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國平
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稟賦,緊緊圍繞鄉村振興“二十字”的總要求,立足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索上海國際化大都市農業發展新路徑,為青浦全區農業農村發展示范引領。
青浦現代農業園區位于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的故鄉——青浦練塘鎮,是上海市率先啟動的4家市級農業園區之一,于1999年3月始建于青浦香花橋鎮,2002年10月,西移擴建至練塘鎮蒸淀地區,規劃面積17.07平方公里,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企業引進,農產品種植、研發、檢測,農業科普宣教、農事體驗等業務。
農業園區成立以來,堅持以“科技興園,產業強園,生態建園,創新治園”為總思路,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生態農業、優質稻米、特色菌菇、有機蔬菜、名優漿果等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吸引49家生產型企業落戶,安置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1600余人,形成了“一粒米、一只菇、一棵菜、一枚果”的特色品牌。通過培育高效生態農業、大力發展設施化栽培、著力引進推廣優勢項目、注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積極搭建農業示范平臺,引領帶動周邊地區農民致富、農業增效,引導區域農業向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方向發展。被先后認定為青浦區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上海市“科普惠農興村”示范基地、上海市科普體驗實踐基地、上海市院士專家服務中心、上海市知名品牌示范區、上海市品牌園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等稱號。
多年來,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立足生態綠色為先導,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以特色產業為主導,注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找準發展定位,提升農產品品質,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厚植青浦優質大米根基。開展水稻新品種選育與良種繁育,為青浦17萬畝水稻提供種源支撐。2017年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上海自在青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輻射青浦青西三鎮(練塘、朱家角、金澤),累計開展綠色水稻種植5萬余畝,產品通過綠色認證。建設綠色大米加工儲運中心,形成了可服務周邊2萬畝稻谷烘干、6000噸稻谷倉儲、5萬畝稻谷加工及每天1噸米粉加工的能力,有效推動糧食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促進糧食質量提高及產品流通,實現“從賣稻谷到賣大米”的轉變,引領帶動周邊地區農民致富、農業增效。
二是輻射周邊林下食用菌種植。利用青浦豐富的涵養林資源,開展林下食用菌的種植與研究,2008年引進“上海澤福食用菌有限公司”,搭建“企業+農戶+合作社”的運作平臺,通過專業培訓,輻射、帶動、指導當地農戶投入生產,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帶動林地農民增收致富。目前擁有350畝林下食用菌標準化產業示范基地,具備年產800萬棒的工廠化制棒產能,建設“蘑幻森林”農旅體驗基地,促進一、三產業聯動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產業示范點,項目2021年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園區稱號,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三是拓展示范農業功能。以園區“一粒米、一只菇、一棵菜、一枚果”特色農業產業為依托,在2500畝核心區打造集農耕文化展示、采摘體驗、科普教育、互聯網+銷售模式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探索農業和旅游融合發展模式。通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效互動,展示青浦農業的科技水平、產業水平,推進特色農業的品牌化、市場化建設,成為青浦的“綠色”亮點,同時挖掘區域農耕文化,輻射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開展集聚“人氣財氣”的品牌嘉年華活動,助推長三角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堅持保護環境優先,注重與科研院校合作,推動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的生態循環農業建設。
一是生態農業檢測創新發展。投資1000萬元,與上海市環境科學院合作,建設生態農業檢測實驗室,采用第三方管理模式,引進上海譜實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具有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CATL)和中國合格評定認可委員會認可實驗室(CNAS)資質,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專業檢測服務平臺。該實驗室今年獲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先后開展“面源與重金屬復合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優質糯米篩選繁育”“新型低毒農藥在水稻上殘留田間試驗”等十余個項目試驗,為區域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是農業資源化利用拓展增收新空間。投資2000萬元,建設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解決園區及周邊作物秸稈、果蔬殘余等農業廢棄物利用。項目形成集原料收集儲運、干法厭氧發酵處理、沼氣發電能源利用、沼渣堆肥及高品質有機肥(質)產品開發于一體的經濟、高效及產業化技術體系,日處理秸稈10噸,日發電3600度,輻射帶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從源頭防治環境污染,持續改善水源保護區環境質量,在現有秸稈機械化還田的基礎上拓展了秸稈處理利用新途徑,促進了環境敏感區域水、土、氣環境質量的提升。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有效攔截。投資5000萬元,建設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生態緩沖帶項目,有效攔截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和修復田園生態系統。遵循“源頭減量、過程攔截、養分回用、生態修復”的原理,建設三大核心校級植被緩沖帶、兩條生態溝渠緩沖、兩座生態水循環泵和一套水環境監管系統,實現TN≦1.0mg/L、TP≦0.2mg/L 和 CODMn≦6mg/L,污染負荷削減量目標實現總氮削減量≥1503.6 kg/a、總磷削減量≥158.1 kg/a、氨氮削減量≥33.64 kg/a、高錳酸鹽指數削減≥1345.4 kg/a,在開展化肥農藥流失定位監測的基礎上,設立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效果評估點,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業科普等旅游活動,挖掘農業多功能價值,推動特色農業與旅游業交叉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截至目前流轉土地11000畝,從區域建設、區內企業建設、發展特色等三方面入手,集聚優勢資源,開展水稻、蔬菜、林果、園林、花卉等種植,推進農產品“兩品一標”建設,區域范圍內實現農產品無害化生產,品牌效應日益凸現。于2019年成功創建上海市農口首個“知名品牌示范區”、2020年成功創建“上海市品牌園區”,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不斷提升。通過舉辦藍莓采摘季、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整合區域特色農產品,在青浦城區、青西郊野公園等地設立農產品展示中心,進一步增加品牌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
二是“三一”聯動形成特色。圍繞傳統特色資源和優勢產業,充分挖掘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內涵,通過實踐體驗結合科普宣教,農產品生產結合現場采摘,農耕文化結合產業發展,開設“春日綠蔬”“夏日藍趣”“金秋稻香”“冬日素菇”四大科普主題的品牌嘉年華活動,聯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先行啟動區嘉善、吳江開展特色農業品牌化宣傳推介,做強農業生態特色旅游,輻射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助推長三角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
三是區域一體化初步顯現。根據青浦區新一輪“農林水”三年行動計劃及練塘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以推動練塘地區“三一聯動”建設為抓手,結合整建制美麗鄉村建設,以建設都市觀光農業為目標,打造“1個綠色田園綜合體”(核心區),統籌園區“6大產業片”與區域內“6個行政村”有機結合,形成“一村一品”,修建田間驛站,連點成片,實現騎行、步行的慢行游憩空間,打造“現代農業+美麗鄉村”旅游示范點。
未來,青浦現代農業園將依托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機遇期,秉承綠色生態理念,圍繞“一城兩翼”戰略布局,加快構建與現代化樞紐門戶和新時代幸福青浦奮斗目標相匹配,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都市農業大公園。
分析廣西貧困縣縣域經濟現狀發現,小企業獲取貸款的主要障礙是缺乏抵押品和擔保,原因在于銀行在面對眾多中小企業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獲取信息成本高昂。在信息不對稱以及廣西貧困縣縣域目前的信用環境下,銀行貸款通常采用抵押擔保方式,但是縣域現行擔保制度存在較大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數量極少,缺乏正規擔保機構,以及現有擔保機構實力整體弱小,過分強調風險,要求比銀行更為嚴格,從而現有擔保機構失去其本身存在意義,因此亟需加快創新縣域經濟現行擔保制度。
圍繞強化科技創新功能,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推進智慧農業場景應用,促進科學合理高效配置,打造長三角農業改革創新策源地。
一是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創新載體合作。圍繞園區重點產業發展,深入對接高校、科研機構和專業部門,積極爭取國家、市、區各類創新平臺在園區開展項目應用示范。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大力引進優質品種和先進技術,加快科研成果開發和轉化。開展重點技術攻關,聚焦智能水肥調控、智能監測檢測、智慧農機應用、“互聯網+農業”等重點領域,力爭實現關鍵性突破。大力推廣高效植保機械、施肥機械、肥水一體化等設施裝備。引進新型生產方式,積極探索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應用,加快發展主要產業關鍵環節的機械裝備和高效設施農業裝備,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設施化水平。
二是率先推進智慧場景應用推進數字化糧田建設。協同推進萬畝智慧農業示范項目,加快農業與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融合,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生產環境智能分析、危險預警、遠程診斷和智能決策等功能,提升農業生產精準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積極發展精準農業,推廣無人機植保技術,在園區內探索建立無人植保服務平臺,實現水、肥、光、熱、氣等精準控制。
三是加強市場營銷宣傳推介提升農業園區形象面貌。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加強農田道路、水利、電力、林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著力形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成網、澇能排、旱能澆”的基礎設施體系。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強品牌宣傳和營銷平臺建設,積極組織園區企業參加各類農業展會,辦好農產品展示展銷和推介活動,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豐富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產銷對接,逐步建立“農產品在線交易平臺+實體店”模式的新線上流通體系,積極開展以線下實體店為依托的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對接模式,提供購買和流通交易對接。
圍繞增強企業和產品競爭力,提升園區特色種養產業發展水平,加快調整淘汰低效企業和塑造產品品牌價值,大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長三角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地。
一是做強做優六大特色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擴大發展優質種源,積極引進規模大、技術領先、市場占有率高的大型種子企業,重點開發水稻、果蔬、花卉、苗木等良種良苗繁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新品種;提升發展品牌水稻,延伸深加工產業鏈,擴大網絡銷售渠道,擴大綠色認證面積,進一步提升“蛙稻米”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優化發展特色林果,大力推進藍莓產業化發展,積極開發藍莓衍生產品,不斷提升其他果類品質,聯合金澤鎮共同打造1000畝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多元發展林下食用菌,充分利用園區內及周邊水源涵養林帶的林下空間,協同練塘鎮打造1000畝林下菌菇復合生產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有機蔬菜,推進特色蔬菜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建設高標準蔬菜設施基地、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倉儲保鮮車間;有序發展花卉苗木,圍繞“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有序發展珍稀苗木、觀賞花卉、專業草坪等,探索推進特色水生植物繁育,加快打造1000畝花卉景觀示范基地。
三是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逐步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加大農業多樣性功能開發,挖掘農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打造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交叉重組的融合發展區。積極打造農業旅游產品,依托農旅一體化嘉年華等項目載體,研究盤活原東方菲尼克斯地塊,引入專業運營方,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分享農業、定制農業等新業態,組織策劃農業科普、涉農培訓、學農實踐等農事體驗活動;充分挖掘農業景觀功能,積極謀劃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光價值的特色種養業,注重現代農業的景觀設計,堅持“低維護、大場景、全時段、速呈現”原則,加快建設一批大地景觀示范項目,提升園區景區化水平。
圍繞凸顯生態綠色發展特色,大力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積極推廣生態高效生產方式,全方位保障農業綜合安全,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農業引領地。
一是集約節約利用生產要素推進立體種養模式。系統化、科學化利用農業生產空間,有序推進稻蛙、魚菜共生等生產模式,實現水產品養殖與植物種植互利共生。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積極促進涵養林與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提高土地產出率。推行高效集約生產方式,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的農業生產方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加強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充分發揮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功能,實現區域農作廢棄物處理100%。
二是推廣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推進輪作與生態種植。推行有機肥料、秸稈還田、深翻等措施,合理安排輪作休耕,加快推進泥炭土有機肥項目,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和耕作層厚度。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精準測土、科學配肥、減量施肥相結合,完善化肥、農藥源頭減量與末端減排協同機制,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的使用,提升肥料利用率;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面源污染防治與河道水質提升項目,確保農業外源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內生性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質量、土壤環境、水體生態持續改善;健全垃圾分類處置管理,深化農業生產垃圾與企業生活垃圾分離收運,及時進行清理運輸。
三是全面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銜接農業布局規劃,針對設施糧田、設施菜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等重點區域,提升設施糧田和設施菜田的灌溉、排水和降漬能力。堅守生態保護、城鎮開發邊界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三條紅線”,保障“菜籃子”“米袋子”供應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推進綠色農產品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全面推行規模生產主體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力抓好生產安全,加大對于農業企業特別是加工、存儲、處理、運輸等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管。
十四五期間,青浦現代農業園區將圍繞“打造都市農業大公園”的目標定位,準確把握“三農”發展的使命任務,加快產業培育、人才引進、科技創新,加快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