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 麗
車必有輪。輪子雖然是車的一部分,不過根據史料推測,卻很可能是先有輪,后有車。
“輪”由“車”和“侖”組成,“車”表示字的意思跟車有關,“侖”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不過,有人認為,“侖”所起的作用不止于表音,理由是以“侖”為聲旁的字如“倫”“淪”“論”等,都有條理、次序的含義,而車輪則是以軸和轂為中心,四周有序地排列著輻條這樣一種裝置。
“輪”最初指“車輪”。《周禮·考工記》中有“輪人”,指的是制作車輪的工匠。《墨子·天志上》則曰:“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大意是說,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輮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
“察車自輪始。”(《周禮·考工記》)車輪是車最重要的構件,因此,“輪”進一步又可以指代車。晉代王嘉《拾遺記·周穆王》:“又副以瑤華之輪十乘,隨王之后,以載其書也。”“瑤華之輪”比喻用仙花裝飾的車或用美玉制成的車。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輪”和“鞅”原本分別指車輪和馬脖套,合起來則泛指車馬。五代孫光憲《臨江仙》詞:“杳杳征輪何處去?離愁別恨千般。不堪心緒正多端。”“征輪”指遠行的人所乘的車。
“輪”也能表示車的數量,相當于“輛”。《南史·賊臣傳·侯景》:“景造諸攻具及飛樓、橦車、登城車、鉤堞車、階道車、火車,并高數丈,車至二十輪,陳于闕前,百道攻城。”
“輪”還可以指像輪子的物體。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跟輪子相似的事物無外乎太陽和月亮。南北朝庾信《望月詩》:“蓂新半壁上,桂滿獨輪斜。”唐代杜甫《江月》:“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 宋代楊萬里《過淮陰縣》:“霍然香霧散,放出一輪紅。”此外,還有“月輪”一詞,也常常被用來指月亮。南北朝庾信《象戲賦》:“月輪新滿,日暈重圓。”唐代王昌齡《春宮曲》:“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輪”進一步又可以表示日、月等圓形物體的數量。《水滸傳》第四十一回:“少間,風掃薄云,現出那輪明月。”今天,在“第幾輪會談”“第幾輪比賽”等說法中,“輪”表示循環的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則是它表示圓形物體的數量這種用法進一步抽象化發展的結果。
由車輪的轉動,“輪”還發展出“依照次序替換”的意思。晉代葛洪《神仙傳·張道陵》:“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在“輪班、輪休”等詞語中,“輪”表示的就是這種意思。

“輪”字的字形演變
然而,在今天使用的“巨輪、游輪、貨輪”等詞語中,“輪”的意思跟車或車輪無關,而是指輪船。那么,車輪之“輪”又是怎樣跟船發生關系的呢?這是因為,古代的船中曾經設有像“輪”一樣的裝置,通過踏輪激水的方式使船前進。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五世孫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李皋設計制造的這種裝有“輪”的戰艦,使得航行速度加快,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也記述了當時西湖上的一種船,“船棚上無人撐駕,但用車輪腳踏而行,其速如飛”。可以推測,后世的輪船很可能就是在古代這種帶有“輪”的船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而“輪”也就能夠指“輪船”了。
當“輪”出現在跟面積、丈量等相關的語境中時,它指的是地的南北距離。《周禮·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根據古人的注釋,東西為廣,南北為輪。《儀禮·士喪禮》引《既夕記》:“掘坎南順,廣尺,輪二尺,深三尺,南其壤。”
那么,“美輪美奐”一詞中,為什么要用“輪”呢?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房屋高大華美,出自《禮記·檀弓下》。根據其中的記述,春秋時晉國趙文子建造宮室,晉國的大夫們前去參加落成儀式,大夫張老致辭說:“美哉輪焉,美哉奐焉!”這就相當于在說,這所新居多么高大,多么漂亮啊!“輪”在句中表示“高大”的意思,它的這種含義源自古代的木制車輪通常非常高大。與之類似的還有“輪奐”,或作“輪煥”。白居易《和〈望曉〉》:“星河稍隅落,宮闕方輪煥。”可見,了解了“輪”字“高大”含義的由來,自然也就能夠理解“美輪美奐”一詞中,為什么要用“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