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禹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1+X”證書制度的實施,能夠幫助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能夠實現課程體系與考證相融合,實現職業技能考核與專業教育課程考核相銜接,有利于推進人才培養和發展。本文以“1+X”證書制度為指導,從實踐中存在的專業問題出發,積極找尋相關改革策略和實踐對策,重構人才培養的模式,努力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復合型人才。
2019年以來,我國把職業教育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之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國家層面開始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試點,也就是俗稱的“1+X證書制度”,這個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部立項了第一批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開發、物流管理、養老照護、汽車運用與維修、智能新能源汽車”六個項目,并向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推廣應用。第1批的所有試點院校已經完成了相關考證工作,并按照“1+X證書制度”培養計劃開展了工作。第2批和第3批試點項目已經完成了立項。我國“1+X”證書制度的試點推行促進了高職院校專業人才的培養,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1+X證書”中,“1”為學歷證書,指的是學生要在學校內按時按質完成學歷教育,提升自己的涵養和素質,并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X”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指學生在獲取學校學歷教育證書的同時獲得多技能職業等級證書。學生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所學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進行職業技能學習實踐,通過刻苦努力,勇于鉆研,獲得職業技能證書,證書的獲取也能夠為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和未來發展上奠定基礎[1]。
為了實施“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根據專業職業技能標準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并將具有代表性的職業技能證書引入人才培養方案,以實現證書內容和學習課程體系相互融通,最終使學生學有所成,達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電子信息類專業也將跳出原有的不利因素,加速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該專業邏輯思維嚴謹,很多技術人才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且兼備軟硬件知識,才能適應社會對該專業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當前,普遍存在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所學知識無法與社會對接的現象,這種現象是不適應社會需求的表現,大多數該類型的專業人才在畢業后由于所學知識的局限,導致其在社會上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和專業對口的工作。這是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內容滯后,與實際的社會需求脫節[2]。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時,都比較浮躁,內容不深入,在培養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上缺乏一定的實踐性和前瞻性,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所學知識達不到社會需求,特別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其實際工作能力差,技能方面也無法適應崗位需求。在現有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很多高職院校在相關課程的開設上并不注重實踐教學,教師也沒有嚴格按照真實的項目進行實踐教學,導致很多實踐教學內容浮于表面,難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
根據社會調研結果,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在培養的過程中,沒有契合社會需求,同時也不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學生自身就業的意愿、學生自身的特長和社會需求,導致專業化的培訓內容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各大高職院校要注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首先要對應專業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精準定位,面向社會需求進行行業內的分析和產業鏈的了解,結合該崗位的招聘數據和崗位工作流程,并將其融入職業教育內容中,全面精準定位教學內容,才能培養出面向社會的人才。當下各大高職院校的電子信息類專業,主要包含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電子和信息相結合的技術,該專業通過社會行業崗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實現了教育產業鏈的完善和改革。在教學內容上,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內容實現了對就業崗位的設計,實現了相關測試和運營維護,根據崗位需求加強了學生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例如,南京科技職業學院軟件技術專業設置了Web 應用開發 (Java)、前端設計、Android 應用開發、測試及運維等。
各大高職院校在“1+X”證書制度下,積極構建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確定相關工作崗位的培養發展目標,注重工作崗位實踐內容與課程體系相融合,全面剖析崗位職業技能的相關內容。在確定專業對口的考證內容范圍內,設置相融通的課程體系,才能幫助各大高職院校的學生實現獲取證書的能力。
各大高職院校應加強對考證內容和標準的分析,并結合自身的課程體系進行對應的技能訓練,在書證相互融通的結合下,實現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應以夯實學歷教育為基礎,全面輔助素質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知識能力拓展為方向,幫助學生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促進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強化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相結合,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鋪平道路[3]。
“1+X”制度的實施也需要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通過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育人目標。高職院校和企業應加強相關教學資源的融合,全面整合雙方資源,加強對社會需求的對接,全面探索校企合作融合模式的新路徑,才能推動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向個性化的轉型,并大大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最終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應進行深度的融合,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工作中,讓學生在平時訓練中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這樣既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崗位職業技能,又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另外,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并與學校推進的“1”和“X”教學模式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例如,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在全面實施“1+X”證書的過程中,積極與企業進行全面對接,制定以學徒制為方式的訓練實踐內容,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并受到社會的歡迎[4]。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堅持以人為本并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能夠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職院校必須努力提升教師的師資水平,如可以構建混編師資隊伍,努力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緊跟時代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應注重師資培訓,通過證書實施內容的安排,積極調派相關教師,進行定期的專業知識培訓,并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委派相關專業的老師深入合作企業學習調研,提升老師的理論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化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培養實踐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同時加強組建混編師資隊伍,實現教師間的共同備課和共同授課。混編形式的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和借鑒,有利于提升學校師資力量[5]。“1+X”證書實踐中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強化了教師隊伍的培訓,全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對接,為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各大高職院校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內容和標準上,要與相關課程體系聯系起來,通過對證書內容和標準的研究進行課程的重構,實現課程模式的全面調整和創新,最終才能通過評價機制和相關考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于考核結果的優化,有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水平。例如,在過程性評價過程中,學校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班級和若干個小組,在小組中選取組長負責工作任務的分配和帶領,組員通過自身能力完成任務內容,組長通過項目進度整理出項目完成情況并及時匯報。教師聽取相關項目匯報后,應對相關模塊進行責任問答,對小組進度和質量進行嚴格把控,再通過一系列的統一答辯,實現嚴格的考核和評價[6]。例如,實踐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有些學校可以替代部分課程,如重構的核心課程體系中,“PHP 程序設計”課程考核就可以結合考證來進行,通過考核考證的結果進行評價,也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晉升。
綜上所述,“1+X”證書制度開辟了高職院校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教學培養模式的新紀元,為學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良好的契機。“1+X”證書制度也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教師專業實踐技能的提升,有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職業教育需求。“1+X”證書制度促進了電子信息類專業“課證融通”,有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改革。希望今后對“1+X”證書制度的全面解讀,能夠為高職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及高職院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