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紅
隨著時代發展,學習空間也在發生變化。如今,學習空間不僅指教室、圖書館、功能室等校內學習場所,也包括庭院、走廊、樓頂等校園公共空間,食堂、盥洗室等學生生活空間,還包括家校社聯動為兒童學習提供可能的校外空間。南京工業大學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工大實小”)基于兒童參與的賦權視角,根據兒童的能力水平與學習空間的功能特點,構建特色化、情境化、具有生命意義和社會情感關系的“不一樣”的兒童學習空間,實現了更靈活的協作、自主、探究的兒童學習。
學校的教室以每間116平方米的面積進行合理分區,成就了兒童學習空間的更多可能。主體學習區打破傳統的秧田式課桌布局,可以自由拼接組合的課桌椅常隨教學需要而調整布局造型;童創游戲區配備可以給學生動手實踐的展臺,展臺上定期更換拼音學具、漢字組件、數學學具、科學探索學具、智力游戲玩具等,學生可以利用零星時間自主參與或互動游戲。童創展示區是一面大大的磁性墻,定期展示并更換學生作品。磁性墻保證學生作品完整不被破壞,而且在不同班級之間可以互換進行分享交流。閱讀書柜區有一個不設障的書架,不加門,更沒鎖,方便學生隨時取閱。各班還在書架旁擺放舒適的兒童沙發或坐墊,或者設置特色閱讀小屋,學生可以舒適地享受閱讀。物品收納區配備一人一柜,可以擺放不必每天帶回的美術用具、體育器材、手工材料、工具書等,大大減輕了學生的書包重量。生活設施區配置適合學生的拖把池、洗手池、直飲水設備等,便于學生在教室里有家一般的生活。個輔教學區有一套教師的辦公桌椅,便于適時對學生進行作業面批,或開展個別輔導等。
教室是學習的主要空間,獨特的面積優勢讓分區機動靈活。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每一間教室都有特色鮮明的班級文化。例如“谷雨班”,學生用自制的二十四節氣盤組合成一面生動的節氣墻,全班學生的生日也被嵌入相應的節氣中。該班學生深入研究每一個節氣的時間、物候特征、習俗、詩文、養生之道等。教室窗臺上隨節氣變化擺放五谷雜糧、各色水果、老南瓜、絲瓜瓤等實物,學生在研究節氣的過程中增添了一份對生活的熱愛。
在“童創谷”,每個班級都是不一樣的教室,鮮明的一班一品文化得到充分彰顯。
“健康第一”是我們堅守的理念。操場不僅適用于日常的體育課,更適用于學校每年開展的“童子軍成長營”活動。學校以“童子軍成長營”開啟新的學年。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一系列訓練,如站立行走的軍姿、鏗鏘有力的口號、進出操場的隊列、棒壘球操的動作、升國旗的禮儀等。為了增加成長營的趣味性,我們穿插形式活潑的游戲、班級之間的拉歌等喜聞樂見的活動。為了保證訓練效果,我們特邀警官志愿者作訓練教官,他們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有過硬的素質,也有足夠的愛心。訓練過程中,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全程協助。結業時,家長到場“閱兵”,見證孩子的成長。
“童子軍成長營”處于學校操場上,學生在成長營里強身健體。學校用勞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娛樂身心的同時,鍛煉過硬的身體素質。一個周期的“童子軍成長營”訓練,讓學生樹立“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的信念。隊列隊形、口令練習、站立行走,標準化的訓練對學生而言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遇到困難時,學生也會退縮,教官和教師就循循善誘,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超越自我。學生在這個“不一樣”的學習空間中磨煉意志,學習軍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優良傳統,并運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理查德·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后的小孩》揭示了兒童與自然之間令人驚異的斷裂關系。著作序言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漸漸遠離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為穴居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動物。”而大量調研和實例指出,抑郁、焦慮、肥胖、注意力紊亂等心理、生理問題,源頭在兒童時期的“自然缺失癥”。“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代病。
學生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里度過。那么,校園如何讓學生親近自然呢?學校的教室外都有造型別致的陽臺,我們努力讓陽臺充分發揮聯系兒童與自然的紐帶作用。學校給教師和學生充分的空間去打造各自的“陽臺農場”。于是,常見教師帶領學生在陽臺勞動的身影。從容器或土壤的準備到種子的選擇,從播種后的澆水、施肥,到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松土、間苗,從時長不一的等待到大小不同的收獲,土培蔬菜瓜果,水培各色芽苗,植物參差,常有驚喜。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在校做好勞作體驗、觀察記錄,還指導學生回家后理菜、清洗、下廚,制作獨具創意的美食,與家人分享勞動的甜蜜。
陽臺農場也是學生別樣的學習空間,學生在陽臺上開展勞動實踐,觀察并體驗生命的成長,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雙碳”校園建設是落實生態保護的有效實踐。2022年1月26日,南京市江北新區“雙碳”示范學校項目簽約暨分布式光伏樣板工程竣工儀式在南工大實小舉行。一排排光伏板在學校的樓頂全面啟動使用,從此學校用上了“自己發的電”。作為江北新區第一家啟用分布式光伏的樣板校園,學校在開啟新區探索建設“雙碳”示范學校新起點的同時,更在積極思考如何讓樓頂成為兒童不一樣的學習空間。
在教師帶領下,學生有組織地到樓頂參觀。一排排醒目的光伏板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各種各樣的問題隨之涌出:為什么光伏發電板上有一層透明的玻璃?光伏板為什么要斜著放?一塊光伏電板每天能發多少電?全校樓頂一共有多少塊光伏板?為什么叫光伏發電?它是怎么發電的?在陰雨天氣可以發電嗎?等等。學生帶著這一系列問題,在教師引領下開啟了關于樓頂光伏的項目化研究。
設置特殊的樓頂,成為學生不一樣的綠色生活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引導學生踐行“雙碳”理念,通過各種環保活動教育,使學生將這一理念內化為他們每天的生活習慣。我們在學校開辟出一個樓層的公共區作為“碳”究世界。從廢舊報紙做成的手工作品,到二次利用繪畫作業紙的快遞盒、鞋盒外包裝,再到用一次性桌布做成的環保服,到處都是學生親手完成的各種環保物品。
未來人類的文明,將是綠色文明。學生在樓頂這個“不一樣”的學習空間里學會了綠色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長大后定可肩負起創建綠色文明的重任。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時的這句話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立德樹人的過程就是不斷引導學生“扣扣子”的過程。學校利用社區豐富的紅色場館資源為學生心靈的浸潤打開別樣的空間。
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大金山黨史國史教育館,了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歷史,充分感受英雄兒女為實現國家獨立自由所做出的犧牲,為國防建設的偉大成就而倍感驕傲;帶領學生走進雷鋒紀念館,了解“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感人事跡,感受雷鋒強大的精神力量;從教材延伸,組織學生觀看《劉胡蘭》《英雄王二小》等紅色電影,感受革命英雄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以及忘我的犧牲精神,種下學英雄、頌英雄的種子;組織觀看“百年黨史”系列展覽,邀請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授和研究生進行專業講授,隨著生動的講授,日出東方的“紅船精神”、星火燎原的“長征精神”、服務人民的“雷鋒精神”、偉大時代的“抗疫精神”都從學生心靈深處堅毅地生長起來。
基于學習生態理念,學校積極開發“不一樣”的兒童學習空間,對外是跨界融通、泛在生長的動態場,對內是統整各類場域要素的復合場,其根本是為了生命的綻放,形成充滿兒童味的、生態的、有生命力的學習場域,促進兒童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