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寶坤,江連洲,張爽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哈爾濱 150030)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當今世界歷經重大變局,新一輪科技及產業變革正在迅速興起。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培養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意識,造就一代符合未來挑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以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大學生就業和考研為基本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未能受到與一般教育一樣的重視,因此導致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相對欠缺,因此在當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及世界性經濟下行的現實下,必須將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就業型教育和學術型教育放到同等高度對待,對拓寬就業面、增強就業技能及提高就業率等均有重要意義。
食品科學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較為薄弱等問題,為此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對課程體系的設置和評價體系等進行一系列有益的改革探索,從而將食品科學的教學職能從服務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轉變為服務科研任務和市場需求[1]。
傳統的大學授課主要教授基礎理論知識,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使得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并不能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因此為了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應將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大學生自主創業緊密結合,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和內容灌注于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2],從而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為實現這一目標,應該:(1)改進課程結構。提高食品科學相關選修課在課程設置中的比例,學生可在大三、大四年級根據興趣和需求,分方向進行選修課程的實施。選課的學生不僅僅是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應該積極參與到任課老師的科研工作,以及由企業工作人員完成相關企業培訓。(2)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在實踐課程中應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和開放性實驗來改善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基礎理論知識中滲透進創新知識,在根本上解決創新創業能力,同時輔以關于創業原理、政策法規及營銷策略等課程,使學生全方位了解整個創新創業的課程,而不是僅停留于書本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基礎教育,兩者以協同育人為紐帶,使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自覺認同專業知識對職業發展的引導作用。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備受關注,但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專業教育相融合需在漫長的探索和沉淀中完成[3]。因此,食品科學教學改革更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素質拓展進行融合,從而推進改革進程。為更好地在食品科學的教學融合素質拓展和創新創業教育,需要開設素質拓展課程,通過在創新創業中添加素質教學拓展內容,可以讓學生所需創新創業能力與專業知識更易于理解與吸收,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創新創業內容,而且還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4-5]。另外,食品科學教學改革需要把握創業、創新兩者間的內在關聯,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的實現,是整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體現,如表達溝通、組織協調、團隊協作、社會活動等。因此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1) 應幫助大學生克服創新創業意識差、存在恐懼的心理、害怕創業失敗等問題。
2) 應肯定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通過幫助學生樹立創業創新自信,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觀念。
3) 應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學生敢于創業、勇于創新,并給學生搭建相應的平臺來進行各種創新創業活動,從而調動創新創業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與大學素質教育及通識教育不同,它更加注重實踐性,更加契合專業性,更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高校應積極建立一支素質拓展師資團隊,要想實現創新創業,就必須要求學生具有全面的素質和能力,首當其沖強調的就是跨專業的綜合能力,創業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跨專業融合,往往呈現出綜合性、協同性和跨專業團隊協作的特點[6]。因此,高校應結合現有專業課程和創業課程,融入食品實際生產專業知識、財務、稅務、市場營銷相關知識,設計符合食品專業學生的創業課程體系。增設與創業密切相關的核心課程內容,如生產許可、食品經營許可、財務學、稅務學及管理學等相關知識。將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人等各行業優秀人才納入課程設計,并積極邀請其擔任授課教師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幫助學生制定符合自身和社會需求的職業規劃。通過完善的食品課程體系的有效落實,促進專業知識和創業知識的融合,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更好滿足食品行業發展需要,使食品科學的科研成果更好服務于社會,應更加注重校企合作,促進多元化發展,學校應積極構建教師與企業、專家與學校的互通式校企合作通道。
1) 通過安排專業教師到食品行業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生產與管理的實踐能力,為解決企業經營與管理問題做服務,進一步將科研服務于社會。
2) 聘請各行業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的創業導師,將各行業中新技術、新機遇、新思路納入“雙創”教學的范疇內,將其所學運用到大學生人才培養計劃之中,使其真正從技術與實踐層面指出科學意見,促進以“產學研互通”為基礎的創業發展。
創新創業大賽是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科技創新實踐的主要平臺,因此能夠加速教學改革,同時它也是傳統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反饋和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平臺,可以通過鼓勵和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調研、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構建層級遞進的新食品科學教學學習目標,對不同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訓練。通過給予大學生鍛煉創新創業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得以模擬操作現實創業項目,鍛煉和展示創新創業能力,進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摸索出適合食品專業學生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具有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創新型、創業型人才。
完善高校創業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特色小鎮和各類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平臺,吸引集聚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主要依托東北農業大學創業中心“夢想小鎮”及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引進創業導師作為學生實踐的指導老師,給學生授課并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做指導。結合理論學習,依托教師成熟研究成果,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市場運作,通過參加創業大賽,提高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為學生創業提供機遇,也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途徑,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積極鼓勵大學生以“三體驗”(即角色體驗、過程體驗和環境體驗)為基礎進行創新創業。以食品科學專業背景、食品行業市場需求及自身發展三要素為基礎,將學生以社會職業人的身份進行專業拓展和創新創業;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從課堂走入實踐,促進課題研究、產品研發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為技術水平提升和創新創業發展夯實基礎,提升實踐與創新創業的綜合體驗,構建“基礎服務+科技創新+食品專業技能+自身素質”為基礎的復合型體驗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 引導學生從“危”中尋“機”,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危機,也是一種機遇,疫情催生了許多新的商機,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食品科學專業背景和興趣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
2) 創業導師通過與食品科學專業背景結合,采用“傳、幫、帶”方式,使大學生了解創業經驗、學習管理方法、掌握專業技術,同時對自主創業學生實行持續幫扶、全程指導、一站式服務,提高創業成功率。
3) 成立食品科學類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創業訓練營、創業實踐營等社團,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論壇、創新成果和創業項目展示推介會、創業沙龍等活動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搭建大學生創業者交流平臺,培育食品科學校園創業文化,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新創業氛圍。
對于食品類高等院校來說,以創新創業為基礎的教學革新,對培育“創新+實踐+應用+技術”的食品人才十分重要;通過食品專業課程與學生素質拓展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構建多元教師團隊并納入創新創業培養,使其在創新創業體系中發揮引導、服務和推進作用。借助創業創新大賽,檢驗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創新、創業平臺。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讓學生在接收專業知識的同時,解決科研和企業研發課題的實際問題當中主動學習實驗技能。將人才培育、科研、社會服務3個方面相結合,實現從注重理論知識向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大方向轉變,從而提升大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