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志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語言運用”的理念——“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了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具有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關注教師“教什么”轉變到關注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設計優質的語言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語言活動,主動建構和發展語言,獲得“個體語言經驗”。
“情境”大家并不陌生,作為一種教學的方法手段,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使學生得到發展。
傳統的“情境教學”的“情境”,往往是單一的“小情境”,它常常以單篇課文作為情境背景,或圍繞課文的難點內容設計,有效解決學生學習困難。而新課標則賦予“情境”更多的內涵和功能——情境是為了特定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的包含一定學習元素和相關背景信息的語文學習任務、活動或問題場景,是驅動學生進行真實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并獲得語言能力的有效載體。它是一個以解決問題為驅動,豐富復雜、開放創新、富有魅力的語言學習時空。
如果說學生的語文學習就是特定情境中的語言實踐活動,那么語文教學,就是以優質的語言活動情境設計,讓學生自主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豐富和發展個體語言經驗。
1.把握目標,分層設計
教學目標是語言活動情境設計的依據,是語言活動情境設計的靈魂。優質的語言活動情境一定是體現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目標,為“語言運用”服務的。創設適切的情境,設計出目的性、功能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活動,需要教師對語文課程整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整體把握。
例如,統編教材四下第六單元安排了《小英雄雨來》《我們家的男子漢》《蘆花鞋》三篇課文,主題是“成長”,語文要素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讀寫經驗和年段學習目標,確定“講述童年故事,感受成長”為主題的單元學習目標,并設計這樣的單元語言學習任務和情境:
任務1:列小標題,接龍講故事
活動一:小英雄雨來;活動二:精彩的一百零一雙蘆花鞋
任務2:講講身邊的男子漢
活動一:講講作家筆下的男子漢;活動二:羅列一下“男子漢”的標準;活動三:講講我們身邊的男子漢
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除了列小標題、講“小英雄雨來”的故事,還可以設計這樣的語言活動任務和情境:
活動一:讀整本書《小英雄雨來》,選擇相關章節列出小標題,并接龍講“雨來的故事”;活動二:我與雨來比童年——我的童年和雨來的童年,哪個更幸福?活動三:雨來能稱得上英雄嗎?——“英雄”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間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帶領人們做出了巨大的對人們有意義的事情,或者他們自己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對照整篇小說中的雨來,你覺得他夠得上“英雄”的稱號嗎?闡述你的理由后再說說“小英雄雨來”對于今天的我們的意義。
這樣的單篇教學的語言活動情境設計,是單元整體語言任務情境設計的延伸和深化,與單元整體情境設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整合要素,突出語用
好的情境,是“場景”“腳手架”“過程”幾個要素的整合,突出情境活動的語用功能,為學生語言實踐提供時空條件。“場景”,是指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實踐,設計現實場景,保證學習活動真實發生。“腳手架”,是為保障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學習提供資源和方法。另外,情境設計要充分考慮時間順序,保證學生在相關系列的場景中學習和運用學習資源和方法,完成語文學習體驗,總結學習經驗,獲得個體語言經驗的積累。
例如,統編教材五下第六單元由《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三篇課文組成,單元主題為“思維的火花”“故事情節的轉折”。單元教學目標為“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根據情節編故事,注意情節的轉折”。從單元整體目標出發,教學《田忌賽馬》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語言活動:
活動一:第二場比賽結束后,齊威王“目瞪口呆”。挑戰一下作者,結合你閱讀的人物資料,給課文補上這段“第二場比賽獲勝后的孫臏和齊威王”。小組交流后推選最貼合人物特點的描寫語段在全班交流。
活動二:這個古代的體育游戲,孫臏用調換馬匹出場順序的方法取得了勝利,反敗為勝。某軍事專家說:以弱勝強、以劣勝優是有條件的,弱勢一方要想獲勝,一是要戰術正確,二是要有國際支持,三是自身力量要不斷壯大,四是敵人必須要有根本性的失誤。試分析孫臏能夠“以弱勝強”,實現逆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對手有根本性失誤,試分析齊威王的失誤之處。
教師設計的語言活動情境,貼近學生的閱讀經驗和認知水平,貼合單元整體學習目標,又精準指向單篇課文的內容。課外補充的人物資料及軍事專家的觀點,又成為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腳手架”,學生需要仔細揣摩文本,結合人物資料,深入體察人物的思維和行動,感受故事情節逆轉的魅力。這樣的語言實踐過程,以鮮活的元素,撞擊著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整合材料和分析梳理中,思維走向理性和深刻,語言表達在實踐中逐漸清晰、準確。
單元教學結束,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經驗,從單元整體出發,設計為期一周,以“名著中的人物智慧”為主題的語言實踐活動:
活動一:重讀《史記》中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完璧歸趙”等故事,說說人物謀略的高妙之處;活動二:重讀《三國演義》中“空城計”“草船借箭”等故事,推測諸葛亮縝密的思維過程。
實踐證明,優質的語言活動情境是宏觀視域下的“大情境”,又是“大情境”統領下的指向文本細節、解決學生字詞句段等語言實際運用的一系列“小情境”,也是整合“場景”“腳手架”“過程”要素的語用時空以及以“任務群”形式分層推進的實現整體賦能的語文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設計優質的語言活動情境,讓語言學習真實地發生,使學生個體言語經驗得到不斷積累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