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歷史、革命文化、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深刻的歷史教育意義。宜賓不僅山川秀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且作為革命老區有眾多革命遺跡遺址遺物,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同時,宜賓光榮的革命歷史,在四川乃至全國的中共地方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各地區教育行政部冂和學校要統籌規劃歷史課程資源設工作,建立、健全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的制度、機制,探索運用歷史課程資源有效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方法,促使歷史課程的有效實施。作為歷史教師,應當加強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積極、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币虼?,作為宜賓歷史教師,要加強課程資源意識,充分開發和利用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在此,筆者對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作了一定的研究。
一、充分認識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教育價值
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及領導人民群眾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積淀起來的一種先進文化類型,它是中華先進文化的結晶,蘊含著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大力弘揚宜賓本土紅色文化,可以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學生的高尚情操、鑄就學生的創新精神。宜賓本土紅色資源見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光榮歷史,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性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滲透著廣大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持。宜賓本土紅色資源蘊藏在宜賓大地的每一方土地,蘊藏在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烈士陵園、紀念碑、革命遺址中,蘊藏在革命先烈的遺稿遺物中,蘊藏在英雄模范人物的身上。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是生動的歷史學習與教育的“教科書”。宜賓本土紅色資源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黨員、人民群眾用血汗培育起來的寶貴資源,更深地發掘、更多地激活、更充分地利用這種特殊重要的文化資源,能助力高中歷史的學習,開展高中歷史教育,要重視、研究與運用宜賓本土紅色資源。如,高中歷史教學中帶領學生參觀趙一曼紀念館。趙一曼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烈士,于1960年修建的。紀念館位于翠屏山山腰,館內共設有三個展廳和一個宜賓地方黨史陳列室。第一展廳陳列朱德、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及趙一曼烈士的大事年表、生平簡介;第二展廳介紹趙一曼從一個大家閨秀演變成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過程;第三展廳介紹趙一曼在東北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參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殺敵的光輝業績及被俘后英勇就義的悲壯情景。趙一曼紀念館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學生參觀后深深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光輝發展歷程及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無私獻身的英勇奮斗精神,感悟共產黨人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搜集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
高中歷史的教學中發動學生搜集當年紅軍在宜賓留下的一個個生動而鮮活的歷史故事,將這些歷史故事穿插到教學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課堂實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整理發生在家鄉的紅色歷史故事,并講述搜集到的故事,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搜集故事資料,學生認識到宜賓群眾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也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貫徹正確的群眾路線,中國革命才能取得勝利。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中國工農紅軍鐵一般的紀律,認識到嚴明的軍紀是中國革命取勝的法寶,同時明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堅持貫徹正確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政策,各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和實現抗戰勝利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組織學生到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搜集抗戰史料。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分主館、分館。主館設在張家祠,分館設在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月亮田,同濟大學校本部舊址——慧光寺,同濟大學工學院、法學院舊址——東岳廟,同濟醫學院舊址——祖師殿,同濟紀念碑廣場,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分館共22個展廳。其分館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東岳廟、祖師殿都有展板展出,展出書籍105本、圖片48張、大中小展板145張,匯票、支票91件,紙幣、銅銀幣58件,各種文物23件,共展出珍貴文史物品及文史資料495件,集中展示了李莊厚重的多元文化,展示了人文李莊的無窮魅力。2017年3月21日,李莊被省委統戰部命名為“四川統一戰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全面激活了李莊基地的展示、教育、橋梁、宣傳等功能,成功將李莊打造成為“可看、可學、可為、可感”的具有統一戰線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現在的文明成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因此要培養學生“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民族觀,使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生動的事例、鮮活的語言,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運用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弘揚長征精神
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深度挖掘宜賓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用以教育和激勵全校師生,可以使紅軍長征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斷地鮮活起來,讓廣大師生在耳濡目染中牢牢確立教書育人、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堅持把傳承紅色文化資源的重心,放在“學紅色歷史、講紅色傳統、做紅色傳人”上。長征精神是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更是廣大師生的需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宜賓這一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堅持在挖掘中重溫紅色歷史,在感悟中堅定理想信念。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就是親近歷史、感悟真理的過程。紅色文化具有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力量,具有越掘越深、越學越厚的魅力。如,高中歷史教學中帶領學生參觀余澤鴻烈士紀念館。余澤鴻烈士故居位于長寧縣梅硐鎮澤鴻村大窩沱,故居內設有余澤鴻生平事跡、生產生活陳列室和相關紅軍革命文化陳列室等。游客除了參觀烈士故居外,還可參加體驗重走“長征路”,吃“紅軍餐”,賞格?;ǖ认盗谢顒印S秩?,高中歷史教學中帶領學生參觀石菊古地景區。石菊古地,位于四川省興文縣石海鎮,與興文石海景區毗鄰,占地600余畝,這里曾經是明代苗族棲息地,也是紅軍長征途經地。古道漫漫,繁花似錦,風景優美。獨特的古苗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在這里交融生輝,渾然天成,鑄就了今天的鄉村人文勝景。高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從宜賓本土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營養,從英雄模范中傳承奮進力量,從歷史啟迪中把握前進方向,切實把學習傳承中煥發出的政治熱情,轉化為宜賓本土奉獻青春的強大動力,真正讓紅色的精神基因代代相傳。
四、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呈現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的發展,都要建立在掌握歷史信息的基礎上。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拓寬有關歷史的信息源,開闊歷史視野,使師生獲取更多、更具體的歷史信息,有助于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解決。更重要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適應信息時代人們的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封閉轉向開放,由單一轉向多樣,由被動轉向主動,促進教與學的互動和交流。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尤其是對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當代的歷史教學,不僅是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展示手段,而且要著眼于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拓展和深入,如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開放空間,如何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借助現代先進信息技術建設一批紅色教育資源網站和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實現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向教育教學資源的轉化。為了使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學校和各級政府及社會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所在區域的地方政府和社會機構可借助網絡技術,建立紅色網站和遠程教育機構,使紅色文化資源借助網絡走出深山僻壤,讓更多人通過遠程方式接受紅色資源的教育。另一方面,學校等教育機構可采用多媒體技術建立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專題教學資源庫,廣納具有紅色文化資源屬性的圖片、視頻、文本資料、教學課件等電子資源,以供教學教育使用,同時,借助網絡優勢,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網頁,將資源庫中的圖片、視頻、課件和文字資料等發布到網頁上,供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中瀏覽下載。
綜上所述,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鄉土課程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宜賓歷史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深入加強對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研究,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充分挖掘宜賓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資源并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