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瑞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 南京 210038)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隨著我國黨和政府對殘疾人及其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辦好特殊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殊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與根本目標。2022年5月18日,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積極推動殘疾人關愛行動,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檔案利用與特教史研究論壇”,從檔案話特教,看似跨界,實則創新,開辟了特殊教育史學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與新途徑。
當今網絡社會,信息爆炸令人眼花繚亂、真假莫辨,追尋資料的嚴謹與真實,尤為必要與可敬。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館長馬建強以《尋找檔案里的殘疾人,書寫殘疾人的信史》為題,進行了會議主題發言。他首先提出,作為科學規范的歷史研究,無論是殘疾人史還是特殊教育史,都應當高度重視檔案的資料價值,這也是檔案的根本特征所決定的。如果沒有檔案的個人簡歷可以任意杜撰,那么沒有檔案的國家歷史,也就只能屬于傳說。對于殘疾人的信史構建,只有言之有據、言之有物,才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文。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季瑾博士就特殊教育史研究過程中檔案查閱與利用的情況,做了進一步的經驗分享交流。2021年,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同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殊教育通史”(批準號:21&ZD221)。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項目組成員先后赴國家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市檔案館以及南京聾人學校等多家單位,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近60萬字,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完成了《中國特殊教育資料選》的增補工作。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王培峰教授以《中國早期殘疾人及其教育思想的身體現象學思考》為題,通過對中國早期感官認知的“現象學”考察,提出了對中國古代殘疾人“養教一體”思想成果的繼承問題。南京醫科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夏媛媛博士對中西不同醫學背景下的殘疾干預與救助模式進行了分析,特別探討了中醫文獻中的“胎教”“胎養”思想以及現代醫學的優生策略,并提出“中醫理念+西醫技術”的綜合預防觀。南京中醫藥大學龐境怡博士也以《傳統醫學史中的“稟賦所得”》為題,探討了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中有關傳染病遺傳因素的思想,特別是父母雙方在此過程中所各自呈現的不同角色。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殘疾人認識中較為樸素的科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關于殘疾人的迷信與歧視觀念。
沉睡的檔案如何真正“活”起來,最大程度地弘揚其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南京市檔案館何濤處長分享了他們的工作經驗。南京市檔案館成立于1959年,是南京市永久保管檔案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查閱利用檔案資料中心、政府公開信息查閱中心、電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體”的國家綜合性檔案館。近年來,南京市檔案館對民生檔案接收進館和檔案開放的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市民需要利用檔案享受黨和政府有關惠民的政策待遇,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之需,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近3年數據表明,社會組織利用1484批次,占比11.6%;公民個人利用11313批次,占比88.3%,后者已經成為檔案查閱利用的主體,充分體現了國家的開放與進步。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劉剛研究員講述介紹了南京總統府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諸多珍貴資料,真實再現了民國初創時期的政治、軍事、內政、外交等重大事件,充分展現了博物館的史料魅力。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韓鋮則以金陵科技學院檔案專業的建設為例,分享了近年來圍繞檔案工作開展教材編撰、課題研究、教育培訓與社會服務方面的成就,進一步增強了檔案事業的社會價值,提升了檔案事業的工作熱情。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楊會良教授從殘疾治理的視角分析了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新中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殘疾人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新中國初期殘疾人“生存—勞動”的救濟階段,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殘疾人“權利—制度”的保障階段,再到新時代殘疾人“發展—社會”融入的新階段,中國的殘疾治理充分體現了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社會福利以及國際對標的發展特征,充分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也為未來我國殘疾治理的“非殘社會”構建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李拉教授就特殊教育的融合發展趨勢,進一步從理論上提出了“融合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構想。他從特殊教育發展的實踐關照到融合教育發展的理論可能,充分論述了融合教育學的學科價值與現實意義。南京師范大學劉齊副教授以《邰爽秋與中國近代特殊教育》為題,與會分享了中國近代具有“教育怪杰”之稱的教育家邰爽秋的特殊教育思想研究。邰爽秋是民國期間少數關注到特殊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也是被學界長期低估的一位近現代著名鄉村教育家。通過研究大量的史料發現,邰爽秋在民國期間所提出的一些特殊教育思想,諸如普及特殊教育、均等教育機會,推行職業訓練、實踐民生教育,保障經費投入、統一教育管理,等等,至今都有寶貴的實踐意義。
2022年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努力使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推動中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探索貢獻特殊教育的中國道路、中國方案,必須扎根中國大地,利用真實的檔案資料,以史為鑒,開創特殊教育與殘疾人史學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