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軍高 靜劉 影
(1.四平市鐵西區郭家店鎮綜合服務中心 2.梨樹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
保護地辣椒栽培病蟲害隨著辣椒栽培時間增加,近幾年異常天氣等因素,辣椒病蟲害較重,使用單一化學防治收效甚微,辣椒產量和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辣椒在日光溫室或塑料大中棚及其它設施里栽培種植,為辣椒病原菌,害蟲越冬和繁殖創造了舒適環境,病蟲害發生呈現季節性不顯著,危害持續時間較長。利用日光溫室和連棟大棚種植辣椒可使病蟲害四季滋生和周年危害。
日光溫室越冬種植和大棚春提早種植,這一時期自然溫度偏低,需封閉棚膜隔熱,造成棚室濕度較大,空氣相對濕度可達到90%~100%,這有利于病原菌初侵染和再侵染,從而引發灰霉病、疫病、菌核病、霜霉病和軟腐病等嚴重流行。
保護地辣椒栽培生產中出現的中小型害蟲以蚜蟲、螨類、粉虱、斑潛蠅、薊馬為主。由于棚室栽培具有良好的密閉隔離條件,使得此類害蟲不僅能在露地越冬,而且也能在棚室中繁殖,近年來常有爆發性出現,尤其粉虱類對辣椒產量和質量有很大影響。
棚室辣椒種植固定性高,受到土地流轉和種植習慣影響大,和其它作物輪作空間小,利于疫病、枯萎病、根結線蟲病及其它土傳性病原菌擴散和傳播,是辣椒種植連作障礙發生的主要原因。
隨著辣椒設施栽培不斷完善和辣椒產品安全性日益受到關注,辣椒品種需求不斷增加。為順應生產安全優質發展,應選擇品質好(果大,質量優),抗御多種病害(抗御2-3大病害),抗逆能力強(耐低溫弱光能力強),設施栽培專用的辣椒品種。
受土地資源和設施條件等因素制約,辣椒連作現象非常普遍,土壤連作障礙現象比較嚴重。辣椒和蔥蒜類,十字花科類和根菜類蔬菜作物或與水稻等大田作物實行輪作可以有效地克服連作障礙。
在棚室辣椒種植中,通風換氣兼有降溫,排濕,補充CO2和排除有害氣體的多種功能。通風時間長短、通風口大小應掌握“先小后大”原則,避免冷風直吹棚室,引起閃苗或者閃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中,經常會使用物聯網技術時刻了解棚室內部溫濕度狀況,方便及時通風換氣。
積極推廣應用膜下滴灌技術改變傳統大水漫灌方法,可以大幅降低地表水分蒸發及棚室土壤和空氣濕度,降低病害發生機率,能減少灌水次數,抑制田間雜草滋生,提高生產效率。
使用化學肥料的效果明顯,但過多施用不但致使辣椒產品質量下降,還可能加重土壤次生鹽漬化程度。有機肥營養成分綜合,肥力長效,合理配施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發育以及改善辣椒根系生長環境等,對于促進辣椒植株茁壯生長和滿足其不斷開花結果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推出的一批辣椒種植專用肥增產增效效果顯著。
與普通土壤栽培相比,通過基質栽培或者營養液栽培具有高產優質,節約水營養,干凈衛生,省工省時,管理方便等特點,能避免土壤連作障礙,非常適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優質甜椒和彩色辣椒生產。
辣椒種子一般都帶有病原菌,運用溫湯浸種法,不僅能殺滅種子表面粘附的病菌,還能促進種子對水分的吸收。辣椒溫湯浸種使用55~60℃熱水,用水量約為種子用量的6倍,種子置于清水中不斷翻動10~15分鐘,待水溫下降到30℃后進行常規浸種。
換茬和閑茬時,趁氣溫高時,蓋上一層嚴膜,密悶棚10~15天,使棚室氣溫盡量提高,能有效防治辣椒疫病、根結線蟲病、青枯病、根腐病及其它土傳病害。施用有機肥后再進行高溫悶棚處理,不僅可以殺死肥料內病原菌和蟲卵,而且可促進有機物分解和土壤養分提高。
危害辣椒的蚜蟲、煙粉虱、白粉虱和斑潛蠅趨黃習性強,棚室可掛黃色誘蟲板引誘;薊馬趨藍習性強,可掛藍色誘蟲板引誘。
防蟲網能有效地制止蟲害入侵和顯著降低殺蟲劑用量,是無公害辣椒種植中的一項關鍵技術。辣椒苗期應用防蟲網隔離技術時,通常選擇25~40目的銀灰色網進行隔離,能有效地隔離蚜蟲和煙粉虱等主要害蟲,且對棚室內通風透氣效果不大。
銀灰色地膜的透光率為15%,反光率大于35%,日光溫室后壁掛有銀灰色膜可用于驅避蚜蟲危害,也可改善日光溫室光照。
在部分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保護和利用天敵控制害蟲方法有:運用廣赤眼蜂控制棉鈴蟲,煙青蟲和菜青蟲,麗蚜小蜂控制粉虱,煙蚜繭蜂控制桃蚜和棉蚜。
苦參堿能有效地殺滅菜青蟲、菜蚜、粉虱,印楝素能有效地殺滅甜菜夜蛾幼蟲、茶黃螨、薊馬,煙堿能有效地防治蚜蟲、菜青蟲、煙青蟲、粉虱、煙粉虱,除蟲菊能有效地防治菜蚜、蔥薊馬、葉蟬。
蘇云金桿菌及其混配劑對煙青蟲、棉鈴蟲等大多數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具有胃毒作用;阿維菌素對蚜蟲、薊馬、葉螨、斑潛蠅等具有胃毒與觸殺作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對棉鈴蟲與煙青蟲等具有胃毒作用;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對斜紋夜蛾幼蟲具有胃毒作用。
武夷菌素能控制辣椒白粉病;寧南霉素宜控制白粉病及煙草花葉病毒所致病毒病;抗霉菌素120能有效控制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硫酸鏈霉素、土霉素能有效控制辣椒瘡痂病、青枯病、軟腐病及其它細菌性病害。
辣椒病害有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與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主要為病毒、真菌、細菌3大類。
真菌性病害有明顯病斑病征,而且會長出霉、粉、銹、毛狀類菌絲繁殖體等;細菌性病害明顯的病斑病征是條件適宜時會流出粘稠的菌膿、膠狀體等;病毒病沒有明顯侵染痕跡,主要是花葉、矮化、叢枝、蕨葉等生長畸形癥狀。用藥時,要正確辨別病害種類,針對性選擇合適的藥劑進行防治。
辣椒害蟲的抗藥性隨蟲齡增加而增加。在實際防治中,需加強病蟲害測報,及時了解發病情況、蟲情情況,并依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嚴格把握最佳防治時期。
殺蟲劑農藥最佳使用時期應為幼蟲期3齡期以前;對鉆蛀性害蟲如棉鈴蟲,煙青蟲,斑潛蠅等卵孵化盛期使用;成蟲期可用性誘劑進行誘殺;防效顯著。
長期施用某種或某類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病原菌或者害蟲對藥劑逐漸產生抗藥性。而交替用藥,正是克服并繼續保持病蟲抗藥性發生的有效途徑之一。不同作用機制和無交互抗性藥劑可以交替應用,例如內吸殺菌劑和觸殺式殺菌劑等。交替用藥既可增強單種藥劑防效,又可延長某一優良農藥品種用藥年限。
冬春辣椒保護地種植,主要是在寡照高濕設施環境下進行。為使棚室濕度不升高,首選煙劑百菌清、腐霉利、敵敵畏、異丙威或漂浮粉劑百菌清、霜脲·錳鋅。只有當煙劑和漂浮粉劑無法有效防治病蟲危害時,才能考慮噴霧和灌根等施藥方式。
辣椒產品農藥殘留問題,也是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
為了保證辣椒產品安全,末次噴藥至采收的間隔期須超過安全間隔期。不同藥劑安全間隔期不一,需嚴格把握,使用農藥達到無公害標準,殺菌劑安全間隔期通常是5~7天,殺蟲劑安全間隔期是7~9天,嚴禁安全間隔期收獲投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