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漁洋中學 王 倩 牛汝奎
音樂教育不應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應訓練學生的音樂感知,讓學生理解音樂中的深層內涵。傳統音樂課堂形式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感。互動性音樂鑒賞能打破此現狀,教師與學生通過交流互動來鑒賞音樂,教師要以此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掌控學生的音樂鑒賞進程,讓學生深諳音樂的魅力。互動性音樂鑒賞需要教師在鑒賞話題設計、鑒賞程序安排、鑒賞效果評價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為學生規劃清晰的操作方向,使別音樂鑒賞學習順利推進。
多媒體是音樂教學中必備的教具,在高中音樂課堂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互動性音樂鑒賞也離不開多媒體提供的視聽素材,教師和學生能依靠多媒體進行有效的互動。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音樂較為抽象,以目前的音樂鑒賞能力,很難從單純的聆聽中去領悟音樂內涵。而多媒體能夠實現視聽結合,使音樂與圖片、影像相融合,同時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改變生硬而尷尬的互動方式,讓師生自然地產生交流互動,將音樂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現給學生,營造趣味性的鑒賞氛圍,逐步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中設置與音樂主題相關的圖片與視頻,同時,音樂教室整體也要整潔優雅,保證優質的影音設備效果,自內向外地營造鑒賞氛圍,這都需要教師在課前多加準備。例如,教授“飄逸的南國風”時,教師先簡單介紹南方民歌,再利用多媒體設備,連續播放了幾首南方民歌——《繡荷包》《茉莉花》《彌渡山歌》等,每首歌都設置了相關聯的視頻,視頻中展示了南方各地的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場景,南方的景色;河流交錯、土地肥沃、山巒連綿,自然景觀頗為秀麗,與上一課時所學習的西北景色形成鮮明對比。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聆聽音樂,對南方的景色贊不絕口,即便大多數南方民歌中的方言都聽不懂,但學生還是非常愉悅,教師還不時為學生進行講解,詢問學生的感受。在三個視頻播放完后,學生依然意猶未盡,積極配合教師的歌曲鑒賞教學,整體的氛圍十分熱烈,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講述自己的感想。結合與西北民歌的強烈對比,學生總結出南方民歌的風格呈現細膩、抒情、婉轉的特征,形式呈現簡明質樸、平易近人的特點,體會到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利用歌曲抒發其質樸感情、堅定意志和美好愿望。教師堅持視聽結合原則,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來營造優美的鑒賞氛圍,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達成教學目標。
在音樂媒介完善、鑒賞氛圍良好的前提條件下,可以進一步強調音樂互動性。學生平日忙碌于學業,可能無法立刻得到放松,很難自發地對音樂進行沉浸式鑒賞。教師應該尋找時機,引入情境互動,創造機會讓學生進集體運動,以團隊協作來促使生生之間的音樂交流互動,增添音樂鑒賞的趣味,讓學生在音樂中得到真正的放松,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自主性和積極性,加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教師應該創設多種互動情境,可以引入音樂劇表演、舞蹈活動、情境模仿等,并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活動。在進行“獨特的民族風”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代表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各組在課前就已經收集好各民族的資料,了解了各民族的地理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情境表演,要求學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表現出各族人民的特點。蒙古族小組簡單裝扮,進行蒙古民歌聯唱,配合由射箭、賽馬運動創編而來的舞蹈動作,表現出蒙古族的熱情、粗獷氣質;藏族小組表演了獻哈達的經典場景;維吾爾族小組利用樂器模仿冬不拉和手鼓的節奏進行表演,展示切分節奏。學生表演后,教師再邀請各組分享心得,向其他學生介紹各民族民歌的特別之處,講述自身在體驗中的收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團隊協作,自由創編民歌和舞蹈進行情境模仿表演,極大程度上增添鑒賞趣味,讓傳統民歌煥發新活力;生生之間的合作也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各民族歌曲的理解,讓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在音樂教學中,最直觀而簡單的互動方式是語言互動,師生之間進行語言交流,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語言交流方式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頻繁對學生進行單方面提問,還會無意識地引導學生到既定的思維中,將音樂鑒賞結果圈定在一個固定答案中,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會挫傷其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對提問互動進行優化,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適當、適時、適量地提出問題,掌握鑒賞的節奏,讓學生隨著問題,循序漸進地形成對音樂的深度思考,也能讓學生掌握鑒賞音樂的技巧。
為了提升教學的鑒賞效率,教師應該精煉問題,讓學生不會疲于應對提問,還要將提問的主體讓給學生,讓學生也能自由地提出疑問,培養學生的自主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與人生”這一課中包含較多的理論知識,為了讓學生不感覺枯燥,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展開教學。教師先讓學生聆聽《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讓學生對這兩首歌曲進行對比鑒賞。教師在復聽之前對學生提出問題:“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呈現什么特點?歌曲的結構是怎樣的?兩首歌曲的力度和速度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后自由作答,教師則將學生的觀點進行整合,再展開深入討論,詢問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的依據、思考的過程等,以此讓學生厘清思路,在語言的描述中逐漸形成對歌曲的正確感知,以多角度的方式對歌曲進行鑒賞。隨后,教師讓學生填寫教材中的表格,將教師和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填寫,而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有學生產生了新的靈感或者想要改變自己之前的觀點,也積極舉手進行公開分享,獲得良好的鑒賞結果。
教師以對比教學、提問互動的形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先初聽再復聽,在聆聽歌曲后就從歌曲鑒賞視角向學生不斷提問,學生在步步引導中形成對音樂的完整認知。教師還向學生進行第二輪提問,幫助學生厘清思路,讓學生產生新的鑒賞靈感,使得學生掌握了有效的音樂鑒賞技巧,達到了預期的音樂鑒賞效果。
每個音樂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其中蘊含的情感更使音樂保持鮮活靈動。高中音樂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理解音樂情感,所以,情感互動應該是音樂鑒賞的最終環節。情感互動能夠克服音樂的抽象性,讓學生享受音樂、感受音樂魅力,消除學生與音樂作品之間的隔閡,從而形成高雅的音樂鑒賞品位。此外,這樣的情感互動還能傳播正能量,讓學生不再把音樂課程當作應試教育,而是塑造健全人格的素質教育。
在音樂情感互動中,教師應當循序漸進,讓學生先鑒賞一些簡單的音樂作品,隨著學生鑒賞水平的不斷提升,再讓學生進行情感復雜的高階的音樂鑒賞。在鑒賞時,教師還要配合介紹該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故事,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授“醇厚的中原韻”時,教師組織學生鑒賞《孟姜女哭長城》這首歌曲,以此為例子來了解中原民歌。《孟姜女哭長城》一曲有故事背景,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插圖,來簡單展示這個悲涼的故事,考慮到學生對這個故事本身就有了解,教師邀請幾位學生來講述該故事,談談讀后感。很多學生表達出悲傷、憤慨的情感。而教師也強調這首歌曲“起承轉合”的結構,向學生講述音樂旋律“加花”的巧妙之處。教師還將另一版本的《孟姜女》歌曲進行鑒賞,兩首歌曲分別來自河北和江蘇,之所以會產生變化,是由于民歌的變異性特征,這是民歌“北移”與當地音樂交融所得到的結果。學生對該曲的感情得到觸發,認真聆聽教師的鑒賞過程,與歌曲產生了較強烈的共鳴。教師通過膾炙人口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感情,以小見大地從單一歌曲擴展到中原民歌的鑒賞,讓學生在情感互動中實現音樂鑒賞的融會貫通,在最大程度上擴展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提升學生的鑒賞品位。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需要進行創新和改良,開展互動式音樂鑒賞教學,是迎合素質教育改革的最佳教學方式,只有增強學生的音樂互動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應該高度重視互動式音樂鑒賞,采取合理的方法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深刻理解音樂內涵,了解音樂魅力,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高中學生對音樂鑒賞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教師對學生音樂學習基礎有清楚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好對應組織,讓學生自然進入鑒賞學習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