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星
摘要:課堂提問多渠道,求實創新不可少,師生互動齊心趕,數學教學效率高。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不僅要認真總結已經取得的成果,而且要虛心吸取失敗的教訓,想學生求異思維所思,給學生互動合作所需,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以生為本;創新思維;基本策略
數學是集邏輯性、抽象性和科學性于一體的學科,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了需要教師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和進行科學評價之外,關鍵還在于教師要具備比較高的教學組織能力。初中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師生互動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精心組織學生在各個環節中全身心投入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活動。那么,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到底如何組織、引導并參與學生的數學學習呢?筆者認為,科學預設每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是提升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前提條件,并在課堂上對學生自然生成的新問題進行合理調整與重組,從而讓學生緊緊圍繞相應的問題進行探索,最終圓滿完成課堂三維教學目標。
1?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基本策略
“行是知之始,學非問不明”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這與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了“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尤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提問,能讓學生心中激起創新思維的火花,其基本策略如下:
首先,精選提問內容。一是針對性地提問相關知識,忌盲目提問;二是恰到好處地提問,忌生搬硬套;三是遇到難點巧妙設疑,忌應付了事;四是多角度歸類提出問題,忌雜亂無章。
其次,把握提問重點。一是高深莫測的問題提問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讓其他學生從中領悟,忌不分層次亂問;二是依次提問基礎題和綜合題,忌本末倒置;三是舉手者寥寥無幾時,鼓勵學生踴躍提問,忌出現卡殼現象。
最后,注重提問細節。一是提問要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索;二是提問盡量做到簡潔明了;三是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迪性和趣味性;四是激勵學生樂于打開創新思維的閘門;五是堅持因材施“問”的原則,充分體現提問的針對性。
2?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具體案例分析
2.1提問有懸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古人曰:“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只有蘊含懸念性,才能激發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探究活動,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為學生主動學習埋下伏筆。
例如,教師在執教“有理數的乘方”一課的導入時,先把厚度為0.1毫米的白紙進行反復對折演示,然后提問:“假如對折30次,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學生紛紛猜測道:“大樹一樣的高度。”“三層樓那么高。”……最后,教師點撥:“也許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學生目瞪口呆,不敢相信這個結論。于是,教師順水推舟地說:“通過有理數乘方的學習,你們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論。”頓時,教室里的氣氛非常活躍,為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唱響了前奏曲。
2.2窮追不舍地問,蕩起學生的思維漣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具體情況提問,這是明智之舉,一般可以采取兩種提問形式:一是遞進式提問,教師所展示的一連串問題要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步步推進、環環相扣,從而既能有效挖掘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學有所獲,構建師生互動合作的共同體。二是多角度提問,這樣的提問能幫助學生借助求異思維,通過聯想與想象,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并在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感悟,促使創新思維意識與實踐應用能力協調發展。
例如,教師在執教“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一課時,就直接展示如下問題:為什么車輪都是圓形的?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長方形車輪,會出現怎樣的結果?車輪邊緣上的任意點與車輪軸心之間的距離有什么規律呢?假如車輪是正方形的,那么車輪邊緣上的任意點與車輪軸心之間的距離是怎樣的呢?請你結合上述問題思考:車輪邊緣的任意點與車輪軸心之間的距離處于怎樣的狀態才能使車輪平穩地滾動?
以上問題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來的,有利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張開求異思維的翅膀,最終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2.3堅持因材施“問”,努力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雙減”形勢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應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但教師不能隨心所欲地提問,應堅持因材施“問”原則。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問題要通俗易懂、簡明扼要。提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輕松解決問題,但不能故弄玄虛、繁雜冗長,否則就會失去提問應有的功效。因此,課堂提問只有緊密結合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才能幫助學生感悟問題的本質,最終輕松地解決問題。但是,教師的提問一旦脫離問題本質,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某校一個實習教師在執教“兩個負數的積是正數”時,先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假設溫度下降記為正,上升記為負;下山記為負,上山記為正;若爬山坡的時候每上升1米,則會出現溫度降低0.03攝氏度的現象。一個獵戶在山坡上一共下降了1米,實際溫度到底是多少?”然后,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板書“-11和-0.03”,并要求學生針對上述問題思考,但大部分學生對“-0.03”感到一籌莫展:獵戶下山的溫度屬于上升狀態,為什么要顯示負數呢?接著,這個實習教師雖然做出系統性的點撥,但終究無濟于事,這堂課失敗了。
另一方面,提問趣味盎然、別具一格。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很難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提出趣味化、特色化的問題,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活動。
例如,教師在執教“用字母表示數”一節時,就設計了巧猜數字的小游戲:要求學生先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然后加上教師出生月份的數字,將總數告訴教師,最后在學生逐一說出各自的數字之后,教師分別猜出了他們具體的出生月份,學生感到不可思議。于是,教師笑著點撥道:“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后,你們就一定能夠百發百中地猜中。”話音剛落,學生笑逐顏開,紛紛打開書本開始學習本課的新內容。
2.4緊扣概念提問,夯實學生的探究基礎
學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內涵一般需要經過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但教師不能讓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要力爭避免出現囫圇吞棗的被動局面。尤其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緊扣新概念提問,才能夯實學生的探究基礎,使其逐步理解所學的新概念與新定理。
例如,教師在執教“函數”的知識時,先打開PPT展示如下問題:4月21日氣溫變化的曲線圖反映了這天的時間與氣溫變化的內在聯系;一輛搶修工程車的速度為90千米/時,行駛t小時的長度為s千米;一個等腰三角形中的頂角與底角的關系;江西省的一個水庫的深度和庫存量以表格形式呈現出來。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別找出上述具體數字的變量后,圍繞“應用何種方式分別體現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學生緊密結合已知條件進行仔細分析與橫向比較,最終輕松找到上述列舉的兩者之間的邏輯聯系:當一個變量確定為相應值的時候,就會知曉另外一個變量的值。接著,鼓勵學生通過創新思維列舉上述相應的函數例子,并綜合歸納函數的基本定義,初步感知函數的“變”量。最后,教師趁熱打鐵,讓各個學習小組進行如下實踐性探究活動:首先,動手畫點。緊扣現有表格提供的數據,拿起鉛筆直接在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相應的點。其次,正確判斷。通過縝密分析做出判斷:每個點所處的位置是否處于同一直線上?再次,參與求解。當學生明白各點分布的具體情況后,再通過“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原理得出一次函數正確的表達式。最后,做出驗證。根據以上分析深層次驗證各點之間是否符合所求的答案,從而讓學生輕松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
2.5把握“兩度”提問,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
在課堂上提出一般性的問題可以信手拈來,但提出啟迪性和科學性較強的問題并非易事。因此,教師只有把握“兩度”提問的竅門,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所謂“兩度”就是指頻度與坡度,具體實施過程如下:第一,緊扣學生具體的學習目標,合理把握提問的頻度。隨著“填鴨式”教學方式的減少,啟發式提問應運而生,但是課堂提問不能過度頻繁,否則會適得其反,既不能讓學生掌握重點知識,也不能突破難點的制約,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提問必須科學地把握好頻度,提問次數要維持在適度的范圍內,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習效率鋪平道路。第二,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好提問的坡度。高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不能急于求成,必須經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要從文本的整體要求出發,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提出具有一定坡度的問題,從而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
2.6貫徹行知理念,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理念,其充分闡明了“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真諦。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積極營造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才能誘發學生產生亢奮情緒,全神貫注地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而生活化問題情境的本質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掛鉤,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逐步實現數學知識學習由抽象性向具體化轉變,使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例如,教師在引導七年級學生學習“線段大小的比較”一節時,先創設了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情境:“每逢節假日,當你步入動車車站入口處的時候,往往會看到墻上1.1米和1.4米處分別標上一條鮮艷的紅線,那么,這兩條紅線代表什么意思呢?”頓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最后達成了共識:未成年人購買車票時,只要分別將自己的身高與這兩個數值比較,就能明確自己可以免票還是買半票。許多學生興高采烈,很自覺地深入學習“線段大小比較”的新知識。
2.7圍繞教學重點,巧妙提出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和解題能力。尤其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在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時,才能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閘門,營造生機勃勃的課堂教學氛圍。因此,教師要秉承循序漸進原則,緊密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求知需要,創設如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開放性問題:若正數改成負數,則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假如把圓內的一個點移到圓外,會形成怎樣的局面?如果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線改成中線或者高,會出現怎樣的結果?把一個銳角改成鈍角或者直角后結果會怎樣?當然,若添加某些條件時,則會自然產生相應的新問題。教師在設置上述問題時往往不受時空限制,諸如在代數教學中可以靈活滲透加強變式訓練,在變與不變中逐步認識問題的內涵與外延。
2.8鼓勵質疑創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的提問也必不可少。數學也稱為“思維的體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發揚獨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標新立異,勇于大膽質疑。
其一,鼓勵、引導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法寶,其具有靈活性、創造性和流暢性的特征,能有效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別人沒有發現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例如,教師在一堂數學課上先在黑板上板書一道練習題:X1 、X2 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兩個根,求 a(X12 +X22)+b(X1 +X2) +c的值。學生迅速在各自的草稿紙上計算起來,通過來回巡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很快求出了正確答案,教師就要及時予以肯定;當準備繼續安排下一道練習題時,數學課代表舉手發言:“老師,這種解題方法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可以有更佳的方法解答此題。”然后,大踏步走到講臺上,迅速完成了解題過程。大家對他的創新思路十分認同:只要合理利用“方程解”的定義,就可以不通過繁雜的運算步驟輕松地解答問題。這一案例再次印證了“數學就是‘思維的體操’”的說法,也充分說明了學生發散思維方式的多樣化。
其二,激勵、扶持學生敢于另辟蹊徑。質疑創新思維的本質就是高度強化自身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表現。學生敢于向學術權威挑戰,獨辟蹊徑,可以達到鍛煉學生創造力的目的。因此,教師一定要鼓勵、扶持學生敢于挑戰性質疑和驗證,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捷徑。
參考文獻:
[1]周寬余.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文理導航(中旬),2013(8):1.
[2]楊增艷.關于初中數學提問在課堂中的運用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2):28-29.
[3]耿健立.以問激趣,促進教學:初中數學提問教學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教育,2016(8):133.
[4]朱偉.拋磚引玉,點石成金:淺談初中數學提問的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