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上海德諾產品檢測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直是重大的民生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業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等監管力度的加強,質量安全等級日漸提升。同時,人們對于農產品的要求,也從原來的“吃飽”過渡為“吃好”,雖然物美價廉依然是人們選購的重要依據,但是品質和健康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要想吃得健康,質量安全必須要有保障,而準確、有效、及時的檢測數據則是安全、健康的重要證明。
與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相關的很多指標都存在多種檢測方法,不同的標準對于同一指標規定的檢測方法不完全相同,導致結果不一致,數據離散,準確度降低[1]。事實上,標準對于不同方法的適應范圍都有明確規定,對于有歧義的地方也大多出臺了相關標準解讀等文件予以進一步說明,但是對于新人或新的檢測機構來說,由這些原因導致的準確度差異仍然存在。
目前專業從事檢測檢驗的機構非常多,雖然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對這些機構設置了準入審核機制,但是日常監管力度非常有限,部分檢測機構存在以下問題。①檢測機構對于從業人員沒有嚴格的從業資格準入門檻,基本上處于來者不拒的狀態,這就導致有些工作人員技能不足,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②人員流動性大,老員工任務量增加,精力不夠可能會增加造假風險;新員工突擊上崗,業務不熟練,不熟悉標準和法規,難免會出錯。③管理松散,沒有嚴格按照檢測標準和要求進行檢測,導致檢測結果與真值相距甚遠,從而誤導了生產企業甚至消費者。
農產品中很多指標的檢測需要在特定環境下進行。例如,溫度和濕度差異較大時,樣品的取樣重量會存在較大誤差;測定pH值時,如果溫度和氣壓不同,最終檢測結果也會不同;在微生物檢測時,若環境本身衛生條件較差,會對樣品造成污染,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實驗室設計不科學、實驗設備不合格,也會導致環境和設備穩定性差等問題,最終影響檢測結果[2]。
在實驗室建設前應做好前期設計工作,保證布局科學合理,如果沒有把握可以全權委托給專業的機構,以避免因實驗室布局不合理導致環境條件不能滿足檢測需要。選購實驗室重要儀器時,盡量選擇口碑好、售后服務好、配件易于更換以及可以自動校正的儀器,從源頭保證儀器的精密度,降低設備維護成本,不選質量無保障的儀器。選購關鍵藥品試劑時,優先選擇質量有保障的生產廠家,各類試劑必須標注有限期,經常檢查,避免因為藥品成分含量不夠、試劑失效等導致檢測結果錯誤。
此外,在實驗室管理過程中,不論是經常使用的儀器還是偶爾使用的儀器,都要按照要求進行校對、檢定、期間核查和定期維護保養。對于蒸餾裝置、盛放器皿等,應在每次使用前確定其氣密性和無雜質及干擾成分殘留,從而降低檢測結果錯誤的風險[3]。
目前,農產品的檢測仍然依賴于人工操作,即使采用最先進的設備,也無法在加入樣品后直接讀出各種檢測結果,需要人工加樣、制樣、前處理和進樣等工序,檢測結束后再由人工分析和確定檢測結果是否可信。因此,人為因素是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提升檢測人員的技能水平對檢測結果的準確度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①把好招聘關,選擇愛好學習的成長型人才。②做好“育人”工作,不僅要重視檢測技能水平的提升,還應該提升檢測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認同感。例如,在檢測技能提升方面,做好“老帶新”幫扶工作,可以通過組織檢測技能比賽、參加能力驗證、組織盲樣考核等多種方式,促進工作人員之間的檢測技術交流和檢測技能提升。在道德水平和職業認同感方面,可以通過對農產品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等進行培訓,從而使檢測人員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培養客觀公正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形成實事求是、嚴謹負責的工作習慣,確保檢測結果準確可靠。③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給員工提供培訓、繼續教育和晉升通道,提升員工的福利待遇,搞好“留人”工作。人員穩定了,檢測結果的準確度才有保障。
一個管理混亂的實驗室,想要穩定持久地輸出可靠的檢測結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實驗室管理體系健全,并且持續穩定運轉,建立并維護實驗室運行的長效穩定運轉機制才有可能持久輸出準確的實驗檢測數據。制度健全了,執行到位了,人員和設備也就管控到位了,這才是食品農產品檢測結果準確度的最可靠的保障[4]。規范化的實驗室管理,不僅體現在制度文件、記錄文件、內部檢查是否完備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執行層面,制度完善、各層級嚴格執行到位,各崗位員工各司其職,并且定期檢查體系運行過程中的不合理之處,及時改進、不斷優化,如此不斷才能實現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工作做好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就會不斷提升。
相關抽樣標準明確規定了生產量與對應的抽檢最少樣品量,檢測樣品的抽取必須符合標準或隨機抽樣的原則。但是有的檢測機構為了節約成本,存在抽樣不規范的現象,如沒有按照標準規定的樣品量進行抽樣,或存在各種混樣的操作,這些都會導致抽取的樣品不具有代表性,導致檢測結果不能代表該批次樣品的真實質量水平,影響之后工作的開展。
為了確保檢測結果的正確,在抽樣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抽樣標準或規范要求,嚴格執行抽樣工作。例如,在對大米、小麥等糧食抽樣時應使用專門的抽樣和分樣用具,無論是分層抽樣、分區域抽樣、四分法縮樣等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執行到位。只有規范的抽樣方式、正確的抽樣方法、科學的抽樣用具,才能取得有代表性的樣品,最終得到更準確的檢測結果。同時,在抽取樣品后還應該及時錄入系統、完整記錄樣品信息、及時將樣品轉移至實驗室或樣品儲存間。對于需要進行微生物等檢測項目的樣品,要注意其包裝形式及儲藏環境衛生條件,避免其受到污染,并盡快轉移至實驗室,進入檢測環節[5]。
此外,對于農產品,特別是生鮮類的產品,由于保質期不長,必須及時制樣檢測,否則對檢測結果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對于有特殊標注要求的制樣方法,必須嚴格按照標準規定的方法進行。制樣的及時、均勻是后續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的前提。樣品是檢測的源頭,如果在樣品抽取和制備上出了問題,那么檢測結果再嚴謹也無法彌補。因此,要想獲得準確的、有代表性的檢測結果,必須關注抽樣的典型性、制樣的科學性和及時性。
標準和法規是檢測行業的技術依據和行動指南,要想提高檢測技能,必須不斷地深入學習標準,積極參加標準制定單位或權威機構組織的標準解讀培訓等會議或培訓課程學習,以免產生因誤讀標準、法規導致的操作錯誤或理解執行錯誤。對標準和法規的學習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①對于法規的學習,應根據檢測領域制定需要學習的法規清單,并提供原始文件和培訓資料,對新入職員工進行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作為檢測工作者應承擔的責任和應履行的義務,并通過考核合格后方可從事檢測相關崗位的工作。②對于檢測相關崗位的人員而言,一定要注重國家標準的學習,熟悉標準對于樣品的具體要求,不同樣品的限量值要求,隨時關注標準更新。③檢測時直接使用的檢測技術類標準的學習,要充分關注其對于不同樣品的不同方法選擇,關注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等要求,做好方法確認工作之后再開展檢測。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完善,標準和法規的修訂頻率也逐漸增加,如有條件,應積極報名承擔各類標準起草和修訂類工作,了解國內外標準制定情況和標準制定流程,只有不斷地學習并更新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提供檢測技術支持,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升社會信任感和消費信心。
檢測結果準確度的提升不是某一個環節的改善就可以實現,它需要整個實驗室的不斷規范化管理,需要所有檢測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不僅包括實驗室供應商管理,實驗室管理體系的建立、維護、完善,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不斷學習,實驗室設備和試劑的科學管理等內部因素,還包括外部環境對實驗室要求的不斷提升,只有不斷地學習、發展、提升才能持續達到社會對檢測數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