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鄉土中國》是統編版新教材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的書目,這個單元在教材中只有4頁,也是我們第一次遇到把整本書閱讀獨立為一個單元,可見這本書的閱讀是很有價值的。初讀這本書,廣大師生都提不起勁來,有種讀不下去的感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考試怎么考?一大堆問題困擾著我們。溫儒敏教授明確指出《鄉土中國》在高考中不考,但是讀沒讀過這本書,我們面對類似問題處理情況是不一樣的。筆者認為,閱讀《鄉土中國》,不是為了應對具體的某道關于書的思想內容或者藝術手法的題目,而是浸潤家國情懷,了解自己腳下的土地,了解中國人從何處來,應該往何處去。學習作者費孝通先生看待現實和文化的批判思維和思辨性。讀這本書急功近利顯然是不行的,它的閱讀價值不在于點滴得失,而在于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思維品質的改善。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輕率地以好不好看來評判《鄉土中國》,更不能以高考不考來省略掉這個單元的教學。關于本單元的閱讀教學,筆者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見解,期待能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指正。
(一) 激發閱讀興趣,正確認識《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意義價值。
(1)知人論世,了解作者費孝通。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人類學的奠基之作。出生于教育世家的費孝通讀中學時就表現出良好的文學天賦。隨著中國革命的影響和對社會的了解,他的革命熱情日趨高漲起來。他認為“人的病痛不僅來自身體,來自社會的病痛更加重要。”他決心用社會科學去療治社會的疾病。為此,他放棄了曾經追求的協和醫學院,毅然選擇了燕京大學。費孝通后來由燕京大學考入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后又應導師史祿國的邀請去英國攻讀博士學位,并有幸成為世界人類學大師馬林諾夫斯基的關門弟子。1938年,費孝通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英文名就叫《中國農民的生活》。馬林諾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評價:我敢預言,費孝通博士的這本書將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它讓我們注意的并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江村經濟》很快成為歐洲人類學學生的必讀參考書。費孝通步入世界人類學著名學者行列。費孝通說過“我一生的目標,唯一的目標,就是了解中國和中國人。”他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深厚的鄉土情懷,家國情懷。費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君子和而不同”的極好的闡釋,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對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最好詮釋。
(2)閱讀《鄉土中國》,符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考查要求。《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一核”要求高考語文科要發揮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歷史與現實、時代與發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區別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鄉土中國》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釋疑解惑,引發我們追問和理解自己的過去,思考和建設新的文明的國家。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給予廣大讀者觀察調查和審視自己的身邊人事物的思維習慣和品質。正符合“四翼”中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加以探討,對同一問題或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的要求。《鄉土中國》在內容上除了可以幫助我們讀懂中國文學、讀懂中國社會、讀懂中國人,還讓我們見識到一代學者實事求是、毫無文化偏見的科學態度,勇于開拓學術新領域、大膽創造新概念的創新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撥開迷霧建關聯的思維品質。這些,都是我們時代的稀缺品,孩子們惟有多涉獵經典,才能讓人類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習性延續下去。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多維度閱讀的能力。
(1)基礎性閱讀。提綱挈領,把握整本書的內容框架和主要觀點。首先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再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系,做出全書內容提要,這步可以用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完成。然后再把握書中重要觀點和價值取向。把握“現代人的鄉土基因”“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禮與法的博弈”“權力結構與改革考量”“滿足欲望還是服從需求”五大議題,了解“差序格局-團體格局”“自我主義-個人主義”“家族-家庭”“血緣-地緣”“阿波羅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禮治-法治”“欲望-需要”七組概念。書中風趣、生動、誠摯和智慧的表達也值得廣大師生關注和學習。
(1)探究性閱讀。圍繞一些現實問題,展開討論,嘗試從《鄉土中國》中找出答案,給出回應。如中國和西方的家庭觀念有著怎樣的區別?為什么現代社會的“代溝”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種菜?現代社會為什么拜把子,認干親等現象依舊存在?為什么老年人在城市里不習慣非得回老家?為什么中國人那么看重回家過年?為什么有的城里人要回老家蓋房子……這些問題都是現實中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話題。《鄉土中國》是溝通學術思想和大眾生活之間的橋梁。師生在探討中理解中國人的鄉土情結,認識中國人血液里流淌的鄉土情懷。
(3)拓展性閱讀。關于鄉土文化題材的文章很多,不僅有散文小說,還包括學術論文等,而這些題材的文章也可以以文學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出現在考題中,甚至可以對比閱讀和關聯閱讀。在我們閱讀了《鄉土中國》后,再去讀這些文章,就能相互映襯,對鄉土文化有更深層次和更全面的理解。通過小說、散文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等方式的閱讀活動,實現拓展延伸和閱讀訓練的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