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輝
8月底,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標志著我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臺啟動建設。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逾2.67億,其中60歲到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半數以上。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仍有工作意愿和能力。
人均壽命延長和人口生育率降低,致使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形成了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日本、意大利、德國、法國等90多個國家都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其中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能否“老有所為”成為一個繞不開的社會話題。在當下的中國,談“老有所為”,與以往的“發揮余熱”已經大不相同。今時今日的“老有所為”,實際上更多是一種老年人群體的再就業問題,是一種老齡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
2.67億老年人中,相當一部分有勞動的意愿和能力,而且有相當的經驗和閱歷,具備在一些行業繼續產生勞動價值的條件。搭建平臺、提供機會,把這些人力資源、智力資源調動起來,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題中之義。有關部門創辦中國老年人才網為老年人再就業拓寬渠道,對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長周期的社會趨勢,僅靠一兩家平臺還不夠,鼓勵各地舉辦老年人再就業專場招聘會,調動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人力資源企業參與老年人再就業工作,督促各地主動把老年人再就業納入人力資源市場是大勢所趨。
要看到,老年人群體也是分層次、有差異的。除了身體狀況的差異外,退休前所從事工作的性質也決定了他們再就業的情況。比如醫生、研究員、工程師、教師等,有的是“越老越吃香”,經驗本身就是再就業的加分項。然而,一些對肢體靈敏度或體格要求較高的行業,這些老年人則不具優勢。如何引導他們找到合適的崗位是破題的關鍵。
老年人再就業需要政策引導,也離不開權益保障。再就業過程中出現突發疾病怎么辦,發生工傷事故如何保障權益,遭遇勞動侵權如何維權等等,都需要以制度加以明確。尤其是老年人出現身體狀況的概率較大,在保證其合法權益的同時,厘清企業責任的邊界,是打消企業用工顧慮的重要一步。不妨引入保險機制,為老年人群體工傷風險兜底,減輕企業的壓力。
各方共同關注老年人“再就業”,為老年人創造更加多元的就業渠道,更加寬松的工作環境,必將形成做好這項工作的強大合力。
事實上,早在1970年,鄰國日本就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但老年人的就業率特別高。日本總務省公布的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日本仍在工作的老年人有906萬人,連續17年增加,并創歷史新高。按照就業比例,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在工作。在中國,老年人再就業也可能成為一種常見現象。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個文明的社會不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人口老齡化,對那些不服老、加油干的銀發族,應該給予支持和尊重。不論是30歲、40歲的青壯年,還是60歲、70歲的老年人,不移奮進之心、不墜青云之志,便都能在自身領域有所作為,為社會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