論思考,而且在個案研究中形成了“歷時”與“共時”共同構建的問題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學科界限的突破。其中較為突出的學術成果,如項陽進行的關于山西樂戶的系列研究,該專題研究一方面分析了山西現存民間禮俗同音樂傳統的關系,另一方面以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方式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機制進行了整體認知,其長達二十余年的學術關注本身即已構成了橫向田野的縱向審視,并在中國音樂歷史研究中結合文獻總結出了禮樂與俗樂兩條主導脈絡,從而實現了從田野到文獻、從現象研究到機制研究、從當下到歷史的“接通”,以雙向觀察和體驗促成了新的學術認知。其《接通的意義—傳統·田野·歷史》一文就傳統田野考察與歷史研究相“接通”的概念再次進行了強調,文章“思考音樂學界音樂史學與傳統音樂相結合‘歷史的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實踐意義,強調音樂史學走出書齋,傳統音樂接通歷史,在各有側重的視角下進行綜合、立體的研究,從而真正把握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⑦項陽:《接通的意義—傳統·田野·歷史》,《音樂藝術》,2011年,第1期,第9頁。。諸如此類的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過去的學科邊界歷經交叉后成為新的學科焦點,“古”與“今”之間除了習慣性的“二元對立”思維,也逐漸通過學術個案及反思的穿針引線,形成了越發明晰的“整體觀”思維,尤其是在中國“本土”音樂學科的整體框架下,豐厚的學科傳統與積淀為今天出現的學術轉變提供了土壤和空間,使我們看到了中國音樂史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之間在研究內容、范疇、方法、理念上進行關聯的各種無限可能。

由上可見,中國音樂史與中國傳統音樂之間實際上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我們對歷史上民間音樂相關內容的了解,正是源于音樂歷史文獻,今天的傳統音樂研究仍然是在中國音樂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脈絡的語境中進行的。從音樂史學資料來說,其范疇主要包括音樂文獻資料、音樂考古資料、當下現存的音樂民俗資料,這一點早為學界共識。出于現代學科建設的需要,中國音樂史與傳統音樂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專業方向,這一點與中國的歷史學與民俗學研究有著相當的一致,但是,“用歷史學的眼光來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信仰和民間文學,都是社會存在,也是歷史的一部分”⑧白壽彝:《民俗學和歷史學》,《思想戰線》,1985年,第1期,第17頁。。從今天“微觀史”“生活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還能夠給以往“正史”“官史”語境下的中國音樂史研究提供來自底層、民間的學術話語與資源,從而真正形成“立體”“復數”的中國音樂史研究。中國音樂史研究可以為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提供歷史背景與歷史事實,并進行歷史脈絡闡釋,使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更加具有深度和厚度;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中的材料和觀念可以充實并擴大音樂史料的范圍,提供細節參考與橫向語境,使中國音樂史研究更加飽滿,更加立體??梢哉f,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借鑒,不但在研究內容、研究范疇方面彼此拓展,更在研究方法、學術觀念上起到了相互補足與互為反思的作用。

二、中國音樂史學與Ethnomusicology

中國音樂史學與Ethnomusicology之所以能夠相互關聯并成為當下音樂學研究中的熱點,主要基于如下共識:1.中國音樂史學研究需要“共時”視角的參與,需要與音樂的當下田野相互關照,而Ethnomusicology需要“歷時”視角的參與,需要在音樂的歷史田野中追溯淵源與脈絡;2.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不僅需要對傳統史學方法的繼承,也需要對現代史學方法的借鑒,而Ethnomusicology進入中國,需要在中國的音樂歷史田野中實現“中國話語”和“中國表述”的凝練與創新。

王光祈兼具中國音樂史學家和比較音樂學家,其《東方民族之音樂》和《東西樂制之研究》等是Ethnomusicology在中國最早的代表成果,這一點已是學界公認。至于王光祈之后至1980年之間的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階段是否可以納入Ethnomusicology在中國發展的早期階段,對于該問題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中國音樂史學與Ethnomusicology之間的學術關聯,則主要見于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

如果說前輩學人對將“共時”視角引入“歷時”研究是一種源自學術積累的敏感,將當下遺存作為歷史描述的切入點是基于客觀存在的論據,那么明確將Ethnomusicology學科理論與方法用于中國音樂史學研究,并且致力于在歷史文獻中有意識地展開橫向田野,重理歷史敘事方式,則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大膽嘗試。與之前學者提出的由今及古的逆向考察不同,洛秦與修海林的關于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反思⑨洛秦:《民族音樂學作用于歷史研究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嘗試》,《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3期,第34-46頁;修海林:《在歷史中展開共時—為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中國音樂》,2000年,第2期,第17-18頁。,則站在學科的高度,主動將西方民族學、人類學與中國音樂史學研究在理論與觀念上進行融合,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的理論思維得以形成,并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提出了越發清晰的革新主張,即實現另一種歷史的敘事方式,以實現更為全面的歷史呈現。之后,齊琨結合自己的田野探討了在歷史過程中闡釋音樂文化現象的觀點,認為“口述歷史研究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今音樂文化的存在狀態和延續原因,亦可將現今音樂研究中似乎已成為常識的概念放置在歷史過程中重新加以反思”⑩齊琨:《歷史地闡釋:民族音樂學之歷史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83頁。。經過多年的學術實踐,Ethnomusicology相關研究方法應用于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成果漸漸有所積累:2009年漢唐音樂史國際研討會上,洛秦從“新史學”的視野對能夠反映唐代長安音樂社會生活的各種音樂史料進行了新的解讀,探討了從文獻構建歷史社會音樂生活空間的可能性。?該文為洛秦在2009年漢唐音樂史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朱國偉于2010年提出“民族音樂學的逆向考察、歷時與共時研究法、宏觀與微觀的地域觀念、比較研究方法、音樂解釋法、樂器學方法和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能起到借鑒的作用。”?朱國偉:《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借鑒作用》,《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38頁。至2014年,洛秦更進一步,通過對音樂的歷史田野工作及其歷史音樂民族志書寫問題的討論,旗幟鮮明地提出重寫音樂史的意義在于研究范式上的突破。作者分析了音樂屬性的多重性與音樂歷史的“被發現”“被書寫”和“被闡釋”的特點,并通過四個不同歷史空間的“歷史田野”,論述了挑戰性的重寫音樂史的研究范式核心,即注重敘事而非描述,強調闡釋而非證實。?洛秦:《敘事與闡釋的歷史,挑戰性的重寫音樂史的研究范式—論音樂的歷史田野工作及其歷史音樂民族志書寫》,《音樂藝術》,2014年,第1期,第6-26頁。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新的材料得以挖掘使用、新的視角與解讀方法得以歸納總結、新的研究目標得以確立、新的歷史表述為音樂史學帶來了新的寫作范式。

此后,隨著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意識下的中國音樂史研究越發深入,專題化、規?;那闆r開始顯現,其中,成果最為凸顯的則是“新史學”理念下的宋代音樂史學研究。2009年、2013年、2019年上海音樂學院先后舉辦了三屆“宋代音樂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成立“宋代音樂國際學術研究中心”;2012年以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推出“宋代音樂文化闡釋與研究文叢(第一輯)”……宋代音樂研究在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領域呈現出一派新氣象。洛秦、康瑞軍撰文就當時宋代音樂史學理問題的相關討論進行了歸納總結,主張充分借鑒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成熟人文學科豐富的學術成果和學理資源,實現“新史學”理念對宋代音樂研究的范式與思維的拓展,以此豐富宋代音樂研究的學術意識,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建立斷代音樂史研究創新學術體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洛秦、康瑞軍:《國際化視野下宋代音樂研究的新動向與新思考(2009—2013)》,《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69-74頁。此外,李方元以《宋史·樂志》等文獻為例,提出在歷史敘事中實際存在這“歷史時間”與“敘事時間”兩種意義的時間概念,且“歷史時間”由“敘事時間”提供,敘事比重的不同直接決定了歷史編纂體裁的不同,指明可以通過歷史敘事來考察歷史文本編纂的目的性,將“新史學”意識帶入了對史學元理論問題的思考?李方元:《音樂史中的敘事與分析—對音樂歷史研究的思考》,該文系李方元在2010年“唐宋音樂史學研討會”上的發言,發言內容介紹見楊成秀:《“唐宋音樂史學研討會”綜述》,載《音樂藝術》,2011年,第2期,第143頁。。立足當代,通過歷史文本的編纂(而不僅僅依賴歷史考據,并試圖讓文本“說話”)來表達史學觀念的撰史方式,在今天的宋代音樂史學及其學術環境里,已逐步引起了學界的共鳴。這一趨勢還體現在《宋代音樂研究的社會史取向—以音樂制度為例》?康瑞軍:《宋代音樂研究的社會史取向—以音樂制度為例》,《音樂藝術》,2011年,第2期,第93-98頁?!丁靶率穼W”與宋代音樂研究的學科語境—寫在“第二屆宋代音樂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康瑞軍:《“新史學”與宋代音樂研究的學科語境—寫在“第二屆宋代音樂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音樂藝術》,2014年,第2期,第121-131頁。等諸多論文之中,盡管這些論文的具體立論對象是音樂制度、文本、思想、音樂實踐和體裁,大致未出傳統范疇,但是,這些論文往往在研究理念上呈現出鮮明的語境意識和論證邏輯,嘗試以點及面、經由案例考證抽象到一般學理的方式來揭示研究對象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在部分學者看來,在研究中去嘗試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是必要的,即以“敘事”和“闡釋”為歷史書寫的核心。歷史材料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特定的史學觀念,所發現和整理的文獻依然僅僅是素材,而歷史研究的重點則是書寫。

中國音樂史與Ethnomusicology思維相融合的學術成果雖然初具規模,并得到學界普遍認可,但是毫無疑問,兩者之間能夠摩擦出的火花并不止于此??紤]到Ethnomusicology在中國的音樂學術發展中仍然面臨尚待解決的“本土化”問題,且主要集中于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而中國的音樂歷史田野又實在浩瀚而廣博,能夠發掘的學術富礦和能夠給Ethnomusicology提供的歷史經驗遠未顯露完全,加之兩者的往來不僅僅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互鑒,更加是東西方不同學術思維、不同表達語境和不同學術傳統之間的往來碰撞,因此中國音樂史學與Ethnomusicology之間的未來仍有待展現。實際上,受Ethnomusicology以及人類學的影響,政治史、經濟史、生活史、身體史、環境史等諸多新視角都給中國音樂史研究帶來了對象、范疇及史觀方面的更新與突破,正如齊琨在其《書寫歷史—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范式與范疇之中國經驗》一文中所說:“目前的歷史民族音樂學更是一個領域,召喚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加盟,共同思考關于歷史研究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具體到音樂史學和民族音樂學這兩個學科,目前展現的是在知識結構與敘事模式上的互補,這也是目前歷史民族音樂學存在的意義。”?齊琨:《書寫歷史—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范式與范疇之中國經驗》,《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第58頁。在這樣的理念下,中國音樂史研究越發呈現出“復數”的趨勢,尤其在史觀變化的情況下,以往的“信史”可能成為“非信史”,以往的“野史”可能也成為音樂史編撰的重要依據,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對“他者”“普通社會”的關注,以及對“歷史田野”的結構與闡釋,并與學界“重寫音樂史”的論爭相結合,為中國音樂史提供了新的敘事對象與方式。同樣,受到中國音樂史的影響,Ethnomusicology所面對的研究對象也從靜態轉向了動態,當下的田野資源與文化想象都成為一種歷史的生成變化結果。更為重要的是,結合中國數千年的音樂文化歷史發展過程,能夠給Ethnomusicology帶來的理論更新與完善無疑是來日可期的。

三、中國音樂史學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的殊途同歸

任何學術理論的發展都有其脈絡化的漸進過程,如同西方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是建立在學者對Ethnomusicology過于強調“共時”研究的反思一樣,中國語境下“歷時與共時”的接通也有著自己的學術緣起和獨特的領域范圍。中國音樂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區域音樂文化種類繁多,各自相應的本土研究視角與方法也在長期的學術研究中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特色與傳統。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在中國可以說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土壤,首先觸及的就是對“本土歷史”與“本土田野”的關注,與中國傳統的研究視角與方法相結合,也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中國音樂學術研究的新思考與新局面。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結合各自研究對此進行了思考,如洛秦《民族音樂學作用于歷史研究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嘗試》?洛秦:《民族音樂學作用于歷史研究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嘗試》,《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3期,第34-46頁。、趙志安《民族音樂學歷時性研究述見》?趙志安:《民族音樂學歷時性研究述見》,《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3期,第137-144頁。、李延紅《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研究”》?李延紅:《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研究”》,《音樂藝術》,2006年,第3期,第113-122頁。、方建軍《民族音樂學與音樂考古學的相互關系及作用》?方建軍:《民族音樂學與音樂考古學的相互關系及作用》,《中國音樂學》,2006年,第3期,第62-70頁。以及項陽《傳統音樂的個案調查與宏觀把握—關于“歷史的民族音樂學”》?項陽:《傳統音樂的個案調查與宏觀把握—關于“歷史的民族音樂學”》,《中國音樂》,2008年,第4期,第1-7頁。等文,這些理論思考無一不是建立在各自長期的中國音樂歷史與田野個案研究的基礎之上,并表達了對中國音樂文化“新的敘事方式”的要求與主張。但是,與其說這種“新的敘事方式”是中國音樂史學、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與Ethnomusicology彼此之間的視角互補,不如說是各自領域在當代學術理論更新背景下自我突破的內在需要。

任何一種具有開拓性和前瞻性的學術見解,都是要建立在勤奮的田野工作和扎實的歷史研究基礎之上的,學界諸多Ethnomusicology思維下的傳統音樂研究成果無一例外,均是如此。無論是通過親身體驗還是學科反思,田野調查與歷史分析逐漸成為諸多音樂研究中必備的雙重學術能力,研究傳統既要把握當下,又要回到歷史。通過學術研究中的實踐經驗及理論經驗的逐步積累,越來越多學者注意到中國音樂史與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文化上不可分割的一體性,以及西方“歷史人類學”及“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整體研究的方法論思考,都共同強調了學術研究中多種學科“接通”和知識結構拓展的意義。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無論是以Ethnomusicology的研究視野來審視與考量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發展與變遷,或是以中國歷史田野來促進中國語境下Ethnomusicology學科的理論更新,都顯示出了學術內涵及目標的基本一致性。

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研究為例,該領域雖然長期以來都受到學界的重視和呼吁,但是在實際學術操作上又存在著相當的困難,關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史料文獻的極度匱乏,至于一些無文字的民族,文獻史料則更是無從談起,從口述史的角度對當下遺存進行記述往往成為主要的手段之一。從音樂史的角度來說,少數民族音樂史寫作已經是中國音樂史學科自身完善的短板所在,如何在極具困難的條件下完成數十種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寫作,如何有效納入中國音樂史的整體框架,這仍然是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傳統音樂研究的角度來說,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屬于小眾化學術對象,同樣面臨需要納入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整體框架的學科需要,并且對于大多數學者來說,巨大的文化差異和陌生的文化敘事方式都是學術研究中不得不面對和克服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多種學科視角的相互協作顯然是必要且必須的;從Ethnomusicology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對于外國學者或者大部分的中國學者,無論是做田野調查還是進行史學寫作與敘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無疑都是Ethnomusicology學科語境下最為典型的音樂個案之一。但在傳統田野工作方式與文本敘事已經難以滿足現實學術研究所需的情況下,如何從三者結合的創新思維出發進而步入學術實踐?這顯然是需要通過集體的學術智慧經過長期的學術實踐來逐步思考和解決的。至21世紀初,中國音樂史學研究與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相互結合得越發緊密,如何從“活態”音樂中挖掘與歷史資料的聯系,如何挖掘和利用在實地考察中可能存在的歷史線索,發掘藏匿在紙堆史料中與現實生活中音樂事象之間的某種聯系,讓封存的歷史文獻資料與當下活態音樂“描述”達成“一致”,從而互相支撐、互相驗證,已經成為當下學者們正在思考的共同話題。楊民康于2017年發文《歷史民族音樂學:把音樂史還原到上下文語境中進行研究—兼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書寫的難題與對策》,認為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同音樂文化史及歷史民族音樂學在方法論上均有較大關聯,后兩類方法主張將民族音樂學或音樂民族志的思維觀念和研究方法應用于音樂史研究領域,將已被“提純”的音樂事象還原為音樂表演和音樂文化活動過程,把音樂作品、音樂事件和音樂人物還原到其具體生存的上下文語境中進行整體描寫,也即將音樂史還原為音樂文化史。?楊民康:《歷史民族音樂學:把音樂史還原到上下文語境中進行研究—兼論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書寫的難題與對策》,《黃鐘》,2017年,第1期,第119頁。該學術觀點既是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Ethnomusicology三者共同作用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理性總結,也是以案例方式對三者學科之間關系的實證。

無論是學科發展的偶然,還是信息時代思想傳播的必然,在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學術研究在延續自身傳統學術脈絡的同時,都面臨著在全球化與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共存的現實條件下如何處理自身學術發展與世界學術話語的溝通與交流問題,這既需要對自身傳統的堅持,也需要對外來學術理論的借鑒。從前述可見,中國音樂史研究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中對“在歷時中展開共時”“在共時中追溯歷時”的總結與認可,同西方Ethnomusicology及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中對現實田野的強調及對歷史田野的反思,這兩者在超出國界、地域概念的文化認知意義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基于差異性極強的個案研究與理論反思上又具有積極的相互借鑒意義。此外,中國音樂史研究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因為數千年的音樂文化延續和極具差異的音樂文化個案,使其在面對基于世界多元民族音樂研究而形成的Ethnomusicology時,顯示出了極強的適應性。雖然在三者碰撞之初出現了質疑與爭議,但是就當下而言,顯然已經初步實現了平穩過渡與借鑒反思,三個學科如何共同跳出自身局限以達到從單一學科目標到整體的學術目標的升華,這仍是當下學者正在積極關注的問題。

中國音樂史學和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的交叉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對口述史研究方法的注重、民族音樂史和區域音樂史成果的涌現,以及新史學研究范式的突破和整合,都超越了過去學科交叉平面化的情況,而朝縱深化、多元化、學理化的層面深入發展。縱觀近四十年來,中國音樂史學對原有史學觀念進行了突破,發掘了很多新史料,采用了很多新方法,形成了很多新視角,涌現了大量成果,尤其是受新史學的巨大影響,使得中國音樂史學和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之間在“整體性”學術思維之下形成了交叉互補。歷時和共時、文獻和田野、精英和草根、小文化和大歷史的相互接通開啟了中國音樂史學更為完整的學術品格,共同推動了中國音樂學術的前進方向。中國音樂史研究音樂歷史,無疑也要關注傳統音樂;中國音樂史側重歷時研究,無疑也要關注共時闡釋;中國音樂文化研究的理論思考不僅適用于“本我”,也可以成為“他者”的參照。因此,三者之間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

就現實來看,自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以及國內Ethnomusicology相關學術機構相繼成立,從學會及學術機構的參加人員往往身居多個學術領域,即可看出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既精于中國音樂史,又專于傳統音樂的學者不在少數,國內Ethnomusicology相關領域的學者,也與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大多有著切實的關聯?;仡櫼酝袊魳肥穼W和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彼此之間的界限和分野已經逐漸打破,研究對象的重疊、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鑒、研究學者的多重身份等特征漸漸貫穿三個學科的發展,并在當下進行了深入、升華,不僅在研究范式上形成了新的交叉整合,而且共同提升了中國音樂學更多完整的學術品格,可以說,中國音樂史學和傳統音樂研究及Ethnomusicology在最終的研究道路上實現了殊途同歸。

猜你喜歡
學術史學科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學科新書導覽】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超學科”來啦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臨洮考古之余的“學術史”尋訪
大眾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午夜|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91在线|日本|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成人午夜久久|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色婷婷成人|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91福利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91视频观看|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资源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不卡毛片|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91av在线|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aⅴ天堂|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9这里只有精品6|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久久九九热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1视频观看|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伊人91在线|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第七页|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av在线无码浏览|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美毛片|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