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明確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2022 年5 月15 日—21 日是我國第8 個全民營養周。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和國民營養計劃,5 月15 日,國內最具專業指導價值的科普大會——全國營養科普大會在京舉行,國內頂級營養專家“云”端相聚,共同探討中國居民應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膳食管理。
《2021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估計,2020 年全世界有7.2 億~8.11 億人口面臨饑餓,與2019 年相比增加了1.61 億。2020 年有近23.7 億人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在短短一年內就增加了3.2 億人。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委員會主任楊月欣表示,由于健康的高成本、知識缺乏以及長期存在的嚴重貧困和收入不平等現象,健康膳食對世界各地約30 億人而言依然遙不可及。時隔6 年再次修訂公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簡稱《指南》)為我國居民在食物選擇和身體活動方面提出了指導意見,此次修訂的核心變化是由原來的六條“核心推薦”變為八條“膳食準則”,新增了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會選會烹、公筷分餐、杜絕浪費和飲食衛生等內容。
楊月欣談到,經濟發展和時代變化改變了餐飲方式,也帶來新的問題和健康隱患。2018 年春季統計平臺數據發現,全天最高頻率點餐的前20 位餐品的突出特點是肉類、油炸、辣、無蔬菜和無水產。對此,《指南》提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應做好健康膳食規劃;認識食物,選擇新鮮的、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閱讀標簽,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學習烹飪,傳承健康飲食;在外就餐也不要忘記適量與平衡。
楊月欣還提醒廣大消費者,應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動物;食物制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講究衛生,從分餐、公筷做起;珍惜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做可持續食物系統發展的踐行者。
數據顯示,2000—2018 年,2 歲及以上居民每日三餐規律的比例從84.3%下降到80.4%,城市不吃早餐人群比例降幅明顯,農村居民不吃早餐比例顯著增加。在此背景下,《指南》將規律進餐寫進平衡膳食八準則。如何安排一日三餐的時間和食物量?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表示,一是用餐時間規律,二是用餐時長適宜,三是用餐量合理分配,四是用餐環境愉悅。特別是應保證天天吃營養充足的早餐,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動物性食物和奶豆堅果等4 類食物。
“經循證研究,飲水不足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降低身體活動能力,增加腎臟及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風險,增加飲水可起到改善作用?!瘪R冠生表示,日常生活中,應主動喝水,少量多次。成年男性每天攝入1 700 mL 水,成年女性每天攝入1 500 mL 水,6 歲以上兒童每天應攝入800 mL 水,且首先推薦飲用白水,不建議飲用含糖飲料。此外,水溫不宜過高,以10 ~40 ℃為宜。
針對《指南》提出的少鹽少油控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生活中要培養清淡口味,逐漸做到量化用鹽,尤其要重點培養兒童的清淡飲食習慣。在家庭烹飪時推薦使用定量鹽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可通過選用新鮮食材、合理運用烹調方法、做好總量控制以及少吃高鹽(鈉)食品等方式減鹽。
如何減少烹調油攝入量?丁鋼強推薦,應注意食用油品種的多樣化,用蒸、煮、燉、燜、水滑、熘和拌等烹飪方式減少用油量。同時,少吃油炸食品,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替換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控制總脂肪攝入量。
丁鋼強還建議,每天添加糖的攝入不超過50 g,最好控制在25 g 以下;應盡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更不能用飲料替代飲用水;少吃糕點、甜點、冷飲等甜味食品;做飯炒菜少放糖;學會查看營養標簽,注意“隱形糖”;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時更要注意控制添加糖的攝入。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表示,蔬菜水果、全谷物、奶類和大豆是維生素、礦物質、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的重要來源,對提高膳食質量起到關鍵作用。如何挑選蔬菜水果?楊曉光介紹,應把握重“鮮”、選“色”、多“品”的原則。他解釋,新鮮應季的蔬菜水果,顏色鮮亮,其水分含量高、營養豐富、味道清新,食用這樣的新鮮蔬菜水果對人體健康益處多。根據顏色深淺,蔬菜分為深色蔬菜和淺色蔬菜。深色蔬菜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和紫紅色蔬菜,具有營養優勢,尤其是富含β-胡蘿卜素,是膳食維生素A 的主要來源,應注意多選擇。挑選和購買蔬菜時要多變換,每天至少達到3 ~5 種。夏天和秋天屬水果最豐盛的季節,不同的水果甜度和營養素含量有所不同,每天至少1 ~2 種,首選應季水果。
此外,針對《指南》首次提出的“東方健康膳食模式”,楊月欣介紹,“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營養調查和慢性病的調查中發現,以蘇浙滬為代表的江南地區和廣州、福建等沿海地區的飲食模式,被認為是較為健康的飲食模式代表。其主要特點是清淡少鹽、食物多樣、谷物為主,蔬菜、水果、豆制品豐富,經常吃魚蝦等水產品及奶類,并且擁有較高的身體活動水平。這樣的模式避免了營養素的缺乏、肥胖以及相關慢性病的發生,提高了預期壽命?!?/p>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竹提出,飲食要注意膳食平衡,建議每周要吃兩次魚,有條件要盡量吃包含三文魚在內的海魚?!芭c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兒童在深海魚攝入量方面有較大的差距,這也導致了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D 和維生素E 等重要營養素攝入不足?!蓖踔癖硎?,指導兒童合理膳食、改善兒童健康狀況,可從調整飲食結構入手。例如,讓孩子合理攝入脂肪,增加攝入富含n-3 的深海魚類。
2022 全民營養周得到了佳沃精準營養研究院以及字節跳動公司(抖音集團)、佳格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佳沛中國、百勝中國和蔓越莓市場協會等的大力支持。代表們紛紛表示,將“健康營養”為發展目標,積極傳播健康知識和理念,助力國人健康邁上一個新臺階。會烹會選、會看標簽,合理膳食和回家吃飯,將逐漸成為新時尚,可在全社會營造推行健康家庭的良好氛圍。均衡營養、健康身心是給家人和全社會最好的禮物。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如今,在手機APP 上一鍵下單,一桌匯聚各地美食的預制菜,如羊蝎子火鍋、紅燒大黃魚、鹵水盆菜和佛跳墻等便可送達。據統計,2021 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超過3 000 億元,預計到2025 年將會突破8 300 億元。制作方便、營養美味的預制菜正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新寵。
預制菜走紅有多方面的原因。從需求側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開始傾向于花錢買服務。經簡單操作后便可上桌的預制菜,不僅降低了烹飪的門檻,拓展了菜品的選擇空間,也能讓平時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輕松享受做飯的樂趣。預制菜可以有效解決“不會做、不好吃、沒時間”的廚房難題,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捕捉到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日常需求,不少企業、商家紛紛進入該市場。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如今冷鏈物流業的網絡規模更大、運輸質量更高,保鮮、殺菌等技術也更加成熟。品種繁多的預制菜品,可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地送到千家萬戶。而面對行業自身降本增效、保持口味一致性的現實挑戰,一些連鎖餐飲企業開始自建中央廚房,或向第三方采購預制半成品,以確保供應鏈品質的穩定性。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適應不同市場環境的客觀需要,共同推動著預制菜產業的蓬勃發展。
預制菜為生活飲食提供了便利,確保其消費體驗始終“在線”,關鍵在于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線。近年來,個別預制菜品牌出現了貨不對版、食材不鮮和標示不明等情況,在受到消費者投訴的同時,也為自身發展埋下隱患。例如,在直播間展示的整頭整尾的預制大黃魚,買到后發現并不是全魚;花椒雞拆包后有刺鼻的工業味,經鑒定食材已變質……。預制菜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值得整個行業警醒。管得到位,才能吃得放心。相關職能部門有必要盡快制定行業標準,明確行業準入條件,通過公開通報、風險評估等級、設備監管等辦法加強監管。生產企業也應自覺落實主體責任,確保食材新鮮、安全,在品牌打造、穩定品質上多下功夫,促進行業內部的良性競爭。
預制菜市場規模的擴大,從側面反映了農產品綜合利用加工的廣闊前景。而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事實上也推動了農副產品的銷售與發展。從這個角度看,預制菜生產企業可以通過完善加工產業鏈、推動農業技術創新等方式,逐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并根據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的優質創新產品。在將農產品轉化為預制菜品的過程中,創造更多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相關企業一起發展,進而培育壯大全產業鏈,是預制菜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
有業內人士分析,隨著預制菜消費需求的增加,未來預制菜發展將擁有區域屬性,形成以地域特色為主的細分品類。目前,廣東、山東等地方政府明確表示,將大力支持預制菜產業的發展。在提供包容、友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管理體系,嚴防生產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風險,相信預制菜產業未來一定能行穩致遠,為廣大消費者生產出更多優質、美味的健康產品。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日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發布。相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新版較大的變化是奶及奶制品的推薦攝入量由每天300 g 調整為每天300 g ~500 g。從實際消費水平來看,2021 年人均奶類消費42.3 kg,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從膳食平衡來看,奶類是城鄉居民膳食營養中突出的短板;從發展趨勢來看,奶類消費正處于黃金增長期,是所有動物產品中增長最快的一類產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推薦量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3 點。
奶及奶制品營養成分全面,適合全人群食用。奶及奶制品中含有蛋白質、脂肪、鈣、鐵和維生素B2等20 多種營養素,幾乎包含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奶及奶制品既能滿足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基本需要,也是各年齡組人群的理想食品。
奶及奶制品是鈣的良好來源,多喝奶能補鈣。奶及奶制品中鈣含量豐富,且是有機鈣,吸收利用率高,是人體鈣的良好膳食來源。成年人每天要補充800 mg 鈣,兒童和老人要補充1 000 mg 鈣?!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顯示,中國居民平均每日鈣攝入量為356.2 mg,不到推薦量的一半。500 g 奶及奶制品約含有500 mg 鈣。提高奶和奶制品的推薦攝入量,能夠引導居民通過喝奶來解決普遍缺鈣的問題。
奶及奶制品中含有活性物質,營養價值更高。牛奶含有乳鐵蛋白、有益菌及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在促進生長發育、保障健康等方面能夠發揮其他食物所不具有的重要作用。
奶及奶制品能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營養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但兒童發育遲緩、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健康中國把降低嬰兒死亡率、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和提高人民身體素質作為戰略目標。
合理膳食可以解決78%的慢性疾病問題。通過研究證實,科學飲奶可以保障嬰幼兒生長發育、減少兒童營養不良、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等。因此,引導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費增加,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關鍵舉措。
我國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費潛力有待提升
第一,我國奶及奶制品的推薦量仍低于奶業大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奶業大國居民的奶及奶制品推薦攝入量分別為720 mL、750 mL,日本、韓國居民的奶及奶制品推薦攝入量為200 ~300 g。單純從推薦量來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300 ~500 g 的標準仍低于歐美奶業大國,高于日本、韓國,但我國居民對奶及奶制品的實際攝入量僅為亞洲典型國家的1/2。
第二,現行奶及奶制品推薦攝入量不適應不同人群需求。目前,我國部分人群奶及奶制品消費量已超過300 g。此外,孕婦、乳母、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人群的奶及奶制品需求量也高于一般人群?!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22)》中奶及奶制品300 ~500 g 的推薦攝入量范圍更寬泛,有利于指導上述人群奶及奶制品的消費。
第三,居民膳食結構優化推動奶及奶制品消費提升。當前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問題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動物性產品中畜禽肉攝入過量,奶類、水產品攝入不足的現象依然存在。要優化居民膳食結構和改善居民健康,必須要解決優質蛋白質食物營養失衡與居民營養健康需求之間不協調的矛盾,提升奶類的消費水平。
奶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福祉產業,在保障居民營養健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的推薦攝入量增加到500 g,其對整個奶業全產業鏈的影響將逐漸凸顯。下一步,必須從產品種類需求和產量供給保障上開展研究,不斷滿足人們對奶制品消費和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期豬肉價格明顯升溫,受歡迎度較高的排骨價格漲到每斤近30 元。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2022 年5 月上旬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變動情況,其中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4.9 元/kg,環比上漲2.1%,與3 月下旬豬肉價格低位時相比上漲3 元/kg。豬肉價格上漲,讓生豬養殖企業的“底氣”逐漸充足起來。
豬肉價格觸底回升
近期生豬價格呈現觸底回升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 月上旬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5 元/kg,到3 月中旬降至11.9 元/kg,此后價格開始回升,至5 月上旬回升至14.9 元/kg。
“5 月份以來,生豬價格漲幅較大,政策面以及情緒面帶動作用較強?!鄙虾d撀撧r產品事業部生豬分析師陳曉宇表示,一是國家收儲政策疊加廣東限調政策實施,推動生豬價格進一步上漲;二是5 月份生豬供給端萎縮,助推了生豬價格上漲;三是市場對后市生豬現貨價格看漲氛圍濃厚。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近期豬肉價格環比上漲,屬于修復性反彈,主要是豬肉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所致。有養殖戶此前連續4 個月處于虧損狀態,飼料價格上漲導致養殖成本增加,推動養殖戶調整生豬產能,國內加大生豬收儲力度,這些因素都推動近期豬肉價格出現反彈。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期豬肉價格有所回升,但與去年同期的20.1 元/kg 相比,仍處于價格低位。
“當前國內豬肉價格仍處于底部,未來存在上升潛力。以當前生豬養殖情況來看,此輪價格上升的原因與此前的上漲原因并不相同?!焙暝雌谪浹芯克治鰩燑S小洲表示,當前生豬價格是見底后的反彈,在供應基本充足的情況下,不會復制上一輪因非洲豬瘟導致豬價飛漲的景象。
陳曉宇認為,近期豬肉現貨價格的波動,主要是受供需面因素影響。一方面,供給端經歷了去年下半年的大力度母豬產能淘汰,后續影響會在今年3 季度有所體現,導致供給端縮窄。另一方面,需求端豬肉消費量在今年三四季度或陸續好轉,有望帶動豬價進一步上漲。此外,養殖戶的出欄心態、前期2 次育肥對后期生豬出欄量的影響以及收儲政策的變化,也將對豬價產生影響。
養殖企業經營向好
豬肉價格回升,暫時讓生豬養殖企業稍微緩了一口氣。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和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養豬企業近期陸續公布的4 月份銷售數據顯示,各家經營數據逐漸向好。今年4 月份,牧原股份銷售生豬632.1 萬頭,實現銷售收入79.42 億元,環比增長6.86%;溫氏股份銷售肉豬142.70萬頭(含毛豬和鮮品),實現收入22.63 億元,毛豬銷售均價13.33 元/kg,環比前3 個月變動分別為-1.48%、7.45%和9.53%。
華融期貨有限責任公司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指出,雖然養殖戶抵觸降價,有惜售情緒,但市場需求不佳,豬肉供應充足,屠宰企業壓價意愿也比較強,依然壓制了生豬價格。另外,頻繁收儲持續向市場釋放利好信號,增強了養殖戶信心,對豬價也有一定支撐作用。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能繁母豬數據,能繁母豬數量自2021 年7 月份開始環比減少,按照生豬出欄的生長周期估算,對應的生豬出欄量會在2022 年5 月份環比改善,但整體仍處于略顯過剩的水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表示,豬價低點已過,未來將會振蕩回升,逐漸反彈至成本線以上,但養殖戶不應對后市價格有過高預期。
談及如何保持豬肉價格穩定時,周茂華表示,需要供需兩端齊發力。一是強化豬瘟防疫。豬瘟對生豬養殖行業影響較大,會造成資源浪費,因此防疫不能松懈;二是降低養殖成本,可適度給予養殖戶一定補貼,避免養殖企業持續虧損而導致產能過快下降;三是推動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暢通,推動農戶集約化高效生產;四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與市場引導作用;五是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及時準確公布豬肉和豬仔價格、飼料價格、市場供求等信息。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