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波 陳 平
隨著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日益普及,信息素養逐漸成為教師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被列為國家教育信息化2.0 八大行動計劃之一,成為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的重點和常態化工作。培訓評估從易到難分為四個層次: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成果層[1]。歷經兩輪國培,我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高階發展更多需要超越學習認知,聚焦教師行為改變與成果生成。2019 年,教育部啟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工程2.0”)并提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聚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等四個方面,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構建“人工智能+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生態,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相較以往,工程2.0重點是在行為層與成果層評估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在教學應用與學習應用全面普及中推動全體教師信息素養的普遍提升,是教師在課堂實踐與校本研修中提升自身信息素養。
市級作為落地實施執行者,如何讓學校以工程2.0撬動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如何讓教師在信息技術常態化教學應用中提升能力,如何將工程2.0的校本研修融入教學研修實踐中,如何為工程2.0校本推進提供支持與服務,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因地制宜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南京市聚焦教師信息素養養成,立足全市20 多年教育信息化與基礎教育改革基礎,面向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需要,從規劃決策機制、創新引領機制、支撐服務機制、實施推進機制、評價改進機制等五方面創新工程2.0推進機制,實現工程2.0的高質量發展,全面助推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
工程2.0 涉及南京市8.5 萬名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習方式復雜多樣,包含線上自學、線下實踐、團隊研修等形式。從實施主體來講,涉及市、區、校等多層級管理主體協同;從業務層面來講,涉及教育行政、教研、科研、培訓、電教等多部門協同。所以,建立強有力的領導與協同機制,是做好頂層設計、系統謀劃,促進工程落地實施、取得實效的關鍵。
多部門合作共管機制,是我國推動復雜事務的常用機制。此次工程2.0 的落地實施就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有力的項目規劃與領導體制。由此,南京市教育局成立了由黨政“一把手”任雙組長,師資和信息化工作的分管局領導、處室和直屬單位負責人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市教育局高等教育與師資培訓處牽頭負責,教研、科研、培訓、電教等部門明確專人負責,成立工作專班,建立部門聯動協同機制。市級跨部門協同機制,與區教師發展中心“四位一體”機制相輔相成,形成了南京市工程2.0項目的協同聯動推進體制。跨部門的聯動機制有效促進了工程2.0與各部門常態化工作的結合,形成了跨部門常態協同與整體推進工作機制,為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體制性保障。
與以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不同,工程2.0 是以校為本,市、區兩級教育主管部門負責規劃、組織、指導與服務支持工作,所以形成市、區、校協同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市教育局負責全市工程2.0項目的統籌推進,做好工程2.0 市、區管理者與試點校管理者培訓,做好各區與學校頂層規劃與工程實施的過程指導;與市、區教研室合作開展面向全市骨干教師與教研員的專題研訓;結合工程2.0 分批推進方式,建立示范校機制,以示范校帶動和引領區域學校整體推進。
南京市明確將促進學校整校推進機制建設作為重點。市教育局提出,校本研修是本次工程2.0 的基本組織學習形式,其核心要義為三點:一是解決本校問題,解決學校人才培養問題,解決學校教學全流程的教與學中的問題;二是以本校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為主要目標,讓教師圍繞所選擇的微能力點進行教學實踐,并在教學改進中完成目標任務,學有所成;三是以本校為研修與實踐場所,教師在教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在聽評課、案例學習、教學實踐、集體教研等過程中學習與發展。
基于理念先行的實踐行動才能有效和持久。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育迎來了數字化轉型的時代節點。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2022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促進教育組織和機構的價值觀優化、創新和重構,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業務、全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是學生、教師、管理者及家長等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全面提升[2]。對教師而言,要實現從起步、應用和融合數字技術,到樹立數字化意識和思維,培養數字化能力和方法,充分利用資源和數據要素,促進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最終適應、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
工程2.0以促進教師能力發展為支點,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南京市在工程2.0 的校本推進過程中,引導學校以數字化推動教育轉型變革為最終戰略目標。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涌現出了一批新型教學理念支撐下工程2.0 校本推進模式。如南京市潭橋小學以工程2.0為契機,靶向賦能,構建指向兒童成長型學習的學展型教學課堂;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發展部門運用“工作坊培訓+三級協作”培訓模式賦能混合式校本研修,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
教育實踐的發展需要有教育研究專家的指引與支持。市教育局成立了由高校專家、市教科研專家、學科專家等組成的項目推進指導組、教研指導組、科研指導組、校本研修指導組,以課題為驅動,針對工程2.0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達成度、校本研修機制、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影響因素等問題開展研究。項目組通過跟蹤指導、走訪調研、相關數據分析、作業案例分析等,及時發現工程推進中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促進工程的持續改進與發展。例如: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絕大多數教師能從多渠道獲取和篩選恰當的數字技術并運用到備課、課堂教學等各個教學環節,其中教師對信息技術支持下開展的學生測驗和評價應用需求不斷增加,于是,我們加強引導和指導學校與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支持的學習評價能力點研修。通過調研,我們還發現教研員是教師在實踐與研修中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關鍵人,于是,我們將教研員作為工程2.0 培訓隊伍骨干進行培訓,通過教研員自身信息化教學研修能力提升帶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工程2.0突出以校本研修方式來推動,一方面需要市、區、校的教學指導、教研引領和信息技術支持保障等多部門資源協同整合;另一方面,以校為本對集中培訓的需求減少,但對學校個性化指導的需求激增,因此,形成多部門、多學科背景協同的指導團隊就顯得十分重要。
市教育局組建項目推進、教研、科研、校本研修四個專家指導組做宏觀指導,但對于基層學校而言迫切需要一支能扎根學校一線的支持與服務隊伍。南京市重點抓學校管理者與校本研修骨干教師兩個團隊建設,為工程2.0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針對學校管理者團隊,我們開展學校首席信息官培訓,從“時”與“勢”方面提高認識,提升信息化教學工作的領導力。開展學校中層干部專題培訓,提高管理者推進信息化教育應用項目實施的執行力和行動力。開展培訓管理者專題培訓,提高認識與理解,掌握實施路徑和辦法。
教研員是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主力軍,也是推動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的關鍵力量。南京市選擇具有技術背景的教學骨干教師及教研員作為培訓團隊主力軍,專門組織教研人員開展信息化教學指導能力培訓。與南京大學合作,開展初、高中學科教研員和學科中心組骨干培訓,委托部分區組織面向學科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專題研修活動。
校本研修是學校的一種研究制度,也是教師的一種研究方式,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遇到的一些具有個性化和真實性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3]。工程2.0要求學校以制定校本研修方案為載體,通過頂層設計,將全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融入校本研修實踐中,促進校本研修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研究、反思融為一體,讓教師通過積極有效地開展信息化教學研究活動,提高教學實踐質量,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的協同發展。因此,在校本研修方案制定中,學校能否切實將工程2.0目標與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目標相結合,能否引導和鼓勵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能否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新路徑,是落實工程2.0校本推進的關鍵。
南京市針對工程2.0 對校本研修方案的要求,結合學校常態化研修活動情況,提出了系列指導意見與研修方案模板,要求學校從校情分析、愿景目標確定、績效目標制訂等出發,依據混合式教學模式、項目學習模式、數據驅動模式、在線教學模式等不同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需要,結合學科教學特色,指導學科組與教師選擇對應能力點。
此次工程2.0,南京市確立了示范校先行、以點帶面、全面輻射的推進機制。
工程2.0是教師在相應的信息化環境中,通過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實踐創新,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基于這一認識,南京市在首輪推進中,從基礎較好的省市級教師發展示范基地校、智慧校園示范校和領航學校中遴選50 所學校作為試點校。試點學校率先探索、積累經驗、引領示范,為后繼實施學校提供借鑒經驗。
試點校作為首批開拓者,在推進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做很多開創性工作。對于試點校,如果不及時給予指導,就可能會知難而退,最終起不到創新引領的作用,因而對試點校的培育與支持非常重要。項目啟動之初,我們邀請國家項目辦專家開展培訓,引導學校采用科學方法分析現狀、明晰問題,探索問題解決思路,設計實施路徑與績效評價體系,做好校本研修方案的頂層設計。項目中期,市教育局指導組專家深入各區,通過聽取專項匯報、參與專項教研活動等方式,對首批試點學校進行中期檢查與指導。同時也促進各區試點校相互觀摩學習,以不斷改進自身工作,確保工程2.0 高質量推進。項目結項階段,重視形成不同層次優秀案例,以更好地發揮試點校的示范作用。
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是工程2.0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工程2.0推進中,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都需要建立相應評價標準與模型,采集實施過程中的各種信息,評價實施措施,形成持續改進機制。
在工程2.0啟動階段,南京市確立了三年三批次并依托專家研究支持螺旋推進的策略。在首輪學校在線學習階段,項目組專家通過調研發現校本研修方案頂層規劃不足、校本研修目標定位不清等現象。南京市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南京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組建市級專家指導團隊,制訂示范校創建評估標準,建立市、區協同項目指導舉措。在進入線下研修階段,南京市印發《關于做好全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學校推進工作的通知》《南京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校本研修工作指南》,進一步細化規范校本研修績效目標、主題、內容、形式、安排、考核要求、機制設計等各環節任務。在首輪推進中,通過舉辦工作會議、調研座談、聯合指導等活動,了解試點校推進情況,分析其存在問題,幫助其解決問題。
在工程2.0首輪驗收階段,我們通過課題調研,總結試點校成功經驗,分析推進中的問題,并從以下四方面改進完善推進機制。
1.激發全員參與的能動性
培訓內容強調工程2.0是教學應用驅動,強調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在團隊研修中成長;著重強調校本推動要教研部門主導、教務部門協同、信息中心支持,多部門聯動;鼓勵將工程2.0 融入學校已有信息化發展與建設項目中,降低教師工作負荷與學校行政成本。
2.豐富教師培訓資源與支持服務體系
建立以學科為中心,以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為主題的市級數字化教師培訓資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迫切需要從通用性泛化培訓轉變為結合學科內容、學科教學特征、學科工具應用性為主的專題培訓。因此,以工程2.0為契機,以支持學校不同學科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成效為目標,構建數字化教師培訓資源。要開展針對性指導,建立由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教師培訓專家等組建的專家庫,更要從教研員與一線教師中培養一批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學科教學信息化專家,從學科教法和信息技術整合方面提供精準幫扶。
3.完善工程2.0政策機制體制保障
結合學校層次、學段特點,加強對學校能力點選擇的指導。對智慧校園示范校、教師發展示范基地、學科特色育人示范校等,鼓勵學校以工程2.0 賦能學校育人特色的形成與發展為主題,結合學校信息化建設優勢,從交互式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的能力點進行探索性學習;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指導其通過工程2.0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達標與學校教學質量改進。
4.改進評價體系
面向不同學段、不同基礎學校,對推進方式進行分層評價,以促進每所學校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針對不同體系能力點,制定差異化評價體系,鼓勵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賦能教師精準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建立聚焦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大數據驅動的精準評價體系,以大數據賦能教師個體、教研組教師群體、學校教師群體以及區、市級教師群體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