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光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前崗鄉農村經濟服務科)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要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質量,必須客觀地認識到目前制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深入剖析農村經營管理水平,對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作用進行深入剖析,并采取適當對策,以優化農業經營管理水平,解決農民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大加快了農業生產發展的步伐。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目前,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首要應解決的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是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生產、交換、支配、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計劃與調配,為農業經濟提供良好管理與保障的重要管理體制。通過這一管理體系,可以更加直接地收集到農村經濟狀況及農業發展情況,拉近了農民與國家之間的聯系。
對農業相關直接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分析,能夠使農村經濟狀況更加真實而清晰地展露出來,為管理人員提供參考。在此基礎上,管理人員提出針對性的發展計劃與調配方案,幫助農民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進行有效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的整合調控,以及對農村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高效利用,能幫助農民實現農業收益最大化,避免資源浪費,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讓農民敢于全力發展經濟而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原因之一是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致使其對各種新興農業技術與農業設備的理解與接受能力較差。部分地區由于環境制約導致傳統農業生產技術仍占較大比重,對于人力物力的消耗較多,農業成本較高,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較大限制。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推進,使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進入農村。他們的到來如同源頭活水,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途徑得到有效擴大。
專業人員的指導,使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設備的學習效率提高,大大縮減了自主探索學習花費的時間。信息化、科學化農業走進千家萬戶,降低了人工損耗與經濟損失,提高了農村農業的發展速度。專業技術人員還能因地制宜為農村挑選高效作物,解決農物銷售等問題。
對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優化與調整打破了傳統農業經濟制度,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管理人員對農村地理環境與農業產物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為當地發展制定新的發展方向。這樣針對性的農業管理使得當地人文特色與歷史文化得到了有效挖掘與利用,豐富了農業文化內涵,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對綠色生態作物的推廣以及生態系統的構建使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農村特色風景建設使農村自然風光得到最大化的發展與應用。現代化設備應用以及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制度基礎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實現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要根據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和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為農村經營管理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通過對農村經營管理制度指導,能夠及時地發現新問題,從而為管理者日常工作和行為方式提供制度依據,規范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管理者的行為方式。同時,管理者也可以從農村經營管理中吸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將其應用于農村經營管理,從而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村資源使用效益,減少在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中出現問題,可以促進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發展。
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通過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通過完善農業經濟制度,可以使政策與農業發展規劃更加全面而有效地落實到農村,最大限度地提升監管力度。
制訂農村發展規劃時,應了解當地氣候、土壤、溫濕度、作物生長情況、作物產量以及銷售途徑等,根據環境及物產狀況優選作物種類,并開拓更多的銷售途徑。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可以集中統計當地農業產量及銷售情況,采用直播賣貨等形式幫助當地居民對農產品進行推廣銷售,為農村經濟發展拓展新渠道與方向。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應向當地農民傳播新時代農業發展方針,帶領農民共同建設綠色生態產業園。響應國家農業發展新要求,將環保與農業緊密結合,豐富農業文化,共同建筑新時代美麗農村,與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緊密接軌。
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是現代農業得以高效發展的重要措施與手段之一。大力推廣新技術和新設備是改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措施與手段。新設備的廣泛應用能夠提高農作物種植和收割效率,使農業流程更加便捷、高效,減輕農民生產強度,避免對人力資源的過度使用。新技術與優質種子的推廣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使土地利用率得到提升,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管理人員作為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指導者與引領者,通過講解與示范降低了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農民學習新技術的壓力,有助于農民更加高效地掌握新型農業技術。
大力推廣信息技術提高農民對“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及對農業市場信息、土地信息、營銷加工服務信息、國家政策管理信息、綠色生產服務信息了解。
社會飛速發展,農業服務市場也在不斷變革發展。現代市場競爭激烈,模式復雜,農民在復雜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有效提高農民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根,促進農民收入提升,應打造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體系。
通過創建多元化農業服務體系,可有效改善農民發展環境,拓寬農民創收道路,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選擇,得到更好發展。打造多元化農業服務體系,能解決傳統農業種類單一、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等問題,提供更多可選途徑,盤活農村經濟資源,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市場中,使農業市場更加多元化、多樣化。
人才是最重要資源。培養專業人員,使農業發展更加具有針對性,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經濟管理中,注意各類新型人才引進,擴大管理隊伍,提高管理水平。定期進行專業化培訓,提高管理隊伍專業素養與職業水平。
新時期農業發展要求有專門技術人才作為重要支撐。大力引進專業農村經營管理人員,推動農村現代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加強高校農村經營管理教育,培養高素質農村經營管理人才,增強農村經管人員吸引力,優化崗位工作待遇,增強投身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積極性,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提升當前農村發展管理水平。
農業扶持政策有效實施,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保障,幫助農民順暢進行農業耕作與養殖等,避免氣候或自然因素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扶持政策是政府相關部門與農民緊密協作的重要表現。政府提供農業保障資金是農民敢于嘗試融合的重要保障。強化扶持資金管理,將資金落到位,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減輕農民自主購買農資壓力。
農業經濟得到真正發展,需要加強農民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減少農業環境污染,為農業發展提供優越安全發展空間。要充分認識新產業興旺對農業生產發展限制與破壞作用,加強農村居民對農村土地資源保護意識,合理處理農藥、化肥等廢棄物,減少對農村土地資源污染和破壞,為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和農業生產發展提供優良條件,及時解決農業經濟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確保農業生態環境均衡發展,維護生物多樣性。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巨大,是新型農村建設重要推手,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保障作用。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應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應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構建多元化農業服務體系、培養專業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及實施農業扶持政策等,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系統,彌補傳統農業不足,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方向,開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