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華 魏正榮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要把育才辦成一個詩的學校……使每個同學、先生、工友都過著詩的生活,漸漸擴大出去,使每個中國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過著詩的生活。”自創辦以來,江蘇省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便積極探索詩意校園建設,努力向“詩的學校”邁進,讓生活其中的師生葆有詩意之心。
在“習詩育人”共同體構建初期,我們歷經反思研討、考察學習,議定把“和樂尚雅”理念植入學校每一塊土壤,讓學生走在校園任何一個角落都能領略到“習詩育人”文化的隱性詩意主題,從而在移步換景中陶冶自身的詩意情懷。
從南面正門進校,迎面而來的是鑲嵌在校園樓宇最高、最醒目的巨幅白底墻壁上的“和樂尚雅”四個棗紅大字。移步右行,可見側面墻上有對“和樂尚雅”的進一步闡釋,豎著的是“崇尚和雅,真善美行”八個大字,橫著的則是“崇真、尚善、和美、雅行”四組詞語。洗練的語言,讓校園意境變得愈發敞亮。
繼續前行,漸次步入百米長教學樓各層走廊。抬眼看,橫梁上一軸軸古典橫式卷軸直入眼簾,上面寫著“千年《三字經》 精華教做人”“走近《弟子規》 感悟真善美”“以美德為燈與《論語》同行”以及“誦千古警句 做謙謙君子”等語句,令人應接不暇。漫步廊道,可謂“軸軸盡是詩文聯,步步皆可踏歌聲”。
花木景點自是校園詩意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草一木本就富有靈動色彩、詩意情懷,而花木簡介與經典詩詞賞析有機融合,可謂相得益彰。朝朝暮暮,師生漫步于綠化景區,也就步入了歌詠花草樹木的經典詩詞巡展場,可謂“株株蘊詩意,步步有詩情”。銀杏樹下,扇形的標牌上有乾隆的《銀杏王》;菊花園中,蝴蝶形標牌上則是陳毅的《秋菊》;桂花樹下,有李白的《詠桂》;荷花池旁,則是李商隱的《贈荷花》……那一方池水,清澈見底,輝映藍天白云,池邊的“瀑布”從“山”上傾瀉而下,激蕩著“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情。
踱步于生活區、活動區的水泥大道,師生們會欣然發現:花木搭配和景點安排上更是匠心獨運。在校園主干道、操場邊等區域,栽種的是常綠苗木,而花池中間則栽種落葉花木。秋去春來,師生與花木“和諧相處”,目睹每一片枯葉“戀戀不舍”地飄落到樹根周圍,自然生發“葉落歸根”的情愫;看到片片花瓣依依惜別,落紅遍地,油然而生“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情懷。
環顧校園四周,極目遠眺,鏤空圍墻外的道路上車水馬龍,鱗次櫛比的樓房環繞著校園,校園與社會不僅有“氣息流通”之感,更有“視界交融”之感,平添“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家國情懷,省卻了磚頭圍墻輔以密林的“自閉桃源稱太古”的壓抑感。師生漫步于花池曲徑,棲息于雅致小亭,俯視近景,墨綠色、地毯般的草坪向遠處平鋪,越過漸次抬高的蒼翠欲滴的冬青、烈焰般的紅葉舌蘭,數株樹干高大、樹齡久遠的香樟,屹立于花園中心,油然而生“欲栽大木柱蒼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詩歌是培養學生高尚心靈的重要途徑,“習詩育人”需要依托形式豐富的活動。我們把“習詩育人”與日常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著力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砥礪學生的詩性。
晨操“四個一”,身心品俱佳。一日之計在于晨。每天早晨,學生沉浸在內涵豐富的晨操“四個一”活動中,即小結一日事、靜思一分鐘、共做一遍操、同唱一首歌。小結一日事:值周干部小結昨日班級常規,在表揚激勵中導行;靜思一分鐘:學生靜思、自省昨日言行,明確今日努力方向;共做一遍操,同唱一首歌:做的是韻律操,唱的是《新學堂歌》,不僅強身健體,更能陶冶心性。
一日有十評,人人爭“六雅”。兒童的詩性素養表現在一言一行上,良好的言行利于兒童詩性的培養。我們積極開展“一日十評我最棒,‘六雅少年’我爭當”活動,引導全校學生從日常行為、言談交往、儀表禮儀等十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以“優雅言談,優美行走”的“雙優”行動為突破口,爭做“儀表雅、行走雅、言談雅、課堂雅、課間雅、集會雅”的“六雅少年”,從而著力提升兒童的言行素養,延展兒童詩性。
活動小主題,詩育大文章。在“習詩育人”共同體實踐中,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積極開展“習詩育人”小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校園詩詞會·詩歌對對碰”中領略詩詞文化精髓,陶冶詩性;在“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最美古詩詞書寫大賽中,感悟詩詞、書法魅力,溫潤詩性;在“詩畫相和·詩配畫(畫配詩)”創意大賽中,領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彰顯詩性;在“同讀一本書·同創一首詩”詩詞童謠讀創大賽中,享受精神大餐,并在校報《詠娃》《詩林》作品展示中砥礪詩性。一期期《詠娃》《詩林》,一首首流淌自學生心底的童謠、童詩,“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詩,是文學的軀體、哲學的靈魂、美學的霓裳,是文學、哲學、美學的統一。讓兒童葆有詩意之心,能夠“常有詩心在,時時一自哦”,凸顯出兒童生命底色的多彩和美麗。我們積極探索詩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斷激活兒童詩心,生發詩性智慧。
晨誦午讀又暮省,師生唱和葆詩心。我們積極推進晨誦午讀暮省工作,即每天早晨、中午在學生到校后至上課前這段時間,組織全體師生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以及小學必背古詩詞等;下午三節課結束到放晚學這段時間,師生共同回顧、反思當日誦讀的內容,在師生唱和中,彼此激活詩心。學生也情不自禁地吟唱:校園是一首詩,我們就是那火熱的詩行;校園是一幅畫,我們就是那艷麗的圖案;校園是一首歌,我們就是那跳動的音符;校園是一個家,我們就是那幸福的詠娃。
學科詩詞巧滲透,科學人文潤詩心。我們引導全體教師有意識地將“習詩育人”理念貫穿于各學科之中,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詩育,不斷滋養師生的詩心。數學課上,在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和畫圖解決問題策略時,教師自然引入“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的詩文,學生深刻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價值;在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出示歌謠:“山巔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吾,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樂而樂。”學生在詩詞誦讀中輕松記住了圓周率小數點后22 位數值。而詩詞與美術、書法的融合,更是相得益彰,孕育了詩書畫一體藝術。音樂課自不必說,詩、樂、舞同源而生,三者相互結合、渾然一體……學生在這樣的詩意課堂里也就有感而發:我的課堂是個輕松的地方,是一種幸福的體驗,是一方追求詩意的棲居地,是一座充滿智慧的理想國,洋溢著人文情懷和理性光芒……詩心成就詩意課堂,詩意課堂溫潤詩心!
教育不在于給予什么,而在于打開。我們攜手在“習詩育人”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讓校園處處涌起流動的詩行,在“一步一景一詩情,一言一行一詩性,一師一生一詩心”的詩意校園里詩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