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丹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7)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高校要努力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要實現“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高校建設方向就將由高速度、大規模發展逐漸轉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因此,各級各類高校開始積極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在智慧校園的構建過程中,高校紛紛引入業財一體化的全新模式,進一步增強對于高校資產管理的動態性監管和分析,持續完善高校各類風險的防控體系,全面提高財務系統的服務效率,有助于提升學校的現代化、信息化管理綜合水平。
在高校積極構建“智慧校園”的過程中,“智慧財務”是重要的建設內容之一。引入云會計、電子檔案以及資產云RFID等各類以大數據為特色的智能化財會系統,能有力促進高校業財一體化平臺的建設與發展,有效提升高校的財務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高校的傳統會計核算體系中,不同學院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逐漸弱化,如果不能及時獲取相關財務數據,可能會導致課時、薪酬、財產折舊以及無形資產的攤銷等出現反復核算的情況,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人力、財力和物力。構建業財一體化平臺,能夠促進智慧校園的建設,有效實現學校不同學院及部門之間的數據及時傳遞與即時共享,為各項辦學措施決策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財務數據[1]。
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要謀求更長遠、更深層次的發展,就必須推動財務管理的精細化發展。在當前的財務管理系統中,職能部門之間、學院之間溝通較少,溝通較弱。這種情況在財務管理方面尤為明顯,導致高校內部的財務工作難以做到精細化,整體處于效率低下的狀態。引入高校業財一體化管理平臺,能夠借助以基于大數據技術特點的各類智能化財務工具,提升高校財務的整體管理水平。例如采用云會計方式能夠將學院各個部門之間的會計核算、財產清查以及成本核算等業務進行規劃和整理,財務管理人員將動態分析結果及時提交給各個部門及業務負責人,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校各類資產的綜合使用效率,及時發現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風險及財務問題[2]。
最新頒布的《政府會計制度》明確提出了“雙基礎、雙功能、雙報告”的管理目標,這就要求國內各級各類高等院校需要全面整合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能夠實現高校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雙重功能的全新財務管理體系。高校財務管理模式不僅要能準確地反映具體的財務信息,還要注重對于預算執行信息的傳遞和管理。這就要求高校積極引入“權責發生制”的管理機制,加強對高校各類資產的有效性管理。同時,具體的財務工作還需要在會計核算體系中引入費用核算功能,快速區分各個業務及項目的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并且可以通過相關業務關系迅速實現費用的分攤,從而實現對各項費用的對象化管理[3]。
高校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會處于資金使用多元化的狀態,這就包括辦學主體的多元化、辦學經費來源的多樣化、辦學競爭對象的多極化等諸多方面。通過業財一體化平臺,財務人員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學校內部業務層、信息層以及資金管理進行有效連接,從而為辦學過程中涉及的采購、固定資產管理以及成本核算和預算等提供符合國家要求的具體標準和限額,指導各個部門按照相關規定開展相應的業務工作。與此同時,財務數據管理及分析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產生的原因能得到及時總結與分析。財務管理人員及時采取針對性且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改進工作問題,提升高校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
在業財一體化實現之前,高校內部各個職能部門之間使用的是獨立的管理系統,系統之間沒有具體的接入點,缺乏統一的智能系統進行數據分析。這就有可能導致決策依據不全的情況。在大數據背景下,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業財一體化平臺,能夠將學校現有的各類系統進行充分重組。這些系統包括教務工作、招生工作、科研工作等,從而使各個分散的系統構建成一個更龐大的綜合性管理平臺。只有在此基礎上,實現業務層、信息層和資金層的充分鏈接,實現人力、物力與財力的充分聯動,才能打通各個獨立的系統脈絡,形成互通互聯的核算體系。管理人員再利用云會計、資產云等現代化手段,充分結合大數據技術的諸多優勢,對海量數據進行綜合細致分析,能有效消除學校業務與財務之間的各種阻隔,形成更有效、更完整、更高價值的信息鏈。
在業財一體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高校必須注重業財一體化人才的培養。一是要從觀念上改變工作人員對傳統財務核算的認識,進一步細分權責關系,明確新體系下的部門職責及崗位職責,定期下發具體的任務書,讓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業務、業財一體化體系中的價值和職責。同時,財務部門工作人員應全面提升專業技能,掌握各類信息化軟件技能,掌握海量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等方法。各崗位人員應能結合相關數據及學校的具體情況,挖掘潛在的、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為學校的管理和重要決策提供關鍵財務依據。
業財融合一體化建設,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特別是財務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地位。首先,高校是教學的重要基地,其財務部門要積極主動對接各個教學部門,從而掌握有效的信息,協助系統建立和功能完善。其次,在倡導混合式教學的模式下,需要用到更多的教學設備、教學資源和教學技術,財務人員要主動掌握混合式教學模式所應具備的技能和資源,主動學習相關業務,將所學知識融入具體的業務和管理部門,從而掌握最真實的情況,制定最恰當的財務管控方案[4]。同時,要以大局觀為指導方向,幫助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業務部門梳理關鍵信息,一步一步推進業財融合,優化教學資源配置。高校屬于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付資金。因此,在采購的過程中,高校必須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條例,并針對實際的采購模式構建采購方向的業財一體化平臺。在這方面,高校可以多元化教學模式為抓手,構建學校專有的業財一體化平臺。同時,財務管理人員應以各個部門制定好的績效目標為主要出發點,以資金預算和采購預算為限制,并通過采購制度的約束,合理合法地完成對相關資源的采購,有效保證各項教育資金得到高效利用,同時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資源配置效率。
高校財務管理是高校辦學質量的堅強后盾,只有提高財務管理的整體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才能真正提升辦學質量。高校業財一體化平臺的建設與發展,是當前我國各級各類高等院校沖刺“雙一流”學校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要充分實現高校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高校必須改變校內傳統的會計體系,將原有的會計核算轉變為符合現代理念的會計管理機制,從而為高校的更好發展和精準發展提供更多、更全面、更可靠的綜合性信息。因此,高校財務部門應當緊抓發展機遇和契機,重視與學校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有效整合學校各方資源,清除業財一體化平臺建設中遇到的障礙,從而為高校的高質量辦學和高水平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