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芳
教育科研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是定位學校發展方向、引領學校文化建構、形成教育思想主張的重要抓手;教育科研更是教師用以思考教育之惑、解決教育之疑、總結推廣教育之規律,從而推動自身專業提升和引領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方式。學校對教育科研進行“集群化”管理,系統創新教師參與科研的模式與方法,賦能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這是一種契合新時期學校發展要求的教育科研管理創新實踐,也是一條對接學校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集群化”管理不同于傳統的“分形而治”,是一種對資源進行整合、優化、使用的管理方式。各系統間協同的秩序化重建,能充分彰顯管理的巨大張力和活力,而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實踐充分體現了這一優勢。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理論可溯源到產業集群化和組織協同等相關理論。
一是產業集群化理論。“集群化”原本用來定義在某一特定產業中,大量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運作模式。“集群化”管理能夠有效促進實體間的共生性合作,降低競爭成本,增加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1]39借鑒產業集群化發展理念與邏輯,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指圍繞學校的教育主張,以學校龍頭課題為中心,將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各條分支加以統籌管理,形成高效、優質的研究路徑,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從本質而言,它是一種從一線教育科研管理經驗中總結、概括、提煉出來的新型工作樣態。
二是組織協同理論。協同理論是管理學領域中闡釋系統自組織關系的重要理論。協同是指系統要素之間通過協作和溝通,打通壁壘,構建互補性的合作關系,進而超越要素個體的效率,整合并提升協同效應。個體要素在整體中得到強化和創新生長,集群呈現動態化、多元化、復雜性等特征。[1]39-40學校基于組織協同理論,將教育科研工作進行“集群化”管理,就是將教育科研工作進行“一盤棋運作”,從頂層架構入手,圍繞一個中心找到多個要素之間的協同點,包括目標、價值、資源整合等的協同,從而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效度。因此,這也是一種更加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是教育轉型、課程改革、技術更迭等諸多因素推動而產生的。
基于這樣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所謂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就是在充分調研學校原有教育科研管理情況,并就管理績效進行有效性測評的基礎上,明確未來一段時期學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對原有的管理框架和秩序進行解構、規整的方式。這種管理方式旨在尋求新秩序之間發展目標、價值追求、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協同點,統籌共建、集約式發展,引導學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開放、多元和融合。
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結構,以學校的龍頭課題為引領,形成“課題研究集群化”“課堂研訓集群化”“專業培訓集群化”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式,三者彼此獨立,又相互滲透關聯,形成了學校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立體網絡化結構樣態。該管理踐行“一個中心三條主線”的操作模式。“一個中心”即以直面學校發展的主要問題,深耕龍頭課題為中心。“三條主線”即建構三級課題研究群,從“散點研究”轉向“系統研究”;探索創新課堂研訓模式,從“單向獨立教研”轉向“多元立體教研”;打開教師培養思路,從“個體培養”轉向“團隊整體規劃”。
教育科研應該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服務于教育教學。龍頭課題是學校教育科研的核心,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確主課題的核心定位。因而,要科學嚴謹地論證主課題研究的方向和內容,以保證整個集群的中心是穩定而鮮明的。
一是學習相關文件,準確定位研究方向。教科室梳理并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包含教育部近幾年頒發的關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擬定的新一輪教育發展綱要,以及學校新一輪教育發展規劃。這些政策文本,引領學校新一輪發展的主旋律,也指引學校龍頭課題的研究方向。
二是梳理發展脈絡,充分延展研究內容。一所學校的發展,總有其鮮明的發展路徑,回首過去,審視現在,預測未來,不斷地進行科學分析,才能準確定位學校下一輪發展的中心工作。學校要認真開展“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理性研討,梳理清晰的發展脈絡,形成符合本校實際的教育思想和主張,以此推動內部管理機制的變革,推動學校的改革發展。教育思想和主張定了,學校的中心工作也就定了,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核心也就凸顯了。
三是組織專家論證,優化完善思想內涵。龍頭課題組就課題關鍵詞進行廣泛的文獻學習,認真研制龍頭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和路徑策略等,形成初步的課題研究方案。方案必須對龍頭課題的整體架構和研究策略進行尤為細致和接地氣的布局,就像工程圖譜一樣,要精準考慮具體的操作落實,這是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核心所在。方案定稿后,可以聘請省、市教育科研專家為學校教育科研主張把脈,診斷課題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可行性,在廣泛聽取一線教師意見后,修訂、完善方案。
如果說龍頭課題是學校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的核心,那么“課題研究群”“課堂教研群”“專業培訓群”的構建就是重要的抓手。
一是課題研究集群化,構建三級課題研究群。第一層級是學校的龍頭課題,它是學校在充分領會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梳理了學校發展的脈絡,經過專家嚴密論證以后形成的學校發展新主張。它指引學校新一輪發展的方向,也反映學校下一步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整個“課題研究集群”中,學校龍頭課題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龍頭課題中的“主題核心”將統領學校其他所有層級課題、項目的申報和開展。第二層級是龍頭課題研究真正落地的三條主線,分別指向學科教學、德育活動和教師發展,這三條主線分別由學校的教導處、德育處和科研師訓處來具體落實,他們會在各自不同的教學或管理領域深耕龍頭課題,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展開多樣化的研究。第三層級則是學校各級各類的課題,這些課題也都是在龍頭課題研究的關鍵詞之下的,除了個人課題外,大部分課題都是龍頭課題研究的一個部分。第三層級的課題分散在不同的教研組、備課組、項目組,教師進行抱團式實踐研究,與第二層級的分路徑研究正好形成補充和呼應。
二是課堂研訓集群化,架構課堂實踐平臺。課堂是科研的陣地,認真把每一次的研訓課例做好,是做好課題研究的前提。在核心課題的觀照和引領下,學期初,學校各部門根據學期工作計劃,集中商討各類教學研討活動。信息中心根據學校發展的主方向,結合學校課題項目,需要開設“信息技術研討課”“教智融合示范課”等;德育處根據“德育班本課程”“勞動課程”項目研究要求,開設班本研究課、勞動項目化研究課等;教導處根據學科項目研究,開設各類推門課、診斷課、點課等;科研師訓處落實新教師跟蹤課、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培養課等。最后,科研師訓處整合各部門的需求,將所有的研訓課分別納入三個門類,即成長類、研究類、管理類,形成有梯度的課堂研訓體系。三大類課堂教學研訓,覆蓋全體教師,涵蓋全部課程、延展教學全程。
三是專業培訓集群化,促進教育理念的迭代更新。教學和研究中,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更高效地開展課題或者項目的研究,從而提升專業能力。深化教師教育科研前沿理論引領,就是為真實的問題追本溯源,找到與實踐相對應的教育教學理論。學校應常抓三條理論培訓主線,即“教育教學理論”“最新教改精神”“兒童發展規律”;多樣化架構特色平臺,系統安排師德類、科研類、學科類、成長類等常規培訓,助力教師不斷地反思積累,取長補短,真正讓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更有創新力和創新意義;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機制,變革研訓結構,擴大教育科研服務規模,推動教師專業培訓質量的規模化協同發展。[2]
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主張統籌共建,集約式發展。因而,實踐中要努力實現資源優化,構筑強有力的保障機制,提高教育科研“集群化”建設成效。
在龍頭課題觀照下,三級課題彼此獨立,又相互交叉關聯,學校應探索扎實、高效的研究方式。一是優化研究形式,倡導教師用項目研究的方式推進課題研究。把課題本身當成一個項目,研究內容就是一個個子項目,用“課題式設計、項目化推進”的操作方法管理研究過程。龍頭課題是最大的項目,相關聯的其他課題就是它的子項目。同時,龍頭課題以外的所有課題又自成項目,其研究內容又是它的子項目。如此,每一個研究的課題團隊,也是項目研究團隊。學校鼓勵每一個課題團隊打破界限,尋求合力,開展課題群落的主題研究活動,讓課題研究從“單研”走向“群研”。[3]二是優化指導管理,每一項課題,從選題開始,歷經方案的撰寫、申報、立項、開題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驗收等諸多環節,都需要課題組投入巨大的精力。為了讓課題研究的過程深入、扎實,學校可以推行“導師指導”制,并輔以普及指導與“私人定制”相結合的指導模式。每一項課題,都配備一位成熟的科研骨干作為課題指導員,負責全程跟蹤和指導,實行捆綁考核。學科類的課題,由學科教導主任擔任課題指導員;跨學科的課題,由科研處指定課題指導員。從課題研究角度來說,實行“一對一”指導;從學科教導角度來說,實行“一對多”指導。
課題研究集群化也催生課堂教研模式的變革。首先,創新研訓形式。在實踐中,原先單科獨立教研的模式逐步被打破,“多學科一體化”的立體教研模式逐步建立。教師圍繞課題或者項目開展課堂教研,然后遵循課題研究的思路設計教學,在課題組內試教,并進一步遞交教研組或者學科專家組進行修改打磨。其次,明確指導主體。課堂教學是研究的陣地,課程內容指向的部門實行承包責任制,包括前期的磨課、試教、評課研討、聽課人員安排等,都由責任部門一一落實。最后,加強多方激勵和督促。在課堂研訓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創建課堂研訓團隊,倡導共識、共行、共思,讓教師在教研中尋找研究的興趣,獲得專業成長的快樂。同時,利用“推門聽課”“中層巡課”“領導駐組”等制度督促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教育科研“集群化”管理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活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按需規劃校本培訓。學校科研處規劃教師專業培訓的類別;各部門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向科研處提出申請,并同時提供培訓項目推進方案;科研處根據各部門提供的方案,評估、遴選培訓活動的類別,并由部門負責承擔研訓任務;研訓完成后,培訓活動負責部門開展自我診斷,形成診斷報告和改進方案;科研處建立教師研訓目標管理考核機制,完善培訓項目的質量評估體系,成立評價團隊,對研訓結果進行評價考核。二是基于問題逆向推送培訓。根據龍頭課題的整體規劃,每個課題組定期匯總研究中所遇問題;根據問題的不同類型,安排不同層級的專業培訓,或項目團隊互相培訓,或邀請專家名師介入指導,或由專門成立的“培訓中心組”進行問題解答;每個學期,以課題組成果展示的方式進行總結,明方向促發展,以對問題的考量追溯培訓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