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本文主要選取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作為主要數據來源,以網絡輿情為主要關鍵詞進行檢索,采用文獻分析法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從檢索數據可以得知截止2022年8月,關于網絡輿情的文獻成果研究為12 622篇,其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首先關于輿情的研究,國內的研究要比國外起步稍晚,國外輿情研究的初步發展始于19世紀中期,20世紀中期逐漸走向成熟。1989年,學者陳崇山發表的《民意調查在中國》是國內較早關于輿情研究的文章,也就是說國內關于社會輿情研究大致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1],由此可見在此時期對輿情的研究已經萌芽。歸納起來,相關文獻研究的總體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由圖1可知我國關于網絡輿情研究可分為四個階段。2005年到2007為研究的初始階段,此時期對于輿情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原因是此階段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還比較低。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發展階段也隨之到來,即2008至2012年為快速發展階段,此時的文章研究成果較多、關注度比較高。2013至2018年為繁榮階段,因為此時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不斷出現及應用越發廣泛,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當然一些相關的國家政策與社會熱點事件也是促使文獻成果增加的重要原因。從2019至2022年8月,雖然2021年及2022年1至8月的發文篇數有所緩降,但就近幾年而言,網絡輿情的關注還是較高的。總體而言,從2005至2022年8月,其總的文獻研究已經過萬,其數量還是相當豐富的。這說明網絡輿情對國家與社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僅值得深究,且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

圖1 2005—2022年8月“網絡輿情”的文獻數量與發展趨勢
通過學科分布圖(見圖2)可以得知在對于網絡輿情研究的文獻中,其學科研究較為廣泛,并且主要集中在新聞與傳媒、高等教育、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與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等學科,可見在網絡輿情的發展中,新聞與傳媒是重要的推動工具。關于網絡輿情的探討,國內許多學者依然熱衷于對其概念的界定、模型構建、對策引導等多個議題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了圖書館學、情報與文獻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以及新聞學與傳播學等多學科視角。這也就是所謂的“跨學科與多維度”的研究視角。

圖2 “網絡輿情”學科分布(資料來源于CNKI)
在生命周期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主要被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雷蒙德·弗農的產品周期理論模型、斯蒂文·芬克的四階段生命周期理論模型和伊查克·愛迪思的生命周期理論模型。1966年,雷蒙德·弗農教授在其文章《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首次提出了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他以產品的生命周期作為研究視角,提出從形成到成長、成熟再到衰退這四個階段是任何新投入的產品所必須經歷的。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學者對“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實現了跨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在1986年,“生命周期理論”首次被引入公共危機管理之中,斯蒂文·芬克提出了在危機管理中的生命周期四階段模型,該模型的四階段主要分為醞釀期、爆發期、影響期和痊愈期[2]。經過對不同學者的經驗總結,愛迪思于1989年在其著作《企業生命周期》中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成長階段、再生與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3]。
從“生命周期理論”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這三個階段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即都描述事物的誕生到消亡的過程,其發展過程與網絡輿情形成與發展是相似的,即都具有發展的階段性。如今,許多國內學者對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者梁冠華(2018年)結合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特性,將網絡輿情發展的生命周期劃分為潛伏期、發作期、持續期和平息期四個階段,并且以輿情演化生命周期理論為理論支撐,對公共危機事件類網絡輿情風險進行了系統分析[4]。學者何振(2019年)以突發事件為研究視角,將網絡輿情風險的演變過程描述為萌芽期、集聚期、穩定期及衰減期四個階段[5]。學者李詩悅(2019年)以動物疫情危機為例,將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演變機制描述為輿情刺激-反應、集聚-擴散、失焦-迭代三個階段,即輿情的初始階段、發展階段與變異階段和消解階段[6]。
本文通過對不同學者的觀點的總結以及對公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的探究,認為網絡輿情生命周期發展階段(見圖3)可以歸納為:潛伏期、發展期、成熟期和消散期。

圖3 網絡輿情生命周期演化示意圖
根據對生命周期理論的探究可以得出,任何事物在其從出現到衰亡的進化過程中都會歷經不同的演化階段,其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同樣地,網絡輿情的演化也經歷著不同的演化階段,即潛伏、發展、成熟和消散四個階段。
2.2.1 潛伏期:輿情的醞釀階段
網絡輿情大多數源于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信息制造和信息傳播,部分網民為了維護權利或者博取關注度而對網絡中的某事件進行評論或轉發等,從而形成并傳遞著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在互動討論中使輿論不斷擴散[7]。這個階段表現的主要特征為雖然此時引起網絡輿情的事件已經發生,但是因為缺乏推動的力量或者引發質變的出發點而表現得比較平穩。在大多數情況下,網絡輿情通常指向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比如長春長生疫苗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在事件發展的初期,人們對于該事件的關注度較低,沒有在網上對其進行廣泛的轉載與討論,大部分網民處于“潛水”觀望的狀態。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網絡輿情的傳播逐漸上升,網絡關注度隨即呈現出波動狀態,具有代表性的輿論開始形成,而分散的觀念也開始出現以此為中心的多頭集聚,在網絡輿情的傳播中,充當“意見領袖”角色的網民開始崛起,自此網絡輿情事件進入萌動期,即刺激-反應階段[8]。學者張寶生(2020年)在其文章《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網絡輿情演變機制及治理對策研究》將此階段描述為“沉默的螺旋”開始旋轉[9]。
2.2.2 發展期:輿情的形成階段
發展期是網絡輿情生命周期過渡到成熟期的一大階段,學者李艷玲(2017年)指出此階段網絡輿情只表現出三大特征:第一,利益相關者出現且輿情發展脈絡逐漸清晰;第二,新聞網站及各大主流媒體(如中國新聞、新浪網、人民日報)稱此階段為輿情傳播的主導階段;第三,此階段新聞報道的數量急劇增加且網民的言論開始發生質的變化[10]。此時期,大量網民和媒體開始對該事件所引發的輿論進行評論、傳播等,并且開始在網絡上形成一場“颶風”。發展期階段,網絡輿情傳播的特征逐漸顯現,“意見領袖”再次發揮作用,并推動“成熟期”的形成。在輿情傳播過程中,由于網民不斷對該事件進行交流探討,某些意見或者觀點逐漸凸顯并占據主導地位,在集體心理作用的驅動下,最終使得公眾在交流探討中形成比較統一的意見。此時,爭論的輿論圈不斷擴大,大部分人的意見趨于統一,“沉默的螺旋”開始獲得動力,向上加速旋轉。
2.2.3 成熟期:輿情的爆發階段
在經歷潛伏期與發展期兩個階段之后,輿情的發展態勢逐漸趨于高潮。在此階段下,隨著輿論話題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加入輿論的“大戰”中,形成了線上和線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競相報道的新趨勢,把輿論逐漸推向高潮。在此階段,網絡輿情的發展一般會呈現出三大標志性階段特征:第一,網民的意見進一步交流融合,輿情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第二,意見領袖對輿情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強,深刻影響著網民的觀點與情緒;第三,在輿情發展過程中,意見對立的兩方陣營開始出現,被公眾認可的觀點會形成大范圍的傳播且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主流意見,促使輿情走向高潮。在輿情發展的高潮階段,關于公關危機事件的網絡輿論不斷聚集,隨后逐漸向爆炸性增長態勢發展,這時便會出現“眼球效應”,即大多數網民會逐漸聚焦于熱度、評論度和轉發度更高的觀點上。在集體心理的作用下,大多數人會不由自主地加入輿論傳播的“大軍”中,推動輿情走向高潮。此時,在大勢所趨之下,利益相關者為獲得觀點的支持,也會大量參與到輿論的爭論之中。在潛伏期或者發展期選擇“潛水”觀望的網民也會選擇發表意見以期獲得輿論的支持,所以此階段“反螺旋”階段開始出現,“沉默的螺旋”出現高速運轉的狀態。
2.2.4 消散期:輿情的衰退階段
當網絡輿情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由于輿情意見得到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合理解決,或者新的輿情熱點的產生淡化了舊的輿情熱點,使人們關注焦點發生了轉移,此時的輿情便會進入到一個緩慢的但非直線的下降階段。在此階段,網絡輿情的發展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第一,政府開始對輿情的傳播進行有效的控制與引導;第二,網民對輿情的熱度逐漸降低,情緒進入穩定狀態;第三,各大媒體開始對相關輿情事件進行反思,報道量逐漸減少。
當然,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波動狀態,那些對民眾影響深遠、關系重大的或者與眾多網民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網絡輿情事件只能說是“階段性的平息”,一旦有新的誘因或者觸發點出現時,原來的網絡輿情事情可能會再度被引發,重新成為新的熱點。比如,學者姜勝洪(2010年)以2009年杭州鬧市區發生的飆車撞人案為例對此觀點進行論證,該案件在得到法院的公正審判后,輿情逐漸進入了平息期,但是在平息后的小段時間內,該案件再次被觸發,進入了輿情波動期,之后才再一次進入平息狀態[11]。
在潛伏期,各級主管部門應當防微杜漸,密切關注輿情動向及網民的輿論有無危害公共安全內容、網民轉發的內容有無形成大范圍輿論的趨勢。凡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網絡輿論,有關部門都應當溯其源頭,對輿論的起因進行分析,對危害公共安全輿論的始作俑者進行合法的懲處等。同時,網絡輿情管理各個部門需要相互協作,建立網絡輿情的預判預警制度,對網絡群體性事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實時監控與反饋,從而及時反應、及早預防,為后期工作降低難度。
在網絡輿情的發展期,由于輿情的發展勢態逐步向前,如果未立即采取措施,輿情的影響范圍就會進一步擴大,強度就會進一步提升,故此階段應以引導和控制為主(如實施危機溝通、對網民進行引導等),注重吸納“意見領袖”的觀點,同時提高政府公信力。
事件的爆發也是網絡輿論發展到成熟期的標志,此時網絡輿情的發展逐漸達到峰值。此時,政府應加大對輿情的控制力度,深入調查輿情事情發展的始末,在必要時采用相應的行政手段;同時,盡量采取措施縮短輿情在成熟期的發展時間,積極有效引導輿情走向消亡期。此外,在對輿情的控制與引導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此時網民的情緒變化,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信息收集,把握網民情感走向。
在輿情的客觀事實公之于眾后,輿情便進入消亡階段。在網絡輿情進入消亡期后,政府部門應當精準把握輿情傳播規律,持續關注輿情事件動態,著手制訂并宣布相關的處置方案,發揮媒體中的意見領袖的作用,因為這個階段隨時都會可能發生輿情反彈,再次影響社會的有序發展。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于社會熱點事件要發揮協同治理精神,確保輿情事實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