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曄雋
兒童發展離不開教育,也離不開教育中的儀式。十歲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十歲成長儀式是“八禮四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校、很多班級也因此舉行了隆重的十歲成長禮,然而大多只是走馬觀花式的過程序,活動、拍照、宣傳之后就畫上了句號。這樣的儀式沒有意義的熏染、沒有價值的引領,陷入了空心式流程中,主要表現為儀式的象征符號解讀不力,儀式的教育意義挖掘不深,儀式主體的參與度不高。
《小王子》中有一段關于儀式的經典話語:“儀式是什么?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眱x式,讓這一刻的價值和意義非同凡響。兒童成長的過程是階段性、連續性的,每一個被賦予重要意義的事件或時刻都可能影響其生命成長的寬度與深度。十歲是重要的成長節點。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成長儀式與其他時刻不同,建構起屬于自己的十歲的概念,領悟十歲的意義,獲得不一樣的生命啟迪,激發成長的“生命自覺”呢?這需要教師發掘十歲成長儀式的教育價值,從學生成長的角度進行設計和實施。
儀式是指典禮的秩序形式,是一種通過行為、語言將個體或群體帶入某個特定情境的活動。在我國,人們普遍認為逢五、逢十這些整數比較有紀念意義。孩子人生第一個十年,尤其值得慶祝,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會在孩子十歲生日這一天大辦特辦,而孩子對生日的最大期盼就是收禮物、吃蛋糕。然而,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應該為他們的第一個十年打下鮮亮的精神底色,引導他們回憶美好的成長歷程、感恩重要他人、憧憬美好未來……這就需要把兒童的視線從物質轉向精神,從自我轉向他人,從眼前轉向過去和未來。
《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范》特別指出,“十歲成長儀式”要讓小學三到四年級的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鬃诱f:“不知禮,無以立也?!眱x式的背后就是禮。所以,我們學校的十歲成長儀式就結合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元素,具體包括行沃盥禮、過文樞門、行拜師禮、朱砂啟智、擊鼓鳴志,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儀式教育。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傳統禮儀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習古人行禮的姿勢;在成長禮舉行的當天,學生身著漢服,井然有序地來到操場,在真實的情境中恭恭敬敬、莊嚴肅穆地舉行傳統禮儀。他們行沃盥禮,用清水凈手,以示虔誠,表達尊師重道的禮儀修養;他們過文樞門,表示跨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他們行拜師禮,俯首作揖謝師恩,表達感謝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恩情;他們擊鼓鳴志,“鳴志”即“明志”,擊鼓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富有象征意義的儀式,讓學生成長中的這個重要日子被擦亮了,師生被聯結在這個富有傳統文化意蘊的儀式中。學生和傳統文化的近距離接觸,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根脈,從而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教室就像一個“成長影院”,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著生動的影片,那么,教師該如何讓學生看見彼此的成長呢?
教室空間是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吹降囊磺?,對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孩子周圍的環境,應當對他有所誘導,有所啟示?!彼?,十歲成長禮的教室空間布置要能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和同學,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對照,看見彼此的成長。筆者在學生十歲成長禮上的班級布置是這樣的:教室門上張貼著由學生合作設計完成的立體電影海報;黑板上畫著一對巨型翅膀,翅膀里貼著父母寫給孩子的信,意味著孩子們的成長凝聚著父母的心血,在父母、老師的托舉下,他們將從這里振翅高飛;窗戶上,我們用37根細麻繩串起37名學生從小到大的照片,背面寫上相應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們看見彼此的過往。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通過自身努力,努力挖掘自己的潛力,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每一個階段學生都會有所成長,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值得肯定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渴望被關注,都渴望獲得成功。我們應該積極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充分激發其內驅力,幫助他們快樂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所以,我們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如舉辦成長分享會,讓他們曬一曬自己的成長作品。所有作品提前征集,讓學生梳理自己的成長足跡。一幅幅作品是對學生成長過程的生動再現,讓他們看見了自身的努力、看見自己的成長,從而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在欣賞別人作品的時候,學生也能看到別人的成長,同伴之間成為發展共同體,相互促進。
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實踐性的儀式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而動態展示就具有參與性、互動性、生成性等特點。十歲成長禮當天,我們特意安排了才藝展示,前期由學生自主報名(包括主持及主持稿的撰寫)、自己排練。沒有文藝特長的學生可以申報志愿者,承擔搜集游戲、場務等工作。活動現場有深情的朗誦、優美的舞蹈、悅耳的歌唱、神奇的魔術、歡快的樂器演奏等,每一個節目都是學生精心選擇、用心編排的,充滿了正能量,很勵志。臺上臺下的互動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了精彩的綻放,讓每一個人都體驗到生命的美好。
圍繞“成長”這個任務驅動,學生在活動中自主解決困難,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他們在舞臺上自信表演、大方互動,完整地獲得了一次真實的、直抵心靈的成長體驗。
成長意味著什么呢?它不是簡單意義的年齡增長、身體長高,而是思想的成熟、內心的強大,是不畏艱難,是戰勝自我,是對生命深度和高度的不停追行,一路向上向善。
為了迎接十歲成長禮慶典,從三月份開始,我們就開啟了“我與小苗共成長”項目實踐活動?;顒右宰匀唤逃秊槔砟?,融勞動教育與成長教育為一體,希望學生在伴隨植物生長的每一個節點中感受生命的萌芽、勃發,欣賞植物短暫而又精彩的一生,從而獲得成長的啟示。
學生通過閱讀種子包裝袋上的說明,了解蔬菜生長所需的條件,認識種子、肥料、園藝工具等,以小組為單位挑選蔬菜種子,確定種植的蔬菜,從家里帶來花盆及園藝工具小心翼翼地播種。他們仔細觀察,每天用表格、文字、圖畫等記錄著蔬菜的生長情況。有時忘記了澆水,看到蔬菜耷拉著腦袋,他們會立即進行職責分工;發現了蚜蟲,他們會著急地蹲在盆邊一個一個地捉;看到蔬菜一寸一寸地長高、變大,他們會欣喜地向老師報告,甚至還要跟別的小組比一比。
五月底六月初,學生陸續收獲了勞動成果,胡蘿卜、番茄、黃瓜……每一個成果都讓他們欣喜若狂。他們互相分享收獲喜悅,并在成長禮上進行項目匯報。有學生這樣說:
3 月份,我種下了櫻桃蘿卜、四季豆和薄荷。我每天照料著它們,期待著它們的變化。櫻桃蘿卜長得最快了,才4 天,它們就長出了小嫩芽;接著,四季豆的種子也發芽了,它的芽又厚又大;后來,四季豆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櫻桃蘿卜還是低調地成長著。5 月,櫻桃蘿卜收獲了,而四季豆在花期過后就慢慢枯萎了,薄荷種子一直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我覺得我們就像一粒粒小種子,在成長的路上,不要遇到困難就放棄,或者不敢嘗試。要像櫻桃蘿卜那樣,只要默默努力,扎根發芽,就能結出最好的果實。
有學生創作了一首小詩:
我年紀很小,
卻有胡子一把;
我個子不高,
滿頭綠色的長發。
從溫潤的手心里,
到肥沃的土壤下,
在急切的注視中,
我發芽、拔高,漸漸長大。
活力的橙和希望的綠,
是深沉棕色的筆法。
奇跡時刻的來臨,
少不了勤勞靈巧的雙手,
還有細密悄然的手中沙。
學生在制訂種植計劃中感悟,要度過美好而有意義的一生,需要從人生規劃開始,先要有目標,然后再有步驟地實現;在灌溉的過程中,他們探究節約水資源的方法,開展雨水收集系統的研究,制定節水計劃,進而形成環保責任意識;在間苗的空間管理中,感悟成長需要一定的空間和環境;在施肥的過程中,他們感悟什么叫可持續;在探究如何除蟲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方法,引發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在收獲的過程中,他們懂得感恩,學會奮進。
“人生十年曰幼,學。”十歲,意味著人生一個階段的結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我們要引導學生放慢前行的腳步,將十年的美好時光珍藏,醞釀下一個十年的夢想。我們以“十歲成長證書”這一物化的方式固化這一神圣時刻,“十歲成長證書”最大的亮點是頒獎詞和印章。
頒獎詞都是學生原創的。每一份頒獎詞都飽含著同學間的贊賞與肯定,也流露出對自我的鞭策和期待。比如有學生給班長寫下了這樣的頒獎詞:
三(6)班很幸福,因為有你這樣負責任、熱心腸的好班長!你用俊逸的書法、生動的繪畫、出眾的口才、純熟的演奏、優異的成績,展現自己的風采,你是我們大家的驕傲。不負“十”光凌云志,星河少年向未來。
證書上的印章是學生自主設計的。我們一起挖掘班名的內涵,賦予其豐富而積極的意義,這個過程讓學生明晰班級精神的意向,讓班名在大家心中“活“起來,成為大家共同的生活愿景。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對班名的理解進行作品設計,通過各自的解讀,向其他同學介紹分享。最后,我們綜合大家的意見,形成設計方案:印章主體是一只倉鼠精靈的形象,象征著小朋友們機靈而可愛;小倉鼠手捧蘋果,寓意著我們在蘋果樂園中茁壯成長;頭頂皇冠,彰顯著我們的智慧與高貴;兩翼生翅,意味著我們將振翅高飛;印章四周圍繞著綠葉,象征著小朋友們蓬勃向上,生機盎然;整個印章呈圓形,代表著全班同學團結友愛,緊緊相擁。這枚印章是班級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班級所有成員的自我鏡像。
十歲成長禮,我們要努力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年、這一天、這一刻的不同,引導學生按下暫停鍵,低頭看當下,抬頭看未來,感悟成長意義,積蓄再出發的能量,讓每一天過得有趣有味,激勵學生始終心如花木,向陽而生。我們希望每一個經歷過十歲成長禮的學生某一天回想起來時,內心仍然存有激動與喜悅,并對下一個儀式充滿踮起腳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