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除了原有的思政類課程需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外,各專業類課程也應該發揮其思政教育中隱形教育的功能,以實現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統一,共同構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各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及任務,為推進課程思政提供了綱領性指導意見。
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部分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類課程,做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格局的綜合教育理念。
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基礎課程的《管理學》,具有基礎性強、開課面大、影響面廣的特點,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充分挖掘,一方面可以將理論要點與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管理理論的同時,了解管理者不應該只關注于自身發展和企業效益,更應肩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與義務,以倫理道德作為衡量其決策對錯的依據;另一方面,可以將課程要點與學生價值觀相融合,通過介紹中華傳統文化、“四史”、當前治國理政的經驗做法和優秀企業及企業家案例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實現《管理學》課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過程,可以從教師、教材、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管理等多個環節入手,其中,對于教學內容的設計,即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課程內容,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的協同知識體系的核心環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挖掘《管理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資源,圍繞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職能,有計劃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隱形教育功能,將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基因式”植入課程內容,以實現“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表1 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依據課程總體設計思路,圍繞教材中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五大職能主線,從課程教學大綱著手,針對各部分具體內容融入思政元素,開展教學設計,結合我校兵工特色,將兵工精神作為課程思政元素之一。
目前國內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管理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和主干課程,更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各高校課程思政實踐探索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分強調思政內容,忽略了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的有機融合,課堂中用大量時間講授思政內容,使課程思政成為了思政課程;課程中缺少實踐環節,課程實踐活動的設計很難與培養目標相銜接,使得實踐教學難以推進等。應合理配置各教學要素,產生協同效應,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管理學》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涉及到人才培養的諸多方面,要將課程的育人功能發揮出來,教師就要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思想觀念,愛崗敬業。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體教師的共同任務,而不僅僅是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責任,各專業任課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外,還要承擔傳遞正確思想的任務,健全學生的價值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將思政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利用案例教學達到育人目標是常用的方式,在案例教學中,如何處理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是授課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這是從理論層面區分案例功能,實現案例與理論教學辯證統一的關鍵。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是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的載體。對案例的講解不可沖淡理論知識的講述,也不可替代重要的理論知識的講述,而要在指導學生學習基本理論知識、方式的同時,受到啟發,實現育人目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并非是引入的案例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引入和實施。此外,還要明確,案例教學并非是萬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師采用科學的方式來解決。某些案例受其特定情景的局限,并不具有普遍性,即便學生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也無法保證能夠從中獲取完整的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引導:一方面,教師要有效組織案例教學活動,要密切關注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與思路,并正確引導案例探討方向,讓學生思維過程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不出現偏離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做好總結、評價,這是很重要的。在案例探討、分析結束后,教師要綜合教學全過程,總結探討存在的思想傾向方面的問題,從宏觀層面對有關理論知識加以講述,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讓他們形成正確、完整的認識,實現用案例教學促使學生掌握知識要點,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技術被引入課堂教學中,改變了傳統課堂中老師講、學生聽,不僅枯燥,而且效率低的弊端,在各種新媒體技術中,虛擬現實技術,以其交互性、沉浸性、想象性的特點得以快速推廣。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形成一種逼真的虛擬仿真場景,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各個角度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管理學》課程中的許多思政元素,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史等都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組織設計部分,需要學生從“三灣改編”的改革實踐分析組織結構調整對組織發展的重要意義,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重現“三灣改編”的場景,結合學生喜歡網絡游戲的特點,在場景設計中加入游戲元素,學生可以在浸入式游戲中扮演相關角色,推動游戲進行的同時更好地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體驗在崢嶸歲月里革命先輩們是如何開展決策、敢為人先,理解“三灣改編”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管理學》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可以通過開設學生講壇的方式開展實踐育人。選拔優秀學生擔任助教,助教可以自主選擇某個特定知識點并融入思政元素,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如從遵義會議分析領導者應具備的素質,以華為公司為例分析管理者對組織文化建設影響等,通過學生講壇,既提升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豐富了課程思政的形式,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