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2021年,“雙減”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不知不覺中,我們距離時間加汗水的學習方式,距離奮戰題海的訓練方式,已經越來越遙遠了。“雙減”背景下,如何讓學生作業減負到實處,讓作業更具實效呢?或者換一種方式來思考:“雙減”背景下,作業應該呈現一種怎樣的姿態呢?
一、作業總量把控“度”字
落實好教育部對中小學作業總量的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參加延時的學生,書寫作業延時完成,作業不出校門。每周要安排一個無作業日,讓學生參加社團活動。
學校統籌作業總量,實行三級聯動審核,即“任課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三級審核。任課教師嚴格按照學校布置作業的時間、數量、質量要求設計作業,班主任協調學科教師,審查與統籌本班作業,經年級組長審核后統一發布。
二、作業設計突出“趣”字
教師應針對學生學習心理特點,設計出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并和實際密切關聯的趣味性作業,使學生有積極思考和創新解答的意愿,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并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學習興趣。
每一冊的語文教材上都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里面涵蓋著豐富的作業資源,而且形式多樣,幾乎每一個孩子都能從里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所以要在充分尊重他們個人喜好的同時,鼓勵他們分工合作,和團隊一起完成綜合性學習,并且用至少一節課時間讓他們充分展示。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扣詩歌的大門》,讓孩子們收集、摘抄自己最喜歡的詩歌,自己嘗試創作詩歌,并且配上插圖,添加封面和目錄,形成一本圖文并茂的詩集,其中還可收錄詩人的生平事跡,詩歌背后的故事等等。利用課前一分鐘演講、閱讀課的時間舉行詩歌朗誦會的選拔賽以及決賽,選出優勝,頒發獎品。從頭到尾,孩子們在興致勃勃中、在趣味盎然中去完成作業,因為有興趣,他們愿意付出所有的熱情,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信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綜合性的作業完成得盡善盡美。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設置“巧手捏字母”“我給爸媽當老師”“我是閱讀小達人”“看圖說話我最棒”等趣味性作業,增加學生的體驗學習,激起愉悅感受,強化學習的熱情,進而促進學生濃厚興趣的形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作業類型體現“活”字
依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體現個性差異,根據學科內容特點、班級特色,創設作業,突出知識與素養并重、口頭與書面結合、書面與實踐結合、自主與合作結合。作業類型靈活多樣,給學生更多創新的機會。
1. 口頭類作業:所有學段學生以背誦課文和古詩詞為主,也可以安排講故事、一分鐘演講等作業。高年級還可以舉辦辯論會、演講比賽、課本劇比賽等活動為抓手,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課堂上所學文章、人物的看法。
2.基礎類作業:立足學業的基礎,以鞏固當天所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主。基礎作業要“少而精”,“少”是對作業量的把控,“精”是對作業設計的思考。語文基礎作業從形式上來講,離不開字、詞、句、段、篇內容。
3.提升類作業:以課外閱讀為主,每天要留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思考、摘抄。也可將故事排成課本劇,在閱讀中提升語文素養,在演繹中理解感悟。
4.特色類作業:每個班級設定自己班的特色,如小古文特色班、成語特色班等,圍繞特色開發作業。以唐詩特色班為例,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積累唐詩,每周可安排一節唐詩課,定期舉行各種唐詩特色活動,并且開發豐富的唐詩特色作業,像唐詩對答會、經典誦讀會、詩詞飛花令、猜詩、畫詩、寫詩,還可以利用課前一分鐘演講,讓孩子們講唐詩背后的故事,或者詩人的一些趣事,每天與詩相伴,與詩同行。
5.綜合實踐類作業:鼓勵學生通過繪畫、辦手抄報、手工制作等形式感悟語文知識。可以讓學生搜集資料、小組合作調查研究報告、表演課本劇等,學會把語言內化為技能。這樣的作業既訓練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讓語文學習充滿挑戰。可以讓學生承擔家務勞動、整理個人內務,體驗勞動的快樂。利用周末,讓孩子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走進社區參與志愿活動,有更多的生活體驗。
四、作業布置實現“層”字
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設置層次化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就拿低年級古詩詞背誦來說,大多數孩子一周可以背會兩首,程度好的孩子可以兩天背會一首,極少數記憶力強的孩子可能一天一首都不在話下,當然也有一些反應慢點兒的孩子一周背會一首都勉強,所以教師可以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的作業標準,分層次布置作業、檢查評價。
落實“雙減”,減輕家長輔導孩子負擔的同時,讓孩子們有更多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繪大自然、體驗生活的機會,確保“雙減”,在“量”上做減法,在“質”上求提升。讓孩子們在別樣作業中快樂成長,充滿希望,充滿自信,擁有一個金色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