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麟,宋 晶,李 濤,石 晉,孫 婷
(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許可技術評審中心,湖北武漢 430000)
充足而安全的食品是人們重要的生存條件之一。目前食品安全在廣義上有3 層含義:①食品數量的安全,即保證所有人能夠擁有充足的食物生存以及進行生產活動,能夠買得起吃得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②食品質量的安全,即向人們提供的食物能夠具有一定的營養均衡保證,并且食品中不應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食用后不會造成消費者出現急性或慢性的身體疾病;③食品可再生的安全,即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等環節做到綠色環保無污染,對環境以及自然資源不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由于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已步入全面小康社會,食品的供給已經有所保障,人們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因此在現階段,我國民眾以及社會最為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層次為食品的質量安全,即食品是否營養健康,不含有害物質以及食品生產加工的可再生安全問題。本文將重點從此層次詳細剖析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然而由于種種因素,食品安全問題仍然頻頻發生。例如“3·15”晚會曝光的“老壇酸菜”事件,以及曾經影響巨大的“三鹿奶粉”事件,都對民眾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產生了較大的危害,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強烈的震動。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食品安全問題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部分添加化學物質的食品流入市場后通過各種銷售渠道被人們購買食用,這些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質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嚴重影響到人體的發育與代謝,產生不良病癥。②食品安全問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食品行業關系民生,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勢必會對其相關行業以及產業鏈造成影響,相關企業的經營將會面臨重大難題,而其對應的食品企業以及員工也將面臨失業風險,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將造成危害,同時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污染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③食品安全會危害社會和諧[1]。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必然會造成民眾恐慌,對國家形象以及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會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食品安全是國家保障民生的基本內容,只有食品安全得到保證,才能夠為人們提供健康、穩定的生活環境,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而現階段由于疫情的防控呈常態化發展,疫情防控隔離地區的居民食品供應也出現了一定的漏洞,“買菜難”“買菜貴”等食品物資供應缺乏問題頻頻出現[2]。因此,研究食品安全,除了學術意義以外,更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從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以及監管等各個環節進行調查研究,才能夠充分了解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發現其中的漏洞,從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為我國公民以及國家食品安全的保障與發展作出貢獻。
隨著網絡媒體以及社交平臺的迅猛發展,部分食品安全問題也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使得社會中對此類問題更加關注。目前我國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大致如下。①食品源頭的污染。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為保證其茁壯生長以及少受害蟲等啃噬,化肥與農藥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甚至使用生產不達標的化肥農藥,往往會對作物果實造成影響,產生過多有害物質,致使食品在源頭處就出現了安全問題,影響消費者的權益與身體健康。同時過度使用化肥與農藥也會對土地、河流造成污染,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從而影響食品安全。②食品添加劑等化學物品違規使用。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一些廠商缺乏道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加工中不僅不注意生產的衛生,而且過于追求食品美觀以及保質期,添加過量的化學物質,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同時也為民眾帶來了健康隱患。③食品流通過程出現假冒偽劣。一些廠商貪圖小利,往往會在生產中摻雜假冒偽劣原料減少成本,通過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嚴重影響了我國食品安全。④特殊時期產生的特殊問題。現階段由于疫情防控,某些封控區域的食品供應鏈斷裂,導致該區域的民眾食品供應不及時,出現食品稀缺、漲價等問題。
2.2.1 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正在不斷完善,但一些不法商販仍然在鉆法律漏洞,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仍有待完善。例如,一些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添加物質,我國法律法規對其品種、性質等有明確規定,但對部分添加物在劑量與使用方法、環節等問題上缺乏嚴格規定,從而使得食品安全存在隱患。另外,各個地方出臺的地方性食品安全法規的全面推進與落實存在困難,一些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的地區往往在食品法規推行以及執行的過程中成為漏網之魚。一些無良食品生產商家往往在這些地區選址,節省生產成本并且逃脫檢查。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或功能型食品以及食品科技不斷出現,對于這些方面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跟進力度不夠,從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2.2.2 食品安全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
我國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各個部門之間存在交叉地帶,往往會給不法商販提供可乘之機。在食品安全的宣傳上,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較多,大眾以及社會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與影響往往會更加關注,等到熱度消退后,相關媒體與政府平臺對其后續的行政處罰宣傳不足,缺乏對同類的生產廠商的威懾以及樹立政府公信力,仍然有商家會“鋌而走險”,采取不法行動[3]。在部分地區,食品安全監管方法手段也較為單一,企業內部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和產品標準的理解存在差異,食品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從而導致部分食品存在安全隱患。
2.2.3 部分食品生產廠商社會道德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我國商家深受“拜金主義”的影響,一些食品生產企業缺乏道德自我約束與社會責任感,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唯利是圖”,為了減少成本獲取更大的收益,往往不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違法使用化學添加劑、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使得市場上的食品質量參差不齊,影響正常的食品市場經濟秩序,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與健康隱患。
現階段我國針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應當發展更為科學先進的檢測手段,減少食品安全監管的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統一監管標準,實現食品企業的規范化生產[4]。針對市場上流通的食品,相關部門應增加檢測的頻率與樣本個數,將定期檢查與抽查等方式相結合,提高對食品監管的力度。同時也需要提高社會監督的力量,積極向群眾宣傳食品安全相關政策,開設多種食品安全舉報渠道,利用社交平臺、自媒體等網絡形式加強對食品生產廠商的監督以及不法廠商的曝光。對群眾的舉報及時跟蹤反饋,并且推行信息公開,對群眾普及食品安全監管舉措的相關知識,使生產廠商的不法行為無處遁形。
我國應加快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修訂,加大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力度;提高地方基層管理部門法律法規和標準的適用能力,及時有效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敦促食品生產廠商學法用法,強化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等崗位的法律知識培訓。積極研究網絡食品違法行為,追究相關網絡第三方平臺開辦者的法律責任,促使其切實承擔起對網絡食品經營者的資質審查,以及防范假冒偽劣、產品欺詐等行為的義務。加大對違法廠商的處罰力度,對生產制造、運輸銷售中摻假、假冒、貼牌食品等違法行為直接入罪。
食品生產、銷售的企業和商家只有具備較高的道德認知與社會責任,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才能夠從根本上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目前社會應加大對食品生產廠商人員的道德宣傳教育,鼓勵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行“重義輕利”“童叟無欺”的經商觀念,對道德模范食品生產廠商加以表彰與獎勵,為其他食品企業樹立榜樣。定期召開食品企業負責人交流大會,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會議中著重進行道德責任宣傳教育,并將道德責任宣傳教育的任務布置下放到各個企業中,提高食品生產、加工等基層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從而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5]。
疫情防控是我國現階段的關鍵詞,在疫情防控中對居民的食品安全保障也尤為重要。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做好食品運輸、銷售的對接與監管工作,完善食品供應應急機制,實現相關工作人員的分級負責、責權明確,加大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食品監管與供應力度。并且加強網絡食品流通的運輸與檢測,完善線上采購、線下運輸的食品供應鏈,針對生鮮產品加強衛生檢測,為居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對產品供應鏈上的工作人員加強健康管理與業務能力培訓,增加消毒與衛生檢測的頻率和力度,推進食品供應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完善疫情防控下的食品供應制度,保證居民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國家保障民生的基本內容,只有食品安全得到保證,才能夠為人們提供健康、穩定的生活環境,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問題,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篩查力度,為人們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居民也應當配合工作,對一些不法商販進行舉報。相信未來在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問題將逐漸減少,人們的生活也會更加幸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