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笑宇,李超逸,薄佩玉,張蘭娣,石樹正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培養人才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師,新工科時代用什么樣的教師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成了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1]。
習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可見,高校中“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現象依然嚴重,與新工科的建設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是背離的、不相符的。雖然大部分高校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教師培訓和發展體系,但主要是以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能技巧為主,讓教師們能夠站得上講臺、站得住講臺。而在新工科時代,工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經無法跟上工程技術的發展和跨界交叉融合的需求,制約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培養。因此,新工科時代工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應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培養相一致、相融合。
新工科時代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需要更加專業的工科教師。工科教師隊伍的質量決定著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質量,二者應緊密相連,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探索工科教師專業發展與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的融合機制,完善工科教師專業培訓系統,培養教師工程素質,建立專門的組織推動大學工科教師專業化的實現,制定完善的工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完善工科教師發展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加強效果反饋,不斷迭代新思路和新方法,構成發展與培養雙閉環。讓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更加專業的、優秀的工科教師培養出新時代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
“新工科建設”要求工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相融合。工科教師應具有工程素質,從實際問題出發,工科教師應更多地考慮如何實現工程專業知識更好地與社會相結合。工科教師不僅要具備其所教學科或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相關學科領域的專業實踐經歷。一方面需要提高工科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提升工科教師的工程素質,不僅讓工科教師具備其所教學科或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相關學科領域的專業實踐經歷,培養其工程實踐性、技術創新性和人文社會性。工科教師的專業化、工程化不僅使自己的職業素養得到提高,對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2]。
工科教師的專業化培養要有依據、有目標,應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緊密結合。因此需要新一輪的改革,完善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使其與新工科發展、社會發展、企業需求相接軌;加入更多與時代發展相接軌的專業、課程和知識,淘汰陳舊過時的內容;修改課程學時與分配比例;重實踐,加強課程實驗與“第二課堂”的精準化培養與管理,建設多層次實踐平臺,優化各種類型實習內容,強化院企合作協同育人,建設特色工科專業。
加大對工科教師專業化培養的力度,不僅培養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能技巧,還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化培養,提升工科教師的工程素質,從工程實踐性、技術創新性和人文社會性3個發展方向出發,將教師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相連。教師應具有工程實踐性,既有學術又有實踐,這樣才能使所教知識既有出處,又能落地,學生才能融會貫通,真正理解。技術創新性方面,教師需要不斷創新,不論是知識上還是技術上,當今時代知識技術更新速度飛快,教師需要不斷充電更新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人文社會性方面,當代教育既要有專業教育又要有德育教育,國家大力推廣課程思政,弘揚家國情懷,傳統美德,教師應德才兼備。
學校、社會建立專門的組織或委員會推動大學工科教師專業化的實現。通過機構有計劃、有組織的統一管理和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教師相互交流、開研討會、組織培訓實習等活動,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培養。增強專業教師綜合能力,多與企業交流合作,參與企業項目,培養具有工程背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立新的工科教師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完善新的工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重人才培養質量而不唯職稱”“重工程化素養而不唯論文”“重專業化發展而不唯技巧”,完善工科教師工程化培訓系統和教師發展管理制度。
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師發展中心、人事處和教務處等部門相互配合,從知識方面、產業經歷、教學水平、綜合素質4個方面考量工科教師[3],重人才培養質量、加強效果反饋,不斷迭代新思路和新方法,構成發展與培養雙閉環。知識方面要求教師跟隨時代發展,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在專業知識儲備上做到充足。產業經歷要求教師具有實際工程經驗,與社會行業技術發展相結合,了解企業需求,具備雙師資格。教學水平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講課水平和課堂經驗,掌握一定的講課方法與技巧,融會貫通,深入淺出。綜合素質要求教師全面發展,不但業務水平高,而且要有良好的師德品行,各個方面為人師表。以此為目標,完善工科教師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完善工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工程化培訓體系。
明確新時代下工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實際問題,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探索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的融合機制。制定完善的工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專業培訓系統,建立工科教師發展管理制度,培養工科教師的工程實踐性、技術創新性和人文社會性,明確讓符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工科教師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
前期可在兩三個工科專業中培養應用創新人才,培養優秀工科教師。將研究成果以工科院校相關專業為示范目標,根據調研結果,結合當前社會與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的精準化培養方案,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培養工科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技巧,提升其專業化水平和工程素質,提升專業教學質量。逐步成功實施開展后,利用高校教師發展中心的資源優勢與管理優勢進行管理與推廣,使更多教師和學生受益,讓更加專業的工科教師培養新時代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順應教育的發展趨勢,提升教學質量,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
高等教育需要順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應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精準化培養。新工科時代需要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需要優秀的工科教師來培養,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共同發展,讓符合新工科建設要求的工科教師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符合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