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云 馮詩瑤
(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 重慶 400715)
為深入探討中國特殊兒童閱讀教育,升華全民閱讀教育內涵,西南大學教育學部于2022年5月26—27日舉辦了第三屆中國特殊兒童閱讀教育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閱讀·融合·共創未來”,旨在探討兒童閱讀與全民閱讀之間的融合內涵與發展之路。參加本次會議的主要有: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等高校的研究者,全國多家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學校、康復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本次研討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樸永馨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鄧猛教授、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趙斌教授、中山紀念圖書館館長呂梅、美國插畫家大衛·威斯納、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阿甲、著名主持人劉純燕等人參會。與會人員通過專家演講、教學示范、學術報告活動等形式,共同研討中國特殊兒童閱讀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引領中國特殊兒童閱讀教育的新理念、新實踐,以期為特殊兒童閱讀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華東師范大學鄧猛教授指出,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論啟發我們要在兒童感知運動階段與前運算階段提供外界刺激,閱讀是多感官參與的、復雜的、綜合的心理過程,內容豐富的繪本可以為兒童提供多種感官刺激,助其打開信息通道,并指出了兒童的閱讀先于識字,聽書也是一種閱讀,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調動兒童有意識的傾聽。樸永馨教授也強調,盡管兒童的語言與認知發展尚未成熟,但已具備成為閱讀者的潛力,需要生動形象且符合其認知的讀物與父母、教師的引導以促進其發展。
閱讀是特殊兒童平等參與社會,充分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樸永馨教授在發言中提到,殘疾人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是全民的一部分,是實現全民閱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存在缺陷,通過閱讀能夠突破其限制,學習知識與技能,走向廣闊的世界。
繪本內容豐富多彩,較為生活化。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可以將繪本作為教學的有益補充。鄧猛教授指出,特殊教育學校需要建立豐富立體的繪本教材體系,繪本要在呈現兒童熟悉事物的基礎上幫助其形成新經驗。特殊教育學校要注意為兒童提供友好型的、無障礙的繪本閱讀空間讓兒童放松、愉快地閱讀。此外,有關機構和學校應依據特殊兒童的特點選擇、研發繪本,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兒童為中心,調動兒童多感官參與,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
1.發展特殊兒童的閱讀學科
樸永馨教授提出:特殊兒童閱讀是否可以形成一門學科?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殊需要兒童,繪本中有不同圖畫,這其中必定存在一定規律。學科都是逐漸分化、獨立而成的,發展特殊教育事業需要不斷積累創新,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特殊兒童閱讀的理論與實踐,進而實現特殊教育需要兒童閱讀學科事業的整體發展。
2.為特殊兒童提供合適繪本
樸永馨教授認為,在為我國特殊兒童選擇讀物時,要在借鑒國外優秀繪本的同時注意形成中國特色;鄧猛教授也指出,我們要從中國的歷史中發掘、創造出適合中國兒童的本土特色讀物,讓兒童在閱讀中實現文化的傳承。此外,特殊教育學校也要為特殊兒童提供適宜的讀物。西南大學江小英副教授報告了“特殊兒童閱讀書目研制”課題組的進展。該課題組在國內外普通兒童閱讀書目研究的基礎之上,研制涵蓋學前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培智學校、聾校、盲校兒童閱讀書目,最終將確定適合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的四級書目并配備閱讀指南,與國家課程關聯,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服務。特殊兒童閱讀書目的研制可以滿足特殊兒童教師和家長日益迫切的閱讀需求,也符合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3.推動普特兒童融合閱讀
中山紀念圖書館館長呂梅介紹了普特兒童融合閱讀活動。該活動以“聯結、接納、包容、融合”作為融合閱讀理念;將“在一起,共閱讀”作為融合閱讀口號;以“接納,改善,成長”為融合閱讀目標;以“1+N”為融合閱讀服務模式,“1”代表特殊兒童,“N”指社會各界人士及機構,通過“1”與“N”的融合讓社會包容、接納特殊兒童,公共圖書館可以架起“1”與“N”之間的橋梁,創造融合閱讀的平臺。中山紀念圖書館為特殊兒童閱讀事業發展作出了新探索,為推進融合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深圳市羅湖區星園學校鄧曉紅副校長堅持在兒童本位立場上設計繪本教學,調動兒童的興趣,發揮其想象力。北京市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谷長芬老師指出,在繪本的選擇上要重視兒童在課堂當中的參與,給予兒童表達的機會,繪本的內容要幫助兒童形成新的經驗,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呈現方式,關注到每一位兒童。《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社邢亞靜社長表示,聽障兒童的親子閱讀常常演變為康復訓練,忽略了閱讀本身的意義。親子閱讀實際上應是以親子間的陪伴與互動實現有效的閱讀,而非訓練,回歸閱讀本源需要家長和教師摒棄功利心態。
美國南加州師范學院劉淑雯老師表示,特殊教育學校教學需要格外注意特殊兒童的特點,運用螺旋式的教學方法反復教學,幫助特殊兒童熟悉課堂內容,加深理解。其次,針對特殊兒童個體內部發展差異應采取不同的提問策略,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鄭璇教授特別強調了差異教學在聽障兒童教學中的重要性,提出要注意聽障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給予聽障兒童充足的閱讀時間等。差異教學體現在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師和研究者進行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培智學校、聾校與來自融合教育環境的一線教師針對實踐中的不同問題,運用不同方法開展繪本教學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推進了繪本教學實踐。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故事結構教學法有效提升了智力障礙兒童的口語敘事能力,提出結合五種游戲的閱讀素養提升模式以及多學科滲透的繪本教學;將生命體驗、幸福閱讀、情緒教育等不同的教育理念注入繪本教學過程,升華了繪本教學的意義。
針對聾生偏好以視覺獲取信息,有教師提出,通過電子設備營造視聽結合的繪本教學情景,以及設計雙語繪本課程能夠有效提升聽障兒童對繪本閱讀的興趣,將繪本課程開發應用于聽障兒童的教學從而促進技術與教學的協同發展。
關于如何在融合教育情境下更好地利用繪本進行教學,有教師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框架設計的繪本課程,以在真實情境下的教學豐富了智障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提出了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融合文化繪本概念。
如何更好地促進特殊兒童發展是康復機構從業者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繪本教學因其適用性、豐富性、便利性逐漸成為干預與康復的手段。
與會教師采用不同教學手段有效鍛煉了聽障兒童的觀察、思考和推理能力。教師通過觀察學習引導聽障兒童關注繪本細節,理解故事情節,并鼓勵兒童依據觀察對故事情節進行推理,嘗試通過講授故事進行聽障兒童的繪本教學,引導兒童觀看繪本并嘗試聽聲音進行思考以推測故事情節。也有教師進行了新的嘗試,將游戲與繪本結合,通過游戲進行繪本閱讀的學習互動并引導孤獨癥兒童的觀察與想象,或在游戲中融入生活常識,通過繪本教學引導兒童參與和互動,從而提高特殊兒童的能力。
1.閱讀教學方式需要更多元
現有研究鮮少涉及家庭閱讀環境與特殊兒童繪本閱讀水平之間的關系。陜西師范大學王倩倩的研究發現,家庭閱讀環境能通過親子關系的單獨中介作用對智力障礙兒童的繪本閱讀水平產生影響,經特別設計的閱讀教學方式能夠改善特殊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西南大學劉清華的研究采用文章結構教學法提高了智障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四川師范大學胡小芹的研究表明,電子繪本結合故事地圖教學能夠促進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的口語敘事能力發展。重慶師范大學藍遠婷在融合課堂上采取通用學習設計,促進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之間的合作與互助,實現共同提升。由此可見,創新閱讀教學方式促進了特殊兒童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和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的互動,進而提升融合教育效能。
2.繪本教學研究需要更廣泛
繪本不僅能促進特殊兒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還能發展和改善其認知觀念。華中師范大學曹溶萍基于傳統性別角色態度背景,以繪本教學為切入點開展的智力障礙兒童性別角色態度干預研究表明,智力障礙兒童的性別角色態度有所發展。北京師范大學班婧指出,繪本干預是促進學生同伴友善品德發展的重要手段,減少了特殊兒童的不良行為。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的呂洪玲老師以閱讀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元分析研究結果基礎之上展示了基于課程本位的循證研究范式與實證干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結果。
綜合以上研究,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李澤慧教授指出,現有研究還需擴大研究對象,拓展研究范式,開展跨領域合作。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黃志軍副教授進一步補充,高水平的研究者應注意漢語語境與本土化發展的結合,提升閱讀理論素養和教育研究水平,從而促進特殊兒童的閱讀整體發展。
本次研討會吸引了包括教師、醫療行業從業者、兒童家長、圖書館工作人員等關心特殊兒童教育事業的各界人士參會。線上共計近六萬人次觀看,引起參會嘉賓的深入研討,對我國特殊兒童閱讀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