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璇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378)
近年來,互聯網醫院建設已成為各醫院發展的趨勢。它以互聯網通信技術作為搭建橋梁,以遠程傳輸共享技術為主要實現形式,以大數據及云計算作為實現手段,結合物聯網發展技術,將整個醫院門診就診流程完整地體現在互聯網平臺上。疫情發生之后,互聯網醫院模式逐漸成為患者就醫的主流方式。
2015年,全國上線了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截至2019年年初,廣州互聯網醫院已實現了與省內的21個城市及港澳臺的79家醫院,共計超過10 000名醫師,32個互聯網醫聯體,500多家線下藥店互聯互通。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發展。在減少外出聚集,避免接觸感染的前提下保證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
互聯網醫院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患者線上就診,其實現的流程和模式主要可分為線上就診、遠程醫療協同幫扶、藥品流轉配送3個模塊。
互聯網醫院線上就診模塊,又可細分為醫師線上出診、專病管理、線下預約、便民開藥、專家在線問診、慢病復診續方6個模塊。
2.1.1 醫師線上出診
醫院工作人員提前安排好每日出診的互聯網醫院醫生,互聯網診室可采取與普通診室復用的模式。非門診出診時間則可安排住院科室輪值醫師,以此支持24小時不間斷互聯網醫院線上出診服務[2]。
醫生在平臺上為患者開立診斷和處方,所開立的診斷能夠形成歷史記錄,作為下次看診的下拉選項;醫生可以將典型處方存為組套模板[3],在以后接診相似病癥患者時直接調出使用。非在本院互聯網首次就診患者,醫生可在平臺上瀏覽其歷史就診記錄包括診斷、處方、檢驗檢查結果等以供參考。
平臺在結束就診后提醒患者及時繳納處方費用,并可針對本次就診服務及看診醫生進行關注、打分及評價。所關注的醫生會在下次進入平臺時優先出現在首頁。醫生在就診過程中開立的處方(包括藥品醫技、檢驗、治療等)會形成額外的處方訂單,患者找到處方訂單進行繳費,即可到下一步取藥或預約檢查治療環節,若患者在24小時內沒有繳納處方訂單,則處方訂單自動失效,不允許再次繳費。
2.1.2 專病管理
所謂專病管理環節指的是由專業醫生、健康管理師,營養師等擅長專病愈后人員共同組織的一個團隊,為患者提供從首診到復診再到愈后服務。期間相關醫務人員通過網絡數據平臺從各個方面,如運動、飲食、作息、心理、用藥調整等,為患者提供每日的病情跟蹤及健康指導,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健康或維持穩定正常的身體各項指標。
專病管理模塊其中涉及的技術環節不僅包括日常健康情況咨詢,還根據患者身體指標進行智能健康數據分析,涉及測量體征儀器智能穿戴遠程監測等難點。除此之外,新的支付模式需要有服務物價的支持作為基礎,否則專病健康管理可能會面臨舉步維艱的局面[4]。
2.1.3 線下預約
線下到院就診預約將互聯網醫院平臺醫生與信息系統的排班模塊對接起來,患者可在線上就診完成后進入線下預約模塊找到醫生線下出診時段進行預約掛號及支付診金。
線下檢驗檢查預約:患者完成線上就診后,檢驗檢查訂單支付界面提示患者選擇預約地點,系統根據患者手機定位智能為其推薦附近平臺聯網可預約的檢驗檢查機構,患者自行選擇時間預約成功,并且完成檢查后,機構再將患者結果上傳回平臺[5]。
2.1.4 便民開藥
此模塊主要是方便僅有開處方藥需求的患者,并用于區分僅有開藥需求的患者以及需要進行就診的患者,此舉可合理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節省就診患者等待時間。便民開藥列表展示現正空閑的出診醫師,患者可根據自己需求選擇類似疾病專科及出診價格較低的開藥醫師。
2.1.5 專家在線問診
此模塊主要是用于為身體感到不適的人群提供健康咨詢服務,患者可針對自己的一些異常不適狀況對醫生提出問題咨詢,醫生線上對患者不適情況進行詢問及答疑。其區別于線上就診模塊在于問診收費價格不等同于普通就診診查費,主要以文字輸入,問題答疑作為主要問診形式,系統對患者的詢問時間及追問問題進行限制,若超過則需要額外支付對應金額或強制停止會話。
2.1.6 慢病復診續方
此模塊主要用于曾在互聯網醫院已就診的長期慢病患者或復診需要續藥的患者。進入此模塊,系統能根據患者過往在互聯網醫院平臺上的就診記錄自動為其分配上次就診醫師或同專科其他醫師,以減少患者重新選擇專科及醫師的煩瑣;接診后醫師可直接調用并復制患者過往診斷及處方作為此次處方內容,以節省雙方耗費的時間。
2018年6月22 日,國家級遠程醫療協同平臺正式啟動,國家遠程醫療協同平臺與互聯網醫院的對接,使得醫療水平較低的地區也能享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質量。專家通過互聯網醫院遠程協同對患者進行診查,對當地基層醫生進行培訓指導,既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治療,又大大降低了整體醫療所花費的成本,真正意義上提高了基層醫療的水平實力,使基層地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
遠程醫療協同的方式可以分為疑難雜癥的會診、遠程門診問診、遠程查房、遠程醫學影像檢驗結果分析診斷、遠程監護指導、遠程醫師技能培訓、課堂教育等等。其中,遠程網絡可大面積覆蓋從省至鄉;通過配備智能移動巡檢車,心電遠程監控設備等可有效減少人工負擔,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參考意義大的文獻也可在平臺上進行廣泛流通學習。
患者在互聯網醫院平臺完成就診并支付處方后,許多醫院選擇的常見模式是在醫院藥房信息系統開設互聯網藥房與平臺對接。患者在平臺繳納處方訂單費用后,平臺會提示患者選擇取藥方式為自提或配送。
(1)自提模式:系統將患者及處方信息通過接口傳至his藥房系統。此時,藥師可在系統互聯網藥房待配藥列表看到此患者的處方信息。與此同時,平臺客戶使用端彈出取藥時間,取藥醫院名稱地址及取藥方式,提示患者如何前往醫院取藥。
(2)配送模式:同上,藥師在his藥房系統接收到藥品信息,平臺客戶使用端跳轉至個人信息輸入界面,提示患者輸入接收藥品的姓名電話地址,填寫提交完成后,平臺將配送訂單信息通過接口傳至物流配送平臺,物流配送平臺人員根據訂單取件時間地址去醫院取藥并送至患者住址,期間在平臺上體現物流單號和運轉狀態。
互聯網醫院平臺的搭建需要擁有強大健全的交互界面構建,網絡通信技術及數據庫系統作為支撐,結合如今盛行的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分析等技術。平臺要求具有完整業務功能的設計及關鍵技術的應用,能夠通過對數據的收集獲取、分析處理,形成電子病歷標準的數據庫和臨床數據中心并實現數據傳輸共享,依據患者為主索引,將患者既往所有的個人資料和就診信息整合到同一個界面去實現。
與此同時,由于互聯網醫院運行的環境需要內外網的交互,需要十分注意由此引發的電腦安全及數據安全問題。醫院可采取網絡隔離區設置手段,外網區域應用需要經過隔離區篩查才能訪問內網應用,以此保護內網網絡節點及其數據安全。[6]
互聯網醫院和“互聯網+智慧醫療”是近幾年興起的新概念。雖然現如今它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和難點,如開方各平臺的廠商終歸是以盈利為其目的,各平臺的收費標準也不盡統一,缺少能夠統一治理的監管機構,部分機構沒有跟上信息化腳步,對互聯互通不予以重視,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容易暴露患者的隱私信息等,但它是信息時代醫療水平發展的必然方向。互聯網醫院所實現的傳輸共享,使國內各家醫院以此為契機緊密聯動形成了醫聯體,解決了地域醫療限制問題,實現了各醫院的增值發展,合作共贏,推動了醫療領域健康生態圈的迅速發展,滿足了廣大群眾患者的身體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