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華中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東橋小學(以下簡稱“東橋小學”)以培養學生審美的人生態度為辦學理念,整合教育資源,堅持以人為本、以美立人。“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往往通過具體的行為外顯。所謂審美的人生態度,就是以審美的親和態度去對待自然、社會、他人與自我。東橋小學培養學生審美的人生態度的實踐,是持之以恒的,且處于不斷發展之中。
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具有鮮明的民族性。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將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因此,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
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是對學校“尚美立人”校訓的繼承和發展。“尚美”不是目的,“立人”才是根本。蔡元培曾說:“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2]有了這樣的人格,人才“立”得住,“立”得久。這里的“立人”,指向人的“生存美學”,將人作為“審美的存在”。這里的“人”,不是指概念化的“人”,而是指每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從“尚美立人”高度發展而來的“審美的人生態度”,關注個體美學、自我美學,所“立”的是群體中的每一個人。
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以學校美育為出發點。美育不僅僅是藝術學科的事。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楊九俊認為:“美育有大小之分,只限于藝術學科,那是‘小美育’;從以美育人高度認識,則是‘大美育’。”[1]培養學生審美的人生態度,就是“大美育”,應該成為所有學科的共同任務。東橋小學將這個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善待自然、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識與能力。
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需要基于學校美育進行頂層設計,并在整體推進中體現“四性”。一是全員性。學校美育的對象是所有學生,是培養所有學生的審美的人生態度;美育工作者是所有教職員工,而不僅僅是藝術學科的教師。二是全科性。所有課程都承擔著學校美育的任務,我們開展的“課程美育”的實踐探索,涵蓋所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三是全程性。學校美育貫穿各個學段,體現在各科教學及課外活動的全過程。四是全面性。在實踐中,五育要協同發展,同時,充分發揮美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基礎橋梁作用和協調作用,堅持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將美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其他四育協同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協同發展。
“生命意志論”的代表性人物叔本華和尼采認為,審美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標志,是人生存的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學校美育必須將審美素養的提升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學校美育不能窄化為藝術技能訓練,更不能以藝術考級的等級來評價學生,一定要堅持“素養為本”導向。審美教育,育的不是“技”,而是“人”,是生動活潑的發展中的人。
家庭、學校、社區在培養學生審美的人生態度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美育要堅持家、校、社協同育人。學生不只生活在學校里,還生活在家庭與社區中。家庭與社區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果說學校實施的是目的性更強的“有意教育”的話,那么,家庭與社區的教育則更具原生態,更具“無意”性。從這個角度說,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形成合力,引導家長弘揚家庭美德,營造書香家庭;要有意識地聯系當地居委會、村委會,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上共建美好育人環境。同時,要充分發揮家長及社區居民中“好人”“能人”的影響力,使之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資源。東橋小學主動作為,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委員會,使學校成為社區育人的主陣地,也使社區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資源。
美育要去功利化,美育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校園是師生美學散步的地方。散步,用的是空閑時間。散步者,身心處于自由狀態。美學大師宗白華崇尚“散步美學”,如果我們的美育“匆匆然”,就實在對不住“美學”二字。在快節奏的時代里,美育工作者恰恰需要給學生留下“散步”的時間,讓他們去欣賞大自然,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與世界對話,與自己對話。美育工作者,需要學會讓自己也讓學生適度“留白”,隨著美學去散步,這是美育工作者應有的美學境界。具有美感的校園環境可以讓教育有溫度,有情感,有生命,有意味。校園環境包括物態環境和精神環境。“讓兒童駐足流連”,是校園物態環境建設的美學追求;學校的精神環境,往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這種方式漸漸成為學校的管理文化。物態與精神相結合的校園環境熏陶出東橋學生儒雅、陽光、沉穩、堅毅的美好氣質。
一是自然之美。這里的“自然”有兩層意思。其一,“大自然”。校園里,花草樹木豐富多樣,高低錯落,疏密相宜,四季都有綠色,四季都有花開。在校園中央,一棵三百多年的老銀杏樹,成為學校獨特的風景,校歌《銀杏樹下飄書香》的旋律常常飄揚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滋潤著學生的心靈。其二,“自然而然”。校園建筑的布局推崇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人身處其中感覺不到突兀與逼仄,感覺到的是舒心與和順。
二是景觀之美。校園里除了假山、水池之外,還有一些文學微景觀。比如,在草坪里布置了《小王子》中小王子和狐貍之間的故事情景。讀過《小王子》的學生,常會自然而然地回味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沒有讀過的學生,就會去翻閱這本書。這樣的文學微景觀散布在校園的角角落落,使校園彌漫著迷人的文學氣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三是廊道之美。廊道里布置的圖片,是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的精彩瞬間,燦爛的笑臉、自信的眼神、飛舞的身姿……流露著生命的朝氣與靈動;廊道里也少不了學生的作品,剪紙、繪畫、書法、線繩小浮雕……展示著學生的藝術才能與素養。廊道里還以主題的形式呈現了美德少年、閱讀小明星、體育健將等優秀學生的先進事跡。
四是場館之美。場館折射著一所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品位。場館不應只是擺放東西的地方,更應成為吸引師生去觀賞、去學習、去實踐的地方。場館應是充滿磁性的活力空間,學校的校史館常常吸引師生流連其間,大家從一份份珍貴的史料中,不斷發現值得傳承的精神;師生進入藝術展覽館,在欣賞一件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接受美的熏陶,產生創作的沖動;在圖書館沁人心脾的書香里,靜靜地閱讀成為東橋學子的常態。
課堂是學校美育的主陣地,審美的人生態度培養不能與學習相剝離。學習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活動的樣態也直接影響著美育的效果。課堂教學需要審美化建構,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審美化的課堂包含四個方面的特質。
一是求知與育人的統一,激發發現美的熱情。知識學習與美育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當學生感受到所學內容具有審美價值的時候,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才會高漲。反之,知識學習如果脫離人的精神成長,人即使學到的知識再多,也會像空中樓閣一樣缺少根基。
二是感性與理性的融通,體察欣賞美的情趣。學習的過程,本質上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教的角度說,教學往往是從理念出發,教師將學習內容以感性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也就是說,教學中創設的情境要有意味,這個意味就是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我們所強調的學習要“活潑潑”,不僅指外在的樣態,更指內在的神韻。
三是教材與生活的鏈接,培養創造美的能力。教材內容與當下生活實踐往往是有時間差的,教材呈現的是人類已有的認知成果。教學要與時俱進,必須與當下的生活相鏈接。從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這一角度說,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創造美。創造美的過程就是聯系過去、立足當下、走向未來的過程。聯系生活,讓知識鮮活起來,教與學才會充滿有意味的活力。
四是密度與節奏的和諧,創造表現美的平臺。課堂教學要有張有弛、有抑有揚,為學生提供表現美的適切的平臺。所謂密度,指的是課堂的容量,容量的大小以學生評價為依據。學生已會的,內容再多,容量也不能算大;內容雖少,但學生理解有困難,容量也可以算大。密度與節奏,要在動態變化中把握。把握得好,課堂就生動,學生的學習就活潑,美便自然而然地呈現。人們所說的教學是門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恰當調整學程與學法。
“美育課程”與“課程美育”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美育課程”,是以美育為主的課程,一般指藝術類學科課程;“課程美育”,是指在所有課程中滲透美育。學校將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滲透在所有課程之中,課程內容的呈現、結構的安排、活動的設計,都按照美的規律進行。課程要給人以美感,要能激發人的學習興趣。
一是體藝活動課程。學校開設了繪畫、趣味紙漿藝術、書法、剪紙、線繩小浮雕、合唱、舞蹈、器樂演奏、足球、籃球、象棋等50多種校本課程。學校為學生展示藝術素養提供了豐富平臺。學校每年的藝術節、體育節,班班有行動,人人都參加,所評出的“小達人”可以登上報告廳的大舞臺一展才藝。
二是研學旅行課程。環境哲學家羅爾斯頓指出:“我們的人性并非在我們自身內部,而是在于我們與世界的對話中。”[3]研學旅行就是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方式,學校組織的各類研學旅行活動往往歷時數月。學生既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還加深了對世界的認識,豐富了人生閱歷。
三是社會實踐課程。學生走進工廠、來到農村參加生產勞動,去社區參加公益活動,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去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節目、整理房間,走上街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增強奉獻的意識。
四是交往禮儀課程。禮儀是為人處世的態度,反映的是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學校開設了言談、餐飲、行走、觀賞、待人、儀表、儀式等課程,不僅教給學生相應的禮儀知識,還引導學生理解禮儀背后的文化底蘊。當學生知其所以然的時候,禮儀才會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年新生入學時,學校舉行隆重的“開筆儀式”,讓兒童的小學生活開端美好。
五是心理健康課程。健康的心理是審美的人生態度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學校將“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定為低、中、高年級段心理健康課程的主題。學生從認識自己、認識家族開始,到了解自己的血型、性格,自己身上傳承的中華民族基因,再到思考自己的未來,規劃自己的未來,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階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