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卓恩,莫小衛
(梧州職業學院,廣西梧州 543000)
糖尿病是一種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成人中,糖尿病患者數高達1.25億,患病率11.9%,給患者及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1]。不健康的飲食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而飲食管理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礎,也是控制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重要途徑[2]。飲食管理是指糖尿病患者通過咨詢專業醫護人員,了解糖尿病的飲食管理專業知識,并在日常生活中實施科學的飲食管理[3]。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控制,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體重,使血糖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降低血糖的波動,從而降低糖尿病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隨著我國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和醫療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目前信息化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治療中[4-5]。信息化與飲食管理的結合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與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總結近年來信息化與糖尿病飲食管理的應用研究,分別從糖尿病飲食管理的現狀、信息技術在糖尿病飲食管理中的應用兩方面展開介紹,為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飲食管理提供指導。
由于患者缺乏糖尿病飲食相關的科普知識,對飲食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盡管患者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相關信息,但這些信息不科學、不全面,患者易被誤導,形成錯誤的認知。患者沒有形成對疾病及個人病情的正確認知,未認識到糖尿病帶來的危害。患者信息來源途徑單一,只在住院期間接受疾病飲食管理相關健康教育,出院后與護士之間信息溝通交流較少,患者能夠得到的專業指導更少,未認識到控制飲食的重要性,從而缺乏對飲食的嚴格管理,導致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個人長期對自身的糖尿病進行管理的一種行為[6]。部分患者在醫院時能夠遵循醫囑控制飲食,但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尚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管理依從性較差,不遵循糖尿病飲食管理方案;特別是處于無家人支持、配合的家庭環境中,更會導致患者飲食管理效果較差,飲食管理困難。部分患者在血糖穩定后,放松對飲食的控制,引起血糖的波動,導致不良結局的發生。
糖尿病飲食要求患者形成合理的膳食模式,攝入以谷類食物為主、膳食纖維豐富、低鹽、低糖和低脂肪的食物。由于患者已長期形成自身的飲食習慣,部分病人無法完全適應新的飲食方式,導致一部分患者常出現飽腹感下降和饑餓感等。而且在飲食控制過程中,患者更有可能食欲增加,更渴望進食含糖食物,無法迅速調整到良好的飲食管理狀態。
此外,遵循糖尿病飲食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病恥感,不僅自我逃避已患病的事實,而且不愿意告知他人,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出現逃避社交等行為。飲食的嚴格限制和社交活動的減少讓病人對糖尿病飲食產生抵抗和恐懼情緒,從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患者飲食管理困難[7]。
移動醫療App主要功能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智能化處理、智能評估患者的病情以及為患者提供飲食管理相關的互動反饋平臺。患者基本信息可由患者注冊登記,也可由醫生錄入。患者將每天藥物的使用情況、運動量和血糖值輸入App中,App會基于輸入的指標和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動生成每餐食譜[8]。移動醫療App實現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糖尿病患者三方的溝通交流,調動了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管理行為,加強患者的飲食控制,從而改善患者的飲食習慣。
有研究[9]自主研發了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控糖群打卡聯合控糖飲食App,為孕婦進行個體化指導,結果發現采用控糖群打卡聯合控糖飲食App對孕婦進行飲食干預,可較好地控制孕婦的血糖水平。其原因可能為每周由專科護士負責統計控糖群打卡情況,與未完成或血糖控制不達標者進行溝通交流,督促其打卡并做好記錄,以增強患者自控能力和血糖控制水平。同時,孕婦根據控糖飲食App推薦的食譜選擇飲食,可在該App了解每餐膳食營養、熱量攝入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飲食控制,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人工智能在糖尿病飲食管理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飲食推薦和飲食自動監測[10]。飲食推薦是指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飲食偏好和飲食方式等,為患者推薦科學合理的飲食內容,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NOROUZI等[11]為患者開發了一種更全面的零食推薦系統,該系統能夠根據季節(準確率為100%)和個人興趣(準確度90%)向糖尿病患者推薦各種零食,該系統被認為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采取更健康的飲食,從而幫助患者養成更好的生活方式。董思凡等[12]基于異構信息網絡為糖尿病患者構建飲食推薦系統,可通過醫生、營養師的推薦經驗,結合患者飲食習慣,為患者推薦適合的飲食。
飲食自動監測對于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不同個體碳水化合物吸收率、胰島素敏感性和腸道微生物環境的不同,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虛擬環境下的多模態數據分析,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個性化膳食指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最新的醫療設備及移動計算、生物遙感等技術相結合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常規化輔助工具。ZHANG等[13]開發了一種移動食品識別系統。患者只需拍攝食物盤的照片,無需任何干預,系統便可以自動識別食物并估計食物的熱量和營養成分,便于患者進行膳食記錄及評估膳食情況。
目前已有醫院利用信息化系統,以互聯網為基礎,制定“互聯網+”發展戰略,建立糖尿病強化管理站,構建了糖尿病院內院外、線上線下一體化連續性管理平臺,實現糖尿病管理智能化,提升患者健康管理水平[14]。將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和網絡平臺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患者住院期間,通過飲食、運動、健康教育等措施,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出院后實行線上和線下的一體化管理。醫務人員和患者可通過電腦、手機訪問任意時段患者血糖分析資料,醫院、社區醫院都能使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個性化地遠程指導,并對患者飲食、用藥、鍛煉等方面給予指導[15]。互聯網平臺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減輕其精神上的壓力和負擔,通過與醫務工作者積極配合提高其飲食管理水平。
有研究[16]建立了信息化平臺,組織患者加入相應的護理微信群并關注微信公眾號。護理人員定期在微信公眾號推送相應的糖尿病知識、飲食及運動治療方案,以便患者能夠通過閱讀和學習增強其對糖尿病等的認識,從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如公眾號中定期推送日常生活指導、血糖控制方法以及體檢信息等內容,供患者閱讀學習。公眾號的內容應具有科學依據,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以便患者輕松掌握相關知識。微信群內也可組織患者定期進行治療經驗分享,積極提出治療康復過程中的疑問。護理人員接收患者疑問后,及時回復、解答,以提升患者的自我認知,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信息化應用于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中,利用手機和互聯網等平臺,開展相關護理干預,護士能及時掌握患者的情況,并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飲食管理方案,糾正患者不良的飲食習慣,預防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的發生。不僅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及時控制血糖,還可以有效節省醫院的醫療資源,是未來醫療發展的方向。但信息化的應用過程中要考慮中老年人的需求,為其提供人性化、個性化、針對性的智能管理系統;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定期為患者進行專業性健康教育。最終改進傳統護理工作模式,將信息技術、智能設備與臨床相結合,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