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峰
(陽信縣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山東陽信 2518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檢測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檢測標準體系不完備等,因此要強化食品檢驗檢測細節控制、提升食品安全檢測關鍵技術水平,以保證食品安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目前,食品市場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爭取更多的用戶群體和改善食物的口感,很多食物廠家都會在食物中加入各類食品添加劑。但食物添加劑均有相應的使用限制,超量或超范圍使用,會帶來嚴重的食物安全隱患。例如,超臨界二氧化碳通常作為發酵的輔助劑,若過度使用會影響心肺功能。因此,必須對食品添加劑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的使用進行嚴格控制。此外,除了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外,近年來有不法制造商通過添加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各種非法添加物改善食品的色、香、味,這些非法添加物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需對其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管理[1]。
目前,產生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環境污染、獸藥殘留,以及生化污染。隨著環境污染范圍的不斷擴大,環境污染程度日益嚴重。部分水域、河道以及近岸海區的水產品中存在大量毒性致癌物質,同時受到部分潮間帶及灘涂水域富營養化過程和長期有機環境污染,水生生物中的高毒性重金屬通過食物鏈傳至人體,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巨大危害。此外,很多獸藥、激素、動物飼料等已被大規模用于家畜養殖,造成了肉、蛋、乳制品的潛在食品安全問題。一些細菌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也是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
目前,市場上的食品大多是經過一定程度加工的產品,因此食品加工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為保證食品安全,國家對食品加工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但仍有部分食品加工企業為牟取更多的利益,未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加工。食物安全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場所消毒不徹底、過量或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甚至無牌經營小型工廠等。
由于企業的食品檢測部門監督制度不健全,無法有效提升食品檢測服務質量。企業的產品質量監管薄弱,沒有具體的監管項目,未對質量檢測工作進行有效監督與管理,監督部門職能交叉,相應權限界定不清,使一些管理策略無法應用[2]。
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與國外相比,我國違法懲罰力度不夠,部分企業會為了利益違反法律規定。并且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不完善,無法覆蓋所有種類的食品。同時,食品安全標準又包括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執行標準統一性較差。
目前,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檢測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檢測人員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部分人員為非專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低。此外,在檢測工作過程中,存在檢測環境差的特點,以及整個行業的工資水平不高,導致難以建立強大的專業化食品安全檢測隊伍。
食品檢測時,應用更完善的檢測技術會使檢測結果更準確。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檢測部門的內部設備較為陳舊,實際應用的技術存在一定缺陷,最終的檢測結果準確性無法達到預期。
由于目前缺乏統一的食品安全規范,部分食品存在多種檢驗標準,部分食品仍未建立有效的檢測體系和檢測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食品安全檢測的困難。為改善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應針對食品行業的特點、食品市場情況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時出臺科學的監管方案,統一食品行業的管理規范,以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食品檢測需嚴格遵循檢測流程,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復雜,要根據食品類型合理選擇檢驗檢測技術。檢驗部門應針對食品生產和流通的不同環節制定針對性的抽樣檢驗計劃,以全面保障食品安全[3]。目前,隨著檢測機構和部門的建立越來越完善,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性需要提高,檢測機構應建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檢驗人員是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的核心人員。檢驗人員的水平直接影響整個食品行業質量檢驗檢測工作的質量。因此,要積極引入國際食品檢驗的專業人員,并建立一支由專業人員主導的國際專業檢驗團隊。為保證檢驗工作的準確性,各單位和檢驗機關都要定時組織或對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使員工能熟練掌握食品檢驗技術和方法,包括食品檢驗技術標準的每一個具體實施過程,深刻地認識和把握現階段食品質量檢驗技術標準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過程,并通過培訓提升食品檢驗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與專業素質[4]。此外,還可以通過培訓使員工意識到食品檢驗工作對社會與公共衛生健康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加員工對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
為控制食品檢驗的質量,應強化食品檢驗檢測細節控制。可以從儀器設備、試劑及檢測方法的選擇方面著手。考慮到食品檢驗檢測的特點,選擇儀器設備時應重視儀器設備的自動校正功能,以確保每臺儀器設備均可手動校正,也不可忽略必要的人工校正,從而保障食品檢驗檢測質量。但對于自制的蒸餾等設備,必須進行嚴格的密封性試驗。要對各種檢測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維護,以確保檢測設備能滿足食品檢驗測試的需要,并注意對強酸和強堿實驗試劑的使用和保存,對密閉空間貯存的揮發性試劑的使用,以及對專用試劑的使用。檢測方法的選擇能直接影響工作的質量。因此,要充分考慮食品的化學特性和實驗室檢測要求,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如仲裁法、儀器分析法等。采用儀器分析方法時,樣品采集后,用實驗室的設備進行檢測,該方法儀器成本高,但測試效果優異[5]。
在色譜領域中,氣相液相色譜聯用技術的運用十分普遍,該技術可更高效地測定食品中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因此,要加強對該技術的科學管理,完善相應的制度和執行標準,使檢驗人員嚴格根據操作規程和制度規定進行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此外,科技的發展須充分考慮到時代發展的要求,根據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并貫徹落實,以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檢測科技的綜合實力,提升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檢測技術,從而保障食品安全衛生。
食品安全關乎人們的生命健康與社會安定。因此,政府相關行政部門應加強對食品檢驗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食品質量監督,建立更科學、全面的質量監督管理機制與舉措,以進一步規范檢驗流程,保證檢驗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此外,在食品檢驗過程中,還應重視對檢驗人員的行為實施監管,建立科學的機制,進一步規范檢驗人員的行為,以避免檢驗人員違法違紀等現象的出現。同時,我國相關單位應積極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并搭建在線溝通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平臺上傳食品檢測數據,使食品安全人員和消費者可以共享信息和監控資料,既能縮短檢驗部門和其他食品安全人員間的距離,也能提升消費者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從而拓寬監督范圍,增強監督力量。此外,相關單位要合理設置權限,使聲譽好、規模大的組織也有權開展檢驗,可以將檢驗結果匯總報告送交專業檢驗單位審查,從而緩解食品檢驗單位的壓力,提升檢驗效能。
設備是檢測活動的重要基礎。因此,需引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聘請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一支專業的測試開發隊伍,不斷提高自身的測試能力。政府還要統籌資金和人力資源,使有關監測機構的項目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并加快更新檢測設備,從而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在食品安全檢驗工作中,要做好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就必須做好環境設施管理工作。在實驗室管理工作中,需做好滅火器或消防毯、煙霧報警、通風等安全防護設施的管理工作。儲存的試劑由專人管理,有毒有害的試劑要特別注意。實驗室的布局也應合理,對于制冷和供暖設備,要保證其能滿足實驗室要求,做好維護保養工作,同時要保證實驗室環境條件與使用儀器的要求相匹配[6]。實驗區與非實驗區必須分開,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此外,還要控制實驗室的水電消耗,合理配置水電設備,完善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證實驗室設備正常運行。
規章制度對食品企業和檢驗檢測機構的長遠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中,檢測過程的規范化和管理體系的完善對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各地檢測機構“區域隔離”的現象,加強檢測過程的制度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不僅有利于食品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檢測工作質量,還將加強各機構之間的溝通,建立統一的實施標準,優化食品市場準入監管管理,食品檢測機構工作流程的標準化也有助于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要建立相關的監測信息網絡,把責任落實到每個崗位,避免相關責任人相互推諉[7]。
食品安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關,若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相關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需保證食品檢測的質量,提高相關人員技術能力與職業素養,強化食品檢驗檢測細節控制和監督管理力度,并提升食品安全檢測關鍵技術水平,在食品檢測中引入先進設備、加強環境、設施管理,從而確保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