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輝,簡曉卉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佛山 528000)
動物源性食品主要指可供人們食用的動物及其產品,如肉、蛋制品、奶制品等。而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指食用動物源性相關食品后引起的外在威脅與對健康存在危害的因素。近年來,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給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威脅[1]。因此,分析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及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闡述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解決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以供參考。
飼料與動物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聯系,而飼料從生產到喂養動物前如果某個環節出現疏漏,會直接影響動物的健康成長,從而間接影響人體健康[2]。例如,在生產飼料時違規使用添加劑,或飼料在保存期間受潮而發生霉變,致使飼料質量下降,或飼料生產企業未按照國家標準生產,或養殖人員使用劣質飼料喂養動物等,都極易引發動物發生病害,消費者購買食用后易引起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使身體健康受到損害[3]。
在動物養殖過程中,離不開獸藥的使用,但又容易造成獸藥的不規范使用。例如,一些大型養殖場因動物數量較多,極易發生動物疾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者一般通過使用抗生素等獸藥預防動物患病。據統計,我國每年抗生素生產原料達21.0萬t左右,而養殖業用量占9.7萬t[4]。但在動物養殖過程中,部分養殖戶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僅憑借個人養殖經驗使用獸藥,或用藥過量易造成動物體內獸藥殘留,或劑量不足降低動物機體抵抗病菌的能力,導致動物患病或死亡[5]。另外,一些養殖者為追求利潤,不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如在養殖過程中使用激素使動物快速生長,在動物休藥期間將動物進行屠宰和上市售賣,導致動物體內藥物殘留積累,影響動物源性產品質量,這些行為均極易造成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6]。
環境污染是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若飼養環境中的水質、空氣等被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物污染,不僅會對動物的生長產生影響,還容易導致動物自身免疫抵抗力下降而患病,進而通過食物鏈傳遞到人體,對人體造成傷害。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每年因致病菌、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水污染事件超過1 700起,各種工業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造成酸雨、土地過酸或過堿、水中微生物超標等問題。因此要保證動物健康成長,養殖環境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需引起重視[7]。
從目前發生的典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中分析發現,人為因素占主導作用。一些養殖從業者為賺取豐厚的利潤,不遵守職業道德,如對產品摻水,把變質、腐爛等不合格的動物源性產品進行反加工,添加一些香料、添加劑等掩蓋其味道再進行售賣等,從而造成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8-9]。
2008年毒奶粉事件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一些不法分子為提高摻水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非法添加工業原料三聚氰胺,而當時的檢測設備無法直接檢測出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只能通過檢測其中的含氮量間接換算成蛋白質的含量,但無法區分牛奶硝化后氮的來源,最后造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國產奶粉信譽度直線下滑,這反映出當時檢測技術的落后。此外,在食品的其他方面也存在著技術落后,如在檢測食品中的部分獸藥殘留時,檢測設備靈敏度較低,數據偏差大,出現檢不快、檢不準、檢不出等現象。而二噁英、氯丙醇、激素等超痕量檢測設備和技術,還處在較為稀少和不成熟狀態[10]。雖然近幾年我國已研制與生產出較精準的動物源性食品檢測儀器,但對一些檢測難度較高的指標還不能夠很好地檢測出來,且設備還尚未達到快速反應的檢測要求。
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監管機制不完善、監管方式落后,也是導致食品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現階段,隨著產品種類的豐富化和多樣化,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復雜,但由于各種問題的影響,我國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監管機制建設上仍有缺陷,在監管方式上還存在著多頭監管、監管效率低的問題,監管體系仍不完善[11]。因此,亟待一個完善的監管機制和較為先進的監管方式,以保障動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飼料的質量對動物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而飼料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等過程中容易因工作人員、生產設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降低飼料的質量,從而對動物的健康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應加強對動物飼料質量的控制。例如,對動物飼料進行嚴格抽檢,檢查其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同時做好飼料的運輸、儲存等過程的預防措施,防止飼料的霉變等,為動物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 環境[12]。
抗生素等獸藥的規范使用包括藥物的合法使用、劑量的合理使用等。獸藥的規范使用能夠保證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減少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以及能夠有效治療畜禽疾病,減少動物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對動物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保障,因此應規范使用藥物[13]。
從國內發生的重大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中不難發現,我國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的監管機制有待完善,監管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完善的監管機制能夠使監管部門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監管上進行有效銜接,發揮各監管部門之間的最大作用,防止因部門職能的重復或不明確導致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為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14]。因此,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對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檢測技術是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關卡。基于此,應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檢測技術水平,加大對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投入力度,開發出具有精準、靈敏、便捷等優點的檢測設備,及時更新和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將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應用到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檢測上,同時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其具備準確操作食品安全檢測設備的能力,進而提高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檢測技術水平[15]。
監管部門可利用互聯網、廣播等媒介進行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企業等的食品安全意識,以減少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例如,向消費者宣傳如何利用感官辨別食品是否變質,提高消費者的辨別能力等;加強對企業以及食品從事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相關專業知識水平,建立良好的從業道德[16]。
良好的飼養環境直接影響著動物飼養的質量,對動物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此,可采用綠色養殖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對動物的糞便進行及時清理,以及對養殖環境進行按時消毒殺菌,保持良好環境;控制養殖動物的數量,防止因超過養殖環境對動物的容納數量而破壞養殖環境,為動物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17-18]。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也關系到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需對每個環節進行嚴格把控,相信隨著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食品從事職業人員道德的提升以及人們安全意識的逐漸提高,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將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