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奎
(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 西安 710061)
區塊鏈技術日趨成熟,在金融、經貿等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但是在博物館行業的應用還處在探索階段。為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博物館要結合自身業務,積極探究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本文介紹了區塊鏈的基本概念、主要特點及應用現狀,并展望了該技術在博物館一些業務領域中的應用場景。
作為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之一,區塊鏈(Blockchain)于2008年11月首次出現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中[1]。該論文闡述了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電子現金系統的架構理念。2009年1月,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一周后,序號為1的區塊出現并與創世區塊連接成鏈,區塊鏈正式誕生。從本質上講,區塊鏈就是一個將數據區塊進行有序連接并通過密碼學的方式保證其不可篡改的公開透明的數據庫,是由分布式賬本、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組成的技術體系[2]。區塊鏈中應用的密碼學算法主要有哈希算法和非對稱加密兩部分。
就區塊鏈的類別而言,區塊鏈主要分為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2]。公有鏈是最早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它對全網絡開放,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私有鏈僅對單獨的實體或個人開放,其寫入權限也由該實體或個人獨享。聯盟鏈上的讀寫權限及相關規則由聯盟來制定,且只針對聯盟成員開放全部或部分功能[3]。
區塊鏈的主要特點為:(1)去中心化。這是區塊鏈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征。區塊鏈技術沒有中心管制,通過分布式存儲和核算,任何一個節點都可以實現數據的傳遞、驗證和管理。(2)不可篡改。區塊鏈上的網絡節點達到一定規模后,數據將很難被修改,如需更改數據,必須修改其中51%的節點才能實現,且區塊的數量越多,修改的難度和代價就越大。(3)可追溯性。區塊鏈上的后一個區塊擁有前一區塊的哈希值,就像掛鉤一樣,只有識別了前一區塊的哈希值才能掛上鏈,這就使區塊鏈數據具有了可追溯性。(4)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區塊鏈技術的基礎是開源的,除了私有信息被加密外,網絡中的所有人都可以共享數據,因此整個系統信息是高度透明的。
區塊鏈在國際和國內的很多行業均已展開應用。國外區塊鏈的應用主要是在金融、經貿、民生、政府數字化等領域。近年來,美國、韓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分別成立了相關專門機構,以實現政府對區塊鏈技術的支撐,并全力構建區塊鏈生態系統[4]。瑞典的土地登記機構通過區塊鏈技術來推動財產和土地登記,在產權確認和交易方面節約了數據管理的成本,規范了確權交易的流程。在我國,區塊鏈的發展規劃和勢頭迅猛。2016年年底,區塊鏈首次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納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指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區塊鏈公司達到456家且基本覆蓋各領域,區塊鏈產業已初具規模,區塊鏈產業鏈條已經形成[4]。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其中提出數字經濟重點產業:推動智能合約、共識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統等區塊鏈技術創新,以聯盟鏈為重點發展區塊鏈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政務服務等領域應用方案。目前,國內區塊鏈的應用主要在金融和實體經濟兩大領域展開,已實現落地的應用包括各類金融自查、商品溯源、電子政務服務、數字身份證、分布式智能生產、版權保護與交易等[4]。
整體而言,區塊鏈在博物館行業中的應用仍處在探索階段。2018年4月底,由皇家珍寶館、華登國際等多家機構共同開發的國際文博鏈(Cultural-relics Bank Chain,CRBC)在香港CEO交易所上線。CRBC是基于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所開發的數字資產鏈,是運用智能合約進行共識機制搭建而打造的一個可溯源、去中心化的古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或稱為“銀行”)。2019年初,百度公司利用其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技術——“百度超級鏈”創建了“文博藝術鏈”,推動“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中240余家博物館的藏品上鏈,與相關博物館一起推進線上藏品版權的確權和維護,并探索線上藏品版權數字化交易方式。2019年底,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易拍全球(北京)科貿有限公司等共同推出了文物藝術品保險合作項目。該項目依托區塊鏈和大數據應用,以全球文物藝術品可比交易大數據庫為核心支撐,為國家文物展覽交流、海外文物回流、文物藝術品進出口貿易等提供保障[3]。總部位于美國的世界文物組織(WCRO)發布的文物區塊鏈白皮書指出,隨著技術應用的深入,區塊鏈將在文物的發掘、收藏、研究、保護、拍賣等領域起到顛覆性的作用。
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漸提高,博物館的參觀量也在與日俱增,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卻不斷利用傳統網絡系統的漏洞實施“黃牛”倒票的違法活動,嚴重損害了博物館的形象和觀眾的利益。運用區塊鏈技術對博物館門票進行登記上鏈,將能夠實現對門票的發放、轉讓及注銷等各個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進而有效防止“黃牛”現象的發生。博物館也將提升管理效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化傳播,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基于區塊鏈技術建設博物館數字資產管理系統,通過登記上鏈、版權交易、查詢溯源等,為包括博物館藏品及相關數字化成果、博物館標識、文化創意形象等在內的各類數字資產的公開、共享和防篡改提供安全可信的解決方案,建立起數字資產版權保護機制[5]。利用區塊鏈的可追溯性對藏品信息的修改記錄進行留痕,可以增強藏品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3]。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將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并防止系統內的數據被篡改,在彌補傳統系統安全性能不高、數據易被修改的缺點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全球及國內多家博物館共同成立文物保護聯盟,建立聯盟鏈,把文物及博物館的信息保存其中,建立起文物、實物、文物信息數據(包括文物的照片和三維模型等)和博物館三者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博物館加入到聯盟鏈并采用相同的技術標準規范,作為其中一個節點協同構建文物數據共享體系[6]。聯盟里的所有博物館都可以擁有聯盟區塊鏈這個共享文物數據庫的讀取權限,同時整合各博物館的人力和技術力量來維護和更新這些數據,文物保管、確權、防損等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和智能合約的優勢,可以向博物館及文物主管部門保證文化遺產相關信息的真實性;而在基于區塊鏈的文化遺產追索平臺中,文化遺產的交易和流轉記錄是能夠實現可追溯的。因此,把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文化遺產追索平臺的搭建,將有利于被盜文物追索工作的開展,并使博物館能更好地發揮其文化遺產保藏功能。
作為一項涉及密碼學、互聯網以及編程等多種科學技術的信息技術,區塊鏈在博物館行業的應用潛力巨大、前景光明。今后,博物館需要加強對區塊鏈的應用探索,將其與各項業務工作相結合,以提升博物館的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