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春
(濟南市章丘區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所,山東濟南 250200)
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城鄉一體化腳步加快,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作為基礎項目,已經逐步展開了更規范化、系統化的探索和研究,飲水問題的管理力度加大。但在很多農村地區仍存在飲用水水質不佳的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因此,有必要展開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
農村的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是保障農村民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基礎。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腳步逐漸加快,農村地區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逐漸加大了力度,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展開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通過加強衛生監管力度,提高水質安全水平,降低可能發生的水質事故風險,有效防范農村居民飲水健康風險問題。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的實施,立足于飲水衛生學專業角度,將相關的理論方法引進到水質管理中,成立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保護主體,構建符合農村地區的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體系,為農村地區的社會和諧、居民安全提供保障和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水平[1]。
影響農村飲用水水質的因素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水源因素、農業因素等是決定農村飲用水水質的要素。例如,水源作為影響農村飲用水水質的基本因素,也是核心要素之一,在當地地質、地貌因素的影響下,水源本身的質量存在著不達標的問題,無法供人直接飲用。有些特殊地質中的農村飲用水鐵含量超標,降低了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性;在工業污染下,水源結構發生了改變,水資源中混合了沒有經過特殊處理的污水,出現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問題。農村地區農業發展覆蓋面積大,在開展農業活動的過程中,農民使用化肥的方式不合理、不科學,在農藥的使用過程中,缺少有效的管理工作。大量殘留的農藥等農業污染物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安全和區域內的水體質量,威脅著當地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此類多元化因素的影響下,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是亟待改進的問題[2]。
目前,我國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現狀分析發現,職能部門缺失或交叉是常見的問題,參與到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中的部門較多,涵蓋了水利部門、環保部門、衛生部門及建設部門等,缺少完善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機制,無法全面落實各部門主體的職能,形成了滯后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通常采取的是集中式供水設施管理的模式,導致了農村飲用水的水質難以得到保障,缺少完善的監管體系。農村地區集中供水設施管理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整體的規模小,難以構建起集約性、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導致了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的控制措施無法落實,控制機制不完善,降低了農村飲用水水質的衛生管理水平。由此可見,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目前在管理層面和建設層面均存在不足,監督和管理措施難以落實到位,對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安全形成了負面影響[3]。
農村飲用水工程中存在的管理力度不足、管理措施難落實、設備老化和管網陳舊等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改進和治理,滯后的管理工作降低了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管理水平,破壞了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安全。究其根本,這是農村飲用水工程的管理人員、基層技術人員對農村飲用水的安全性和水質衛生的管理目標重視不足導致的。農村飲用水工程效益不理想、質量不可靠的問題時有發生,形成了對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的重重阻礙[4]。
在農村飲用水水質的衛生管理工作中,要立足于目前的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改進職能缺失、職能部門交叉等問題,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由當地的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作為實施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的主體,構建起協調的管理體系和完善的控制機制。強調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促進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建立專門針對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的部門,形成多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資源整合,落實協同管控的相關措施[5]。例如,要求衛生部門和水利部門協同,發改委、衛生部門、當地的疾控中心和水利部門相互協同,衛生部門和發改委部門相互協同,提高對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的監測和管理水平。構建專門針對農村飲用水水質問題的應急處理機制,落實緊急應急目標,切實維護農村地區的飲用水水質安全,構建起全面監控的管理體系,向著規范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展開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構建完善的管理模式。對當前農村地區集中式供水設施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及時改進,貼近實際的農村飲用水水質現狀和衛生管理的需求,制定完善的管理機制和處理措施方案。站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視角,將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和實際的需求相互融合,形成更具規模化、集中化、標準化的全新管理模式,為后續落實控制措施、整合措施打下牢固的基礎[6]。
為保證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安全,要在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管理工作中,加強監督和檢測的力度。針對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情況進行常態化、精細化的管理,當地政府需要結合農村飲用水項目加強關注,加大投資和支持的力度。在農村地區的各個項目建設中,將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安全作為監督和檢測的重點項目之一,在常態化的工作實踐中,落實農村飲用水的水質監督和檢測措施。相關部門要有序推進農村飲用水的檢測工作,構建針對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情況的自檢體系,進行網絡化的布局和建設,監測整體的水質情況。在疾控中心的相關條例內容的指導下,保證水質監測工作具備先進的技術性優勢,在網絡化的平臺中進行數據的收集、整合和管理,建立功能完善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督和檢測體系,落實最終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目標[7]。
在建立監督和檢測體系的過程中,要強調監督管理模塊的功能性,構建系統化的監督管理新模式。由當地的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將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中的預防性措施落實到位,形成分級管理的模式。站在衛生監督和預防性的視角,提高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的管理水平,在全方位的監督和檢測中,落實責任制,及時發現和改進農村飲用水管網和設備老化等問題。針對衛生行政許可申報工作和相關的處理工作,要加強管控力度,保證相關的責任人認識到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的重要意義,從意識層面形成對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全面認知,提高綜合素養、職業修養。將標準化的監督和檢測工作落實到位,主動加入到專題培訓活動中,提高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水平、管理效果[8]。
水源的保護是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實踐中要落實的一項主要措施。在影響農村飲用水水質的因素中,水源因素所形成的影響不可忽視,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要建立起水源保護體系,加快建設農村飲用水水質水源的保護項目,落實管控措施。結合實際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需求,建立起法律法規約束下的相關條例、控制措施與整合方案。例如,在某一區域內的水源保護區中,可以通過設置指示牌等方式,做好水源的保護工作,形成監管網絡,對水源保護區域內的水資源產生保障作用,降低產業污染。對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帶來的負面影響,采取明令禁止的方式,要求相關的污染產業在污水的排放方面要管控自身的行為,避免不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到農村的水資源環境中,對于當地的農民要加強教育,普及農藥和化肥殘留物所帶來的影響和危害,使當地農民形成較強的環保意識和水質資源保護意識,主動利用畜禽糞便或農作物秸稈等,取代具有污染風險的化肥、農藥,形成全方位的保護體系,提高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水平[9]。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的飲用水水質衛生管理工作實施和創新還在不斷進行,結合影響農村飲用水水質各項因素,相關部門要在農村飲用水的水質衛生管理中加強探索力度,將水質衛生管理職能作用利用起來,消除目前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中存在的隱患問題。在統籌規劃中,構建起更加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水平,為農村地區的居民創建安全健康的用水環境,加快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進程,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