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瑛
在一定規模的組織中,具有共同發展目標、興趣愛好、專業需求、價值取向的群體稱之為伙伴?;锇橛媱?,是江蘇省常熟市針對教師專業發展所推進的一個教師研訓一體化項目,通過組建不同的梯隊,讓就職于不同學校、擁有不同專業特長的教師成為專業學習和發展的伙伴。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以教學基本功為抓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研活動為載體,幫助區域內中小學藝術教師實現從新手期到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的蛻變,培養其強烈的專業發展意識,最終達成城鄉教師互助互補、共研共享、共同發展的理想狀態。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學校藝術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藝術課程也肩負起了“以美育人”的重要使命。作為新時代美育工作的主要踐行者和藝術課程實施的主力軍,藝術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藝術教師承擔的不只是單純的音樂美術課程教學,更要以美育工作者的身份,以藝術為媒介,為實現美育目標而努力。然而,以常熟市為例,雖然藝術教師隊伍在逐年壯大,但是教師的基本素養參差不齊,教科研能力較弱。部分農村學校由于專職藝術教師少,缺乏教研氛圍和同伴引領,有成長訴求的青年教師得不到專業指導;大部分小學藝術教師課務多、活動多,教師鮮有時間鉆研業務、專注發展。
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筆者從2019 年開始思考基于中小學藝術教師的自我需求和角色定位,組建了不同梯隊的教師成長營,將具有相同專業追求和價值認同的教師集中在同一個陣營中,通過構建教師成長“固定營”和“流動營”,形成城鄉聯合、集團聯動、校際聯結、專業聯盟、學科聯手、中小聯系的藝術教師成長培養機制。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分成了新教師“藝游未盡”成長營、青年教師“藝趣共生”成長營、骨干教師“藝海無涯”成長營。成長營由教研員擔任營長,負責成長營的總體規劃和活動安排,引導教師聚焦自身問題,明確短期目標和長期任務,制定個人成長計劃,樹立自主發展意識,推動藝術教師持續成長。
學科教研是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本區域內各學校要加強教研組建設,從教育教學中尋找問題,從課堂實踐中研究問題,提升教研活動質量,助力組內藝術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對全市一百多所學校調研后發現,大多數學校的教研組并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研組組長主要扮演著“傳聲筒”角色,鮮有主動營造具有共同愿景的教研文化、深度思考與新課程同頻共振的教研主題、設計落實能夠提升教師素養的教研活動。另外,如教研活動內容安排不合理,缺乏連續性的反思和探究、主題式的深入和分析,對于教師而言幫助甚微,教師逐漸失去了參與的熱情。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藝術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學校藝術團隊的凝聚力。如何讓教研組從“傳聲筒”變為“孵化器”和“轉化器”?筆者提出了一期一會(一學期組織一次全市藝術教研組組長會議)、一年一研(一學年調研一次學校教研組活動)、兩年一評(兩年評選一次市級先進教研組)、三年一匯(三年組織一次優秀教研組成果展示)的教研組建設要求,讓教研組組長帶領教研組這支樂隊演奏出優美的樂曲。
學校培育教師專業素養的基本途徑是校本研修,而校本研修的主陣地是教研組,由教研組組長帶領同學科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發揮同伴互助作用。中小學教研組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研組活動要做好制度建設、規范保障,規劃好時間、地點,落實好主題、內容,開展研討、分析,形成評價、反思。同時,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研都要追求“真實”和“有效“,將教研活動制度化、問題研究課題化、教研方式主題化、研究內容系列化。教研活動讓老教師、骨干教師有用武之地,發揮傳幫帶作用,讓青年教師有練武之地,能得到及時和具體的指導。在同伴互助中,教師能夠達成各自的專業發展目標。
為了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真正合理共享,早在多年前,常熟市就推行了集團化辦學的思路。將全市一百多所學校按照小、初、高三個模塊進行組合,根據“城帶鄉、大帶小、強帶弱”的原則,打造以一所優質龍頭學校為主,三到四所兄弟學校為輔的“一體型”教育集團;十幾所學校聯合起來的1+N“協作型”教育集團;以薄弱學校為幫扶對象的“幫扶型”教育集團。不管是結對發展、聯合發展還是學校托管、集團辦學,讓城鄉學校協同發展逐步變成一種共識,通過發揮集團優勢,形成“師生共同發展、學校共同提升、城鄉共同攜手”的教育生態圈。集團化辦學方式的推動有利于各校藝術教師跨出本校的門檻,接收更多的、更廣的優質資源?;锇橛媱澘梢园l揮集團化教研的優勢,讓教師在合作教研中不斷提升個人能力,在交流研討中互學習、共成長。
以本區域為例,根據教育局的統一部署,由教研員擔任學科總負責人,每個“協作型”教育集團推薦音樂學科、美術學科各一位組織能力、業務能力強,有一定專業特長的骨干教師擔任集團片長,片長既是本集團的學科負責人也是青年教師的成長導師,除了負責組織本集團十多所學校的藝術教師開展集團化教研活動,還要和其對應的集團內各校教研組組長一起,承擔起培養青年教師的重任。基于伙伴基礎上的集團化教研,因參與的人數要比區縣級活動的人數少,每次教研活動都是輪流在集團學校之間進行,教師彼此熟悉,教研時間相對充裕,方便大家有針對性地展開深度研討,最終達成資源共享、合作共建、優勢互補的目標。由學科片長、教研組組長合力組織的集團化教研,在集團辦學的基礎上以共同愿景激發教師從“邊緣參與”轉向“深度合作”,在改變藝術教師的觀念和理念、提升藝術教師的基本功和專業素養、重塑課堂教學行為等方面,促進城鄉學校藝術教師的均衡、優質發展。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原動力。作為藝術教師,只有在與同伴的真實對話中,與同行的深度研討中,才能不斷開闊視野,激發自主發展的意識和動力,提升個人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