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彬
(作者單位:汕頭融媒集團新聞中心)
近年來,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發展迅速,作為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臺固有的優勢和影響力正在逐步削弱。在此背景下,民生新聞呈現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去,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聽廣播、看報紙、看電視。當天發生的新聞事件,當天就能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刊播,這在過去是被媒體人引以為傲的“時效性”,現如今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失去了原本的優勢。具體來說,新聞事件發生之后,傳統媒體的記者需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經過采、編、制、播等幾個環節,才會以完整的新聞形式進行傳播,這意味著大家看到新聞的時候,距離事件的發生已經過去幾小時、甚至更久。而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融互通的新時代背景下,受眾通過智能手機、網絡、社交媒體等,就可以獲知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對于受眾來說,傳播模式單一、時效性不強的傳統媒體的新聞已經成了“舊聞”,受眾也喪失了原本該有的新鮮感[1]。
《今日視線》作為汕頭市最有影響力的民生欄目,是較具標志性的新聞欄目之一,自2005年開播以來,節目的采編制播各個環節,都形成了相對成熟、規范的操作流程,但是節目缺乏創新力,從內容到形式存在著千篇一律的現象,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該欄目收視率的提升。
由于媒體市場的競爭激烈,廣播電視新聞欄目、報紙專欄以及各大網絡新媒體經常爭相報道同一民生題材,不僅報道角度雷同,有時候連拍攝的視頻、照片都大同小異,缺乏新意,容易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手機用戶日漸增多,傳播技術、媒介更趨大眾化,以往的普通受眾慢慢地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選取。現如今,手機用戶只要打開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隨手一劃,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社會民生新聞就會迅速推送到事先下載好的手機客戶端。市民往往看過手機自媒體推送的信息以后,就不愿意再看電視或者報紙了[2]。由此可見,融媒時代,傳播方式的轉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廣播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想要轉型發展,就必須創新敘事策略[3]。
眾所周知,民生新聞的定位是立足市區、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百態,以“本土化”和“貼近性”為突出的特征,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報道中脫穎而出[4]。民生新聞離不開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對現實生活的傾訴意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要選取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來進行報道。在敘述語態方面,要盡量貼近百姓生活,進一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將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區分開來[5]。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市民普遍對曝光類的新聞題材關注度較高,因為其關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例如,《綠化帶上違章搭建,阻擋視線有礙觀瞻》《商場噪聲、臭氣擾民:住戶投訴!》《健身房人去樓空,會員遭遇退費難》等民生新聞報道一經播出就受到廣泛的關注,不少市民網友還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留言,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這類新聞在報道之后,相關部門及時介入,有利于促進社區建設,助力相關糾紛、問題的解決。此外,民生新聞記者要深入基層,與社區群眾溝通交流,不斷挖掘新聞素材,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將事實真相公之于眾,引領導向,服務大局。
關注民生熱點問題,是《今日視線》的生命線之一;從群眾的視角出發,用第一視角的敘述角度和樸實的敘事手法,記錄百姓身邊人、身邊事,是《今日視線》的宗旨。新聞記者要深入基層,善于觀察,挖掘出好的題材。民生新聞報道不能生澀乏味,新聞記者應從市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入手,創新敘事模式,改進敘事手法,抓住“細節”,打動觀眾[6]。媒體具有輿論監督的作用,“記者調查”是最能體現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的報道形式之一?,F階段,人人擁有智能手機,每個人都有能力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視頻素材。鑒于此,傳統媒體記者更要緊緊守住調查類報道這一陣地,做足做好當地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調查性新聞報道,以把握和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己任,抓住機遇進行調查,促使監督報道惠及民生。市縣級廣播電視臺是同本區域各個區、街道、社區距離最為貼近、聯系最為緊密的傳統媒體。《今日視線》是汕頭市具有影響力和標志性的新聞欄目之一,十多年來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僅開通了電話熱線、微信公眾號,接收市民群眾的反饋信息,還安排欄目記者輪流值班,遇到各類民生突發事件,欄目記者能夠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例如,現代城市中較為老舊的住宅區存在水壓不足的問題,一些住戶會通過自行安裝水泵來解決用水難問題,但這些水泵安裝不規范,不僅噪聲擾民,還存在安全隱患。針對這一現象,2020年7月《今日視線》欄目記者專門開展了調查走訪,以第一視角采寫制作了《關注老舊小區水泵問題》的連續報道,用靈活多變的報道手法,立體化、全景式展現新聞場景,既直觀又富有說服力。該新聞報道后,當地相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為該住宅區接通大口徑給水管,住戶的用水難題得到緩解。而解決城區居民用水壓力問題,也被列入2021年汕頭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之一。由此可見,“記者調查”在新聞報道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植本土、貼近民生是電視民生新聞的根本所在。只有善于利用第一視角深入新聞現場調查,幫老百姓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才夠贏得本地穩定的收視群體,并在同一時段、同一類欄目的競爭中形成自身獨有的節目特色和競爭優勢。
借助錄像、錄音等技術手段真實還原民生新聞現場,是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特征,也是電視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例如,《電動車“咬住”女孩腳,消防部門迅速施救》這則民生新聞就通過大量使用現場救援的鏡頭,讓觀眾感受到了現場的緊張氣氛;《水泥地上燒烤?小心吃了個“驚天動地”》以網絡上流行的“幾個年輕人在一處水泥地上支起燒烤架燒烤,期間水泥地板突然爆炸”視頻作為引入,通過物理老師的現場講解,向大家“揭秘”水泥地板“爆炸”的原因。這些民生新聞報道語言生動活潑,鏡頭環環相扣,情節故事化的處理,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鑒于此,筆者認為增強民生新聞的現場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在鏡頭方面,可利用長鏡頭、多構圖鏡頭對新聞現場進行不間斷跟拍,通過推鏡頭、拉鏡頭、搖鏡頭以及移鏡頭等拍攝技巧,多層次、多景別表現新聞現場。特別是對于群眾所關心的大型活動、有影響力的賽事等,通過長鏡頭的運用,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新聞畫面,保持新聞現場的連續性、整體性和真實性。值得注意的是,鏡頭拍攝方面要避免鏡頭不穩、不勻、虛焦、傾斜或者主體不夠突出、構圖不夠完整等問題的出現,且要把握好新聞報道畫面的剪輯節奏,畫面的組接應符合傳播規律。其次,現場聲的采集和運用也能增強民生新聞報道的“現場感”,尤其是救援現場所拍攝到的“同期聲”,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記者應通過后期整理、剪輯,將“同期聲”以真實、直觀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取得好的傳播效果。聲音方面切忌忽高忽低、聲音失真或出現雜音噪音,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再次,現場采訪、記者出鏡等形式,也能夠營造較好的“新聞現場”氛圍,吸引觀眾。需要注意的是,記者出鏡做現場報道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復雜的新聞場景或者現場人物,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以及對信息的統籌、把控和駕馭能力,從而在有限的時間里,用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整個新聞事件所涉及的人物線索和與之相關的有效新聞細節,并第一時間將這些信息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呈現出來。另外,進行現場報道的記者應注重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情以及動作,引導觀眾去發現、獲得整個新聞事件當中最具新聞價值的新聞點,以此讓觀眾有眼前一亮之感。
汕頭融媒集團成立之后,報社、廣播電視臺的新聞中心合二為一,在采訪活動中,融媒集團采取統一策劃、分工協作的方式,有效避免了資源浪費,各部門可以根據自身優勢,挖掘不同的題材,策劃更多有深度、有價值的民生新聞報道,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與此同時,汕頭融媒集團整合了汕頭日報、汕頭市廣播電視臺、汕頭橄欖臺、大華網、橄欖網等汕頭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基本形成“報、臺、網”矩陣,同時連接到用戶終端,實現了全網覆蓋。由此可見,媒體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不斷地推進新聞傳播領域的變革。值得注意的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融媒體民生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全新的報道形態,與以往傳統媒體單一線性的敘事不同,需要找到能產生強烈社會反響的敘事視點,再借助非線性敘事模式,聚焦敘述者的全知視角,打破以往的視點限制,通過更加豐富的元素,更加客觀、全面地向受眾呈現新聞事實。鑒于此,可以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民生新聞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模式進行創新。
2.4.1 制作小視頻,讓“民生新聞”傳播進入“快車道”
小視頻篇幅較短,一般是從數十秒到幾分鐘,契合受眾“碎片化”的閱讀偏好,能夠通過手機移動客戶端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聞”的小視頻版本不是簡單地將原本的新聞視頻進行剪輯、壓縮,而是需要按照小視頻的傳播模式進行重新編輯,盡量利用多組鏡頭場景還原現場內容,按照全新的敘事邏輯,將能夠反應事件進程的多個碎片化鏡頭進行重新組接,力求完整地呈現事件的全貌?!懊裆侣劇毙∫曨l一般沒有主持人或者記者進行背景介紹和播報,所以可以利用字幕,即在視頻內容下方對字幕進行加粗或者標色,以此強調或者說明一些必要的內容,讓受眾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事件的變化情況。
2.4.2 挖掘敘事新視點,打造有熱度、有深度的民生新聞
現如今,受眾通過網絡傳媒了解閱讀的信息量與以往相比數量更多,碎片化趨勢也更為明顯。民生新聞記者需要加強對電視民生新聞現場報道技巧的學習,從而充分運用觀察、提問、引導、組織語言等技巧,真實、及時、全面地還原新聞事件。同時,民生新聞記者還應善于通過新聞追蹤等方式,從表面的新聞線索挖掘到背后的故事,探索敘事新視點,讓民生新聞不僅有熱度,同時也有深度。
近年來,各類新聞欄目越來越豐富,加劇了新聞欄目的競爭,一些民生新聞欄目為了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會刻意放大故事情節、小題大做、標新立異,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使民生新聞實現可持續、良好發展,相關從業人員要進一步挖掘民生新聞的欄目特色,關注當地人民群眾的收視需求,拓展民生新聞的內涵。具體來說,在報道民生新聞時,要注重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解讀和宣傳,同時也應該多關注基層民眾喜愛的鄉土文化類題材。具體來說,基于鄉土文化類題材備受老百姓喜愛和關注這一事實,民生新聞應進一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IP,推動傳統文化逐步從“幕后”走向“臺前”,實現多元化聯動,豐富民生新聞內涵,延伸“文化+”的多重價值。例如,可借助融媒體平臺,充分利用公眾號、汕頭橄欖臺等網絡平臺,將本地的電視民生新聞做更廣泛的推送,同時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受眾展開互動,拉近民生新聞欄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比如,在《助力鄉村振興!西隴醒獅隊“醒”了》這則民生新聞中就借助了“西隴醒獅隊”這一富有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元素,描繪出一幅社區環境優美、公共設施齊全、文明之風盛行,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美麗畫卷,并且通過《今日視線》欄目的公眾號、汕頭橄欖臺等網絡平臺,第一時間將該民生新聞推送給了更多受眾。
當前,媒體融合逐漸加深,民生新聞要想在融媒體時代獲得更多的青睞,取得長足發展,就應積極創新敘事策略,拓展文化內涵,讓民生新聞報道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