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娟
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夢想,盡管美麗,但往往難以實現。我只想用自己的努力讓夢想不再遺憾,讓自己的夢想變成一朵朵真實的花。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小數會”),這個沉甸甸的名字,在我心中,有著不一般的情愫。多年來,追隨著小數會的沉穩腳步,我亦步亦趨,學習—思考—實踐,扎扎實實地邁著研訓的步伐,帶領一幫志同道合者堅持走在一條句容小數人的特色發展之路上……
2012 年,我成為句容市小學數學研訓員,從師范生成長為骨干教師,再從骨干教師調整崗位變成研訓員。一路走來,“攜手小數會,讓夢想開花”成為我持之以恒的心愿與奮斗的動力之源。
句容曾經是鎮江地區小學數學教育的“洼地”,近幾年來,卻不斷地在大市、省級舞臺上秀出亮麗的身影,展現出不同尋常的精彩:先后有4 名句容教師連續幾屆在江蘇省數學評優課中斬獲一等獎,在各級數學教學舞臺上,句容教師新秀輩出;2012—2020 年,5 次江蘇省學業水平檢測,句容的均分和優秀率逐年攀升,2018年、2020 年更是在鎮江地區名列前茅……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成績,贏得了大家的嘖嘖稱贊。句容的數學教育,用一項項榮譽,一個個突破,在人們的心中鑄就了優質品牌與口碑。
這一切,是我走上研訓員崗位以來最引以為豪的事情,也是我心中的夢想綻放出的一朵美麗之花。
作為一個頂級平臺,每年小數會組織的活動以“引領發展的高位思想,囊括各種教學流派的全面展示”成為全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神圣“殿堂”。我一直將之作為全市教師開闊教學視野、提升教學素養、發展教學技能的“練兵場”與“學習苑”。
走上研訓員崗位之初,我面對的是小數教研“小”“弱”“低”的積年之患,要想加速發展,教師的綜合素養培養和教學熱情激發是關鍵。為此,我實施“三高”成長工程:高水平教師引領、高品質平臺鍛造、高質量活動提升,分步落實教師素養培育計劃。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高水平教師的引領和激勵。“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為此,我特別注重教研活動的高質量,注重在活動中邀請高水平的名師,注重承辦高層次的活動,通過與“優秀”同行們零距離,激發教師的專業理想,激勵教師奮勇爭先。
每屆的小數會觀摩活動,我都組織教師參與現場活動。參會人員囊括全市優秀“種子選手”與“冠軍選手”,每次活動自然成為一群小數人的“學習之旅”與“進修之旅”。思想的交流,教材的把握,教學流派的特色……一場場獨屬于小數人的“饕餮盛宴”就此展開!
為了與更多高水平名師交流,我邀請郭慶松、黃愛華、賁友林、王林等名師前來上課,他們用精彩的課堂和高瞻的思想給廣大教師帶來了一場場豐盛的精神大餐。更多時候,市內各所學校舉辦活動,我也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參與到活動的舉辦中去,力爭讓每一場活動都具備一定的水準。與高品質活動的密切接觸,讓教師開闊了眼界,增強了科研意識,理清了發展思路。
除了活動引進上的高品質,我更注重本地區數學教研活動的高品質。為了讓組織的教研活動內容豐富、程序緊湊,我組織這些教研活動時,求真,尚實,重真材實料,著眼問題解決,力求每次活動真正成為教師教學的“指路明燈”,讓每位參與活動的教師“滿載而歸”。
通過高質量活動的打造,讓教師在參與中產生對名師的敬慕,生發出成為名師的向往,我認為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引領。這種引領能讓廣大教師產生更強大的發展動能,讓他們能夠緊緊遵從內心的召喚,自覺走向明亮的詩與遠方。
每次小數會觀摩活動的舉辦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現場課堂的精彩令人振奮,思想的碰撞讓人流連。每次年會的論文集,就像與全國各地的優秀同行們面對面交流。就教學質量監控而言,有許多教師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與措施,讓我受益匪淺,吸收與引進后也讓我的質量管理得心應手。
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教研的最終歸宿也是要落到教學質量上。圍繞教學質量管理,我追求一個字:真。
第一,解決真問題。如何才能讓教學案的推廣富有實效?針對這個問題,我并沒有簡單地布置下去,而是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先組織骨干教師研制教學案,精心打磨每一節課。另外,我還要求做到“八備”:備課標要求、備教材重難點主干知識、備激趣情境設計、備問題設計、備學生活動設計、備學法指導、備當堂訓練與作業的設計、備整體教學流程設計。
第二,提倡真教學。防空講、防單一、防花架子、防假聽、防假合作,不為課堂流行語而誤,不為課堂時尚風而隨,俯下身子,仔細觀察課堂,認真了解學情,把課堂做扎實,做實在。
第三,體現真評價。評價包括評學生“學”和教師“教”。對學生的評價采取“四度三量”的評價策略,即看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標的達成度;看學生的思維量、信息量和訓練量。對教師的評價采取“六看”的評價策略,即看是否采取學案導學、是否堅持“學生中心”、是否優化教學細節、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體現三維目標、是否進行當堂檢測。
第四,聚焦真管理。面對作業,我打出了一套富有針對性與操作性的“組合拳”,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更綜合、更平衡的作業評價機制,促使作業走向理解與生成。
第五,狠抓真訓練。歷年的省檢測,我都要做詳細的命題分析與相應的質量提升措施。
在我的教學筆記上,記錄著許多像下面這樣的案例:
2020 年,乘法分配律的相關計算,句容的正確率低于鎮江平均水平。
反思:加強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區分,通過實際意義、幾何意義、算法推導幫助學生理解,讓觀察與分析交織,具象與抽象并存,充分體驗“知識從何而來”“知識是什么”“知識向何處去”的完整數學學習進階過程。
對于以上板塊,開展針對性的研訓活動,以便更好地研判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堵點、盲點,幫助學生踩好進階中的“腳踏點”,找到“支撐點”,把握“關聯點”,達成核心素養的持續進階發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點點思考、一題題積累、一頁頁反思、一本本素材,累積成涓涓細流,滋潤著小數園地,造就了蓬勃生機。
每次關注小數會,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各地區富有特色的數學團隊。每一節課的推出,都有著背后團隊的深深烙印,展現出鮮明的區域教研特色。
這也提醒了我,地區教研團隊文化的打造也是一名研訓員的職責。作為研訓員,我的目光要始終關注著大局,關注著全市整體以及每一名教師的發展。
每到一所學校,調研結束環節,除了常規的調研反饋,我總會在其中加上許多的“料”。這“料”既有工作的布置,又有教育理念的傳授;既有常規工作的反饋,又有教育思想的交流。往往一次反饋,就是一次培訓會,就是一次有效的講座,借此讓各所學校的教師更好、更快地了解數學教學要求,掌握數學教育思想,知曉數學教學規范。
多年來,我觀摩了全市大部分數學教師的課堂,摸清了全市數學教師的“家底”。有了這樣的底氣,我帶領數學團隊在教研之路上越“走”越充實,越“跑”越輕松。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每一個夢想都需要心血來澆灌。在小數會等高水平平臺的幫助下,我的教育夢想正逐次開放,也希望在未來的研學之途中,以智慧、汗水與擔當讓那一樹樹夢想之花綻放得更加美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