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陶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中等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將極限配合和零件測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的基礎知識,能執行有關的極限配合標準,具有選用極限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確選用量具、量儀,進行一般的技術測量工作,為今后的專業技能課程學習與實訓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筆者就中職《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作了一些思考。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旨在使學生獲得公差和技術測量方面的基礎知識與一定的實際工作技能,為以后應用公差標準和掌握檢測技術打下良好基礎。(1)知識目標:能掌握有關測量的基本知識,理解常用量具的讀數原理,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維護方法;能了解國家標準中有關公差、配合等方面的基本術語及定義;能掌握極限與配合標準的基本規定;能掌握極限與配合方面的基本計算方法及代號的標注和識讀;能了解形位公差的基本內容,形位公差的代號和含義;能掌握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評定標準及基本的檢測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的標注方法;能掌握了解普通螺紋公差的特點,理解螺紋標注的組成及其含義。(2)技能目標:會使用游標卡尺;會使用外徑千分尺;會使用百分表;會使用萬能角度尺;會判別配合的類別并計算配合公差值;會按圖紙要求進行形位誤差的評定及檢測;會按圖紙要求進行表面粗糙度的檢測;會按圖紙要求對螺紋的檢測;會制作填寫產品質量檢測表。(3)情感目標:能遵守規章制度、文明生產;具有良好的道德、身心素質、職業素養;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產品質量意識、安全生產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形成有知識、有技能、有素質的德、智、體、美的中、高級技能人才。
二、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具有多概念、多術語、多公式、多符號代號、多標準規定等特點,這樣一門課程教師如果只是平鋪直敘地講,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難以激起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如果教師把教材吃準吃透,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從與學生聯系最密切的生活場景、身邊熟知的事例作為突破口,把這些概念性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生活化和熟悉化,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熱情, 改善教學效果。如講模塊一《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常識》中的任務一《認識互換性》時,一教師設計了這樣一次教學活動。首先拿一支圓珠筆到教室,然后對同學們說:”筆芯沒了 , 現在征集筆芯?!苯涍^多次嘗試后,有很多的筆芯被淘汰,也有很多的筆芯入選。然后再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些筆芯會被淘汰,而有些卻入選?自然地引出互換性的概念,然后慢慢加以引申,講解互換性的作用、種類。通過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覺得學得輕松,更貼近學生們的學習心理。
二、精心選取教學方法
教師要充分備課,開闊思路,針對每個教學模塊的內容和難度不同,選用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次課。(1)分組教學法。如講模塊二《尺寸精度的檢測》中的任務二《用游標卡尺測量尺寸》時,課前首先做好教具準備,一是教師備好從實訓室借來的4~6個軸套類零件和游標卡尺教具模型;二是要求學生帶好游標卡尺。上課安排前半時結合游標卡尺教具模型及學生手中的實際游標卡尺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后半時將學生分成4~6個小組,每組配發一個軸套零件,選出組長寫出小組成員名單上交教師。先由組長組織全組學生練習測量軸套的外徑和內徑尺寸,至少每人動手測算一遍,共同對讀數。之后收回各組軸套交教師,打亂后重新配發到各組并每人發一紙條,要求寫好個人姓名。然后每位學生獨自測量新發軸套的內外徑尺寸,并記錄在紙條上交教師,其規則是小組成員間相互不得商量。測量結果可作為本次課的成績考核。(2)現場教學法。組織學生到生產車間,觀摩機械零件加工、零部件組裝等實際場面,或者傳看加工零件圖紙,請專人簡要介紹加工好的成品與半成品及檢測方法等。意在彌補學生對機械加工與安裝及相應檢測感性認識的不足,為學生能順暢接受系統知識做鋪墊。講模塊三《幾何精度的檢測》時,組織學生進行車間現場教學,請專業技術人員概括講解量塊、塞尺、千分表、杠桿千分表、正弦規及其配用檢具的使用測量方法,重點演示直線度、圓度、垂直度、圓跳動的檢測過程。這對開闊學生視野,初步認識相關檢測方式方法非常必要。適時安排現場教學,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3)多媒體教學法。講模塊三《幾何精度的檢測》時,涉及各種形位公差帶圖形,內容抽象,學生不好理解,容易產生厭倦感。如果用板畫一一畫出再講解,一則浪費時間,二則不夠形象。為此我們制作了具有立體效果的課件,將被測要素與其公差帶區域做成不同顏色用來輔助教學,有效地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題。采用多媒體方法輔助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可抓住學生注意力,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四、改革考核評定方式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是一門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課程,培養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機械設計中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以及典型零件公差的正確標注,由于在標注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表格,因而學會如何使用、查閱相關表格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目前《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閉卷,只著眼于考核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各種公差的標注方法,這就會使學生以應試為目的,教師也圍著考試轉,過分強調學生對概念及公式的熟練程度,而忽略了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需對其考試方式及考試內容進行實質性改革,應建立體現職業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考核標準,建立分模塊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每個課程模塊既考核學生所學的知識,也考核學生掌握的技能及學習態度,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筆試、操作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