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孟昭金劉天浩劉 影
(1.梨樹縣植物保護檢疫站 2.梨樹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十字花科蔬菜種類多,分布廣,種植面積大,約占全國蔬菜面積的30%以上,在我國蔬菜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我們餐桌上時常能見到不少十字花科蔬菜,如大白菜、甘藍、芥菜、蘿卜等。作為“民生蔬菜”,十字花科家族在穩定“菜籃子”供給、發揮應急保障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發生面積逐年擴大,致使十字花科蔬菜產量和品質下降,現將根腫病和黑腐病的綜合防控技術簡要介紹,以供參考。
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也稱“根癌”,是由蕓薹根腫菌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傳病害。
近年來,十字花科蔬菜根腫病發生范圍逐年增加,為害程度不斷加重,已經成為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根腫病多感染十字花科蔬菜地下根部,被害根膨大成瘤狀,腫根多發于主根及側根,大的比拳頭還大,小的如玉米粒。腫瘤早期表面光潔,晚期龜裂粗糙。病初病株地上部無明顯癥狀,病害發生后,葉片上午尚好而中午枯萎,重者植株死亡。
蕓薹根腫菌專性寄生范圍較嚴,休眠孢子對土壤存活能力較強,結果表明:蕓薹根腫菌有15~20年的休眠孢子仍然可以在土壤內萌發并有致病能力,當病根發生腐爛時,內部大量休眠孢子隨著病殘體殘留到土壤或者堆肥內休眠或者再侵染。另外根腫菌的侵染性很強,具有低濃度閾值且傳播速度很快。一旦土壤受到污染就不適合十字花科蔬菜栽培。
蕓薹根腫菌屬于專性寄生菌,無法在人工培養基中生長,通常通過種苗或者病殘體長距離擴散,其主要擴散方式如下:
①帶病植株擴散:大面積轉移帶病植株是十字花根腫病長距離擴散的主要方式。②病菌粘附在種子上傳播:由于根腫病是一種土傳的根部病害,只感染十字花科蔬菜的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科學實驗驗證種子本身的帶菌情況,休眠的孢子極有可能是在風和其它自然因素影響下粘附在十字花科蔬菜或者其它作物的種子表面上,隨著種子大范圍流通,造成遠距離傳播。③商品菜根帶病土和病殘體蔓延:隨著蔬菜產業日益繁榮,十字花科蔬菜經常以反季節蔬菜形式上市流通,因十字花科蔬菜多以帶根或部分帶根運輸而給根腫病蔓延帶來契機。病殘體和帶菌土壤隨商品菜轉運而長距離擴散。④育苗基質擴散:蕓薹根腫菌可能存在于育苗基質內,如不進行消毒處理或者消毒不完全,隨育苗基質的商品化調運而導致長距離擴散。⑤農事操作擴散:農機具能帶著病殘體和帶菌土壤進行長距離搬運,引起長距離擴散。⑥其它途徑傳播:蕓薹根腫菌休眠孢子能隨雨水和灌溉水從田間高地勢擴散到低洼地勢;還能借土壤內線蟲和昆蟲活動而擴散到田間;此外,所用土糞肥如含根腫病時,未經腐熟即隨糞肥一起擴散。
1.4.1 培育抗病品種: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十字花科抗根腫病品種的選育工作,目前已培育出商品化抗根腫病品種。但根腫菌存在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抗病品種有很強的小種專化性,需根據當地發生根腫菌生理分化類型,選擇適宜的抗病品種種植。
1.4.2 種子處理:播種前曬種并去掉弱病粒,使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再用14%福爾馬淋溶液100倍液浸種20~30分鐘,用清水洗凈后播種。
1.4.3 苗床消毒:對于苗床育苗的,育苗前對苗床消毒處理。可使用5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3000倍液噴淋苗床,淋土深度15厘米左右。
1.4.4 輪作倒茬:因根腫菌休眠孢子囊能在土中生存數年,病田可進行水旱輪作,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達5年以上,或在十字花科根腫病盛發期不種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
1.4.5 播種或移栽前,可使用500克/升氟啶胺懸浮劑500倍液進行土壤處理,均勻噴施土壤表面,再將藥劑充分混土10~15厘米深度,每季可施藥1次。
1.4.6 加強田間管理:利用深溝高畦種植,及時除草,小水勤澆,降低田間濕度;增施農家肥和磷鉀肥,控制氮肥施用量,一旦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并燒毀;采收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另外,常規播種期推遲5~10天,對根腫病有一定緩解。
1.4.7 藥劑防治:定植前,選用50%氟啶胺懸浮劑用潔凈土稀釋5000倍液配制藥土,后將藥土撒施于定植穴內,每穴10克,要確保藥土均勻附著在定植穴周圍,可有效預防根腫病發生。在根腫病發病初期,可使用50%氟啶胺懸浮劑8000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3000倍液灌根防治。
黑腐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細菌性病害,可危害甘藍、結球白菜、不結球白菜、芥菜、花椰菜、青花菜、蘿卜等10余種十字花科蔬菜,常引起外葉枯死,造成減產。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在全國普遍發生,危害逐年加重,不僅造成減產,還可擴展感染其它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發生嚴重時,可使產量損失70%以上,已成為十字花科蔬菜最主要病害。
黑腐病在十字花科蔬菜的幼苗期和成株期均能引起發病。2.2.1 幼苗發病:子葉發病,多從葉緣侵入,初呈黃色萎蔫狀,之后逐漸枯死。發病嚴重時,可導致整株幼苗萎蔫、枯死或快速蔓延至真葉。真葉感病,形成黃褐色壞死斑,周圍具明顯的黃色暈圈,且病斑由葉緣逐漸向內擴展,呈“V”字形。
2.2.2 成株期發病:病原菌常由葉緣上水孔入侵致病,產生“V”形黃褐色病斑,病斑四周有黃色暈圈且病健相接處不甚明顯。
病原菌也會沿著葉脈往里延伸,產生黃褐色大斑,葉脈發黑成網狀。另外,病原菌還能沿著側脈,主脈和葉柄侵入莖的維管束內,沿著維管束向下游傳播,引起植株枯萎。球莖受侵害后,維管束變褐或腐爛,但不發臭,干燥時呈干腐狀。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原菌稱野油菜黃單胞桿菌,是野油菜致病變種。該病原菌能夠侵染多種十字花科蔬菜,為革蘭氏陰性菌,耐干燥。
2.4.1 初侵染源:黑腐病除能在窖藏的白菜,冬作十字花科蔬菜越冬外,還可在種子及病殘體內存活。
2.4.2 傳播途徑:種子帶菌對黑腐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蔬菜商品種子的快速流通,使該病在我國大面積發生。
黑腐病菌可隨雨水、水滴飛濺或灌溉水傳播。不適當的農事操作,還可能導致病原菌進一步向田間蔓延。另外田間昆蟲蛀食感病植株會把病原菌擴散到其它作物引起感病。
2.4.3 適宜發病氣候條件:黑腐病喜溫暖潮濕環境。病原菌生長發育溫度范圍為5~38℃,最適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達到80%以上時發病重。
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過密、管理粗放、植株徒長、蟲害發生嚴重的田塊發病重。
2.5.1 種子消毒:黑腐病菌可隨十字花科蔬菜種子傳播,因此,播種前對種子消毒可有效減少種子的帶菌率。方法為播種前用50℃熱水浸種25分鐘后播種。
2.5.2 加強栽培管理:適時播種,合理蹲苗,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合理灌溉,雨后及時排水;發病嚴重的地塊,與非十字花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合理密植,防止徒長,加強田間病蟲害防治。
2.5.3 藥劑防治:細菌性病害傳播速度快,短期內可引起大范圍暴發流行,對于該病害,注意提前預防或在發病初期施藥。
防治藥劑可選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劑6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800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