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玲
教材分析:
《周亞夫軍細柳》是部編教材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自讀課文, 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并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如何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文言文自讀課的教學任務,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領放手,引領學生按照學習文言文閱讀課的方法,利用文本資源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設計意圖:
環節一:新課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以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引出周亞夫將軍,使同學們對周亞夫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此事件引出寫作背景從而導入課題。
設計理由:由著名的歷史事件引出本文的中心人物,激活課堂,使學生頓生興趣,初識周亞夫將軍,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實錄一:
師: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建議,于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
師:漢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燒殺劫掠,形勢嚴峻。為了加強防衛,漢朝委派劉、徐、周三位將軍分別駐扎在霸上、棘門、細柳。這三處地方離國都長安較近,漢文帝就到這三處慰勞軍隊。本文就是漢文帝勞軍的記實。
環節二:擬定目標
我首先教給學生擬定目標的方法:(根據文體為切入點擬定目標)
①文章寫了什么? ②怎樣寫的? ③為什么這樣寫?
這篇課文的標題用要素法擬的題,人物+事件+地點,由此可推斷出這篇文章是敘事類文章,事件、地點為人物服務,由此看出這篇文章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我們由此就要確立學習目標是品讀人物,把握形象。通過這類課文的學習,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啟迪,提升人生境界。再加上這篇文章是篇文言文,,同學們就可根據以往上文言文的經驗自擬學習目標了。
設計理由: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生聽課的目的性,提高課堂效率。
實錄二:
師:根據老師的溫馨提示方法,請同學們讀題析題,確定文體擬定目標,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目標明確,反應最快?
生: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用要素法擬的題目,周亞夫(人物)軍(事件)細柳(地點)地點和事件為人物服務,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寫人為主的敘事類文章,
那寫人為主的文章首先探究的就是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描寫的方法,我通過預習由此擬定出以下學習目標:
目標①、了解司馬遷及《史記》的文學常識。(內容)
目標②、熟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重點實詞虛詞,疏通文意,積累古文言現象。(內容)
目標③、把握本文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形式)
環節三:自主檢測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便學生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
因此,課前我布置了學生自主編寫導學案,也就是目標①和目標②探究內容的環節在課外自主完成。因此我設計了“點將臺”的形式來檢測大家的自主預習情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
設計理由:本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要在一節課完成文言文的教學任務顯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以檢測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文言積累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情況,這就要學生有充足的課前自主學習準備,按照平時我們學文言文的經驗,引領學生編寫自主導學案,設計了“點將臺”,以活動的形式來展現,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我選取的圖片也是《史記》里的熟悉的人物,又與文本相關聯。這樣來考查學生自主學習成果,可以督促學生加強課前自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課堂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實錄三:
師:本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那閱讀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是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現象,下面老師檢測一下大家的自主學習效果。
環節四:讀中感知
朗讀是語文教學之根本,在朗讀中觸動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此環節中我沒有設計教師示范讀或者叫幾個朗讀好的同學展示讀,而是全班自主朗讀,目的是全員參與朗讀,除了注意文言節奏、字音讀準確外,其目的是讀懂文本的內容,為后面質疑環節做鋪墊。
(媒體出示)
1、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質疑,并讀準字音,注意文言節奏的把握。
2、小組合作在探究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質疑,進一步探究文章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
設計理由:本環節的內容是課堂放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激發學生質疑的能力,在自主檢測環節中同學們對文章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個環節是細讀文本,探究文章的形式,也就是周亞夫“真將軍”形象是通過什么手法來塑造的。所以需要學生通過細讀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這個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在朗讀中讀懂文本內容,再根據文本內容質疑能力。
環節五:定向設疑 深思答疑
此環節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展開的,在朗讀中學生們讀懂了文本內容。后分小組討論設疑答疑。
1、師檢測齊聲朗讀課文,除了檢查他們對字音和文言節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2、學生討論設疑。(小組為單位交流)
實錄四: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讀懂了文本嗎?想探究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嗎?你能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哪些質疑呢?請展現你們小組的風采吧!
生(甲):我根據文章第一自然段可以提出:為什么要交代“匈奴大入邊”的寫作背景?
生(乙):我根據第二自然段可以提出:文帝去勞軍,為什么兩次不得入?還只能“按轡徐行”?在那個“皇帝至上”的時代,為什么周亞夫“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生(丙):我根據第三自然段可以提出:為什么“群臣皆驚”?為什么而“驚”?
(相互交流、自由補充、教師點撥)
3、問題展示。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學生先設疑,教師再用多媒體出示如下四個思考題:(引領學生理解這幾個問題從何而來?)
①、說說文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亞夫不愧為“真將軍”。
②、文中在塑造周亞夫形象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③、課文講的是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上劉禮軍霸上、徐厲軍棘門?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④、你如何評價文中文帝這個人物形象?
4、合作討論交流。
5、討論結果展示。
設計理由:問題①問題②:問題的設計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意在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分兩步實施,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找尋“真”表現在哪幾方面,加深對周亞夫這個人物的認識,培養學對文言文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語言的概括能力,讓學生明白正面描寫對表現人物特征的作用,“真”將軍的三個表現,既是周亞夫治軍嚴明的具體表現,也是他這個人物性格特征的載體。
自讀課文和教讀課文的區分,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由教師引導逐漸走向自主學習,而初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掌握文言詞句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二是吸取中華智慧,傳承中華文化,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本堂課精心設計環節,以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文體特點切入,由課前準備,課內探究還是課外延伸,都體現了自讀課文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達到了文言文自讀課文“言”“文”的統一,有效實現了《周亞夫軍細柳》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自讀課文教學的道路上,引領放手,一定會彼岸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