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潔玉
摘要: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音樂教師應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資源豐富等優點,為教學服務。音樂教師如何適應時代發展,為學生提供先進的教育體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有效整合與應用,是擺在面前的重要問題,也是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本文結合音樂欣賞《彼得與狼》的教學設計談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音樂;課程標準;信息技術;整合與應用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基礎音樂教學改革風起云涌,現代信息技術引入音樂教學已是大勢所趨,這一點,從音樂公開課幾乎100%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初見端倪。較之傳統教學媒體,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什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筆者結合自己執教的《彼得與狼》一課,就音樂教學中活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1? ? 活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應音樂課改的趨勢
新課標指出:“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中我們會發現,人本主義思想是貫穿課程標準始終的“活”的靈魂。新課標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習者為學習主體,關注學習者的興趣、態度和需要,突出音樂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以有利于每位學習者的成長和發展,使每位音樂學習者能夠清晰思考、有效交流、知曉社會發展,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音樂課程成為真正讓音樂學習者經歷、理解和接受的人文課程。
可以說音樂課程目標趨向多元化,既是中國社會發展對音樂教育量的規定,也是人類智慧光芒在音樂教育中質的升華。活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更好地適應音樂教育這一改革趨勢,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音樂欣賞《彼得與狼》選自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者是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這首作品創作于1936年,是一首交響童話。備課設計時,教師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關注他們的興趣、態度和需要,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引導學生在多元體驗中清晰思考、有效交流、掌握新知。
2? ? 活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音樂課程的內涵
現代信息技術是人類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智慧在物質生產領域的結晶,從來沒有一項科學技術能像現代信息技術這樣迅速、持久而深入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
近幾年的工作實踐使筆者深深地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至少具有以下幾項功能:
2.1改變音樂存在形式
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智能化設備的出現,使音樂真正成為“凝固的歷史”,不再受時間、空間以及價格的諸多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音樂,通過音樂,學生可以長時間獲得音樂的享受與精神的成長,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
2.2改變音樂傳播手段
互聯網的出現,使音樂不再像以往那樣靠口耳相傳,或者借助音符來傳播,使音樂教師也不再是音樂資源的壟斷者,使高雅的音樂飛入尋常百姓家,豐富著每個人的音樂生活。教師可以擇優推薦與教材相關聯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課堂、課間或者回家后繼續欣賞,營造濃郁的音樂欣賞氛圍,增強審美體驗。
2.3提供音樂創作工具
利用音樂創作軟件,鼓勵學生成為“音樂大師”,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創作屬于自己的音樂,或者編輯已有音樂,進而欣賞這些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體會創造的快樂。
通過教學實踐深刻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凸顯了音樂課程的藝術性質和價值,降低了音樂課程技能因素的門檻。現代信息技術為新音樂課程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而新音樂課程目標的提出,也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指明了理想的方向。現代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目標就在“可能”與“理想”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承載著傳承人類文明的光榮使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音樂課程的外在標志。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使我們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教學時從“自發”走向“自覺”。
3? ? 活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小學生具有好玩、好動、喜歡音樂、喜歡表現自己等心理特點。多媒體在小學音樂課堂中以其絢麗多彩的畫面、生動形象的演示,以及化大為小、化靜為動的特效,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進行音樂創作。但在實際的多媒體輔助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還是成為一個個接收器,迎合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程序,機械地學習,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便提出了,也因為教師事先沒有設置這個程序或者因為課件已經定好的原因而匆匆帶過,或者由于課前教師沒有很好地思考,導致多媒體用于羅列各種資料,音樂課成了音樂圖片博覽會,結果教師在上面手忙腳亂,學生在下面看得眼花繚亂,一堂課下來,學生茫然無所得。
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是片面地理解音樂課程目標,機械執行新課標所致,非現代信息技術之罪。針對失敗的教訓,根據業已取得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小學音樂教學引入現代信息技術關鍵在于——“活”。這個“活”既有熟諳學生心理,根據音樂教學實際靈活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思,也有把多媒體作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因素協調好它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表現出它的價值和生命力的意思。具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時,要圍繞兩個方面進行。
3.1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時做到明確“三性”
首先,必要性。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現代信息技術要用在師所不能或者生所不能之處,也就是要用在最需要多媒體的地方。在《彼得與狼》交響童話中出現了很多西洋管弦樂器,由于教學中不可能把所有樂器都搬進課堂,況且教師演奏樂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師如果僅僅是紙上談兵,又不能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種樂器,了解各種音色,而借助多媒體視聽設備能很容易實現這個教學目的。教師事先建立交響樂隊有關內容資源庫,鼓勵學生課前全方位了解相關音樂知識。借助多媒體技術及音樂軟件,對音樂的速度、伴奏、情緒等音樂要素進行探索性的發現和創造性地運用。在音樂教學中利用聲畫同步技術,讓學生感受每件樂器的發音特點和效果,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互補結合,提升了學生分辨和記憶的能力,避免了教師費時費力空談樂器的形狀、音色以及學生對知識點死記硬背的現象,抽象的教學內容由于多媒體的介入而“改頭換面”,合理恰當地運用了視聽的體驗結合而使難點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使學生始終帶著愉快的心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其次,高效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整合教學內容,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和效益。“審美需要良好的心境,體驗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彼得與狼》這部交響童話長二十多分鐘,學生很難全神貫注地坐在位置上長時間聆聽。根據學生這一特點,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運用希沃教學軟件讓學生在音樂小游戲中初聽了各部主題,認識了交響童話中出現的各個音樂形象。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一切情感體驗都在親身參與感受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的經驗。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以化大為小、化靜為動的特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看希沃白板中的鋼琴鍵盤,對比變化的旋律,能夠激發學生的演唱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音樂表現,結合“律動教學法”,把“動”引到感受各部主題中,鼓勵學生動起來,從集體到個人,從局部到全身,隨音樂而動,從中感受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是怎樣用不同的樂器表現不同角色的。這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的理念,通過動、聽、賞、唱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加深對主要角色的理解和記憶。
最后,創造性。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在沒有多少理論背景的情況下大膽張開想象的翅膀,嘗試創作屬于自己的音樂。例如,在《彼得與狼》中“智斗大灰狼”的編創環節中,讓學生通過音樂制作軟件選擇適當的節拍或者節奏型表現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音色表現不同的角色,然后教師歸納學生創作的方案,并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合作,用電腦音樂系統展示其創作的方案;最后,學生在自己設計制作的音樂中進行角色扮演。結合新課標理念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聽音樂講故事”這一步驟是為創編音樂劇埋下伏筆。學生通過聆聽多媒體軟件編輯的沒有旁白的音樂展開想象講故事,一方面,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為音樂劇創編了一個很好的劇本。
通過創編音樂劇,學生把情感體驗、想象、領悟結合起來,在多媒體軟件的幫助下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受和內心體會,通過舞蹈、美術、語言等形式展現出來,最終完成了音樂再創造、外化內心體驗的任務。
3.2 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時,處理好“三個關系”
首先,人與工具的關系。音樂課堂上,教師與多媒體、學生與多媒體,歸根結底仍是人與工具的關系,工具是為人所用的,再強大的多媒體,仍然需要依靠教師精心設計、操作,才能發揮它的效能,而且發揮的效能也是為學生學習音樂服務的。
其次,主與輔的關系。在音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現代信息技術處于輔助教學的地位,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要始終服從音樂教學的需要。以有助于多元化目標實現為前提,注意音樂學科特點,突出音樂性,絕不可為了多媒體搞“花架子”,以至于喧賓奪主。
最后,優勢與劣勢的關系。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時,要注意揚長避短。例如,停電、軟件故障。為此,課前要加強檢查,所用軟件要事先看一遍聽一遍,并制定預案。又如,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這不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長項,那么,在設計軟件時可以設計一些人機對話程序,要么就干脆讓人機對話讓位于師生對話。
4? ? 活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當代音樂教師提出的挑戰
實現多元化的音樂課程目標,用活現代信息技術,無疑具有十分誘人的前景,每位有志于此的音樂教師都將主動科學地應對這一挑戰。那么,是否將音樂教師的專業內容加入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內容就萬事大吉了?絕對不是這樣的!絕不是簡單地對音樂教師的學習內容做一次量的擴張就可以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力、志向、才干的培養問題,沒有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個性的直接影響,是不可能實際解決的。因此,音樂教師活用現代信息技術,必須具備三方面素質:
首先,必須懂教育。教師不僅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而且還要學習現代教育科學的前沿理論,不斷擢升自我教育理念。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明確表示,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對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課堂要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學習新知的起點牢固地拴在已知的“錨樁”上,在學習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真正讓新課標落地生根,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其次,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多元文化知識積淀和豐厚的藝術審美修養。音樂不是人類社會中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而是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文化和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拋開這一切就容易走回純技術教育的老路。具備一定審美素養的教師,往往能更好地帶領學生走進有色彩、有溫度的世界,看到教育的美好、看到生活的美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實現通過教育“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最后,努力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著重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將其廣泛應用于音樂教材整合與開發、音樂欣賞、音樂伴奏、音樂創作等領域。在5G、大數據、AR、VR、語音識別等新技術繼續發展的時代,在特殊時期的“空中課堂”“線上學校”“云端校園”,網絡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不僅對自己本專業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認識,同時,還要對線上教學的所有技術手段熟練掌握并能自如地操作運用。音樂教師要思考如何適應時代發展,為學生提供先進的教育體驗。
這三個方面,應該成為當代音樂教師基本知識結構,而且這三方面不應孤立地以知識的形態呈現,應轉化為教學的行為方式呈現,自覺地統一于現代音樂教育的科學實踐當中。
現代信息技術走進音樂課程,必將帶來音樂教學一系列變革,每位音樂教師都要以開創者的姿態,站在歷史與未來的契合點,準確把握這種變革的趨勢,為建立一整套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音樂信息技術教學理論體系和操作方法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周好.對音樂作品教育性的思考:以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為例[J]. 藝術教育,2020 (9):59-62.
[2]劉慧霞.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的研究與探索[J]. 中小學音樂教育,2021 (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