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武,雷千蘊,王紅剛
(1.安利(中國)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730;2.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5)
隨著食品安全戰略的提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單位、食品企業圍繞著“吃得放心、吃得舒心”開展了一系列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注重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有助于消費者享受到從田野至餐桌的全過程無污染的綠色健康食品。如果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必然會阻礙健康中國戰略推進進程,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食品領域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形勢仍十分嚴峻,食品在源頭、生產等環節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1]。因此,需進一步做好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不僅需要從食品源頭進行重點管控,還需對食品加工過程進行嚴格監管,以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為人們提供放心可靠的食品。
我國食品行業中,農藥污染導致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較為嚴重。我國農藥產量大,用量高,農藥種類多,類型復雜,濫用率較高,食品源頭污染嚴重。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中對農藥的使用仍存在不規范、不合理的情況,農藥從研發至使用的各個階段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例如,廢氣廢水未經過有效處理,隨意排放,固廢危廢隨意丟棄,缺乏完善的環境監管制度和健全的質量監督體系等,都會加重食品源頭的污染程度,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部分食品生產企業為了延長食品保質期,過量使用添加劑甚至在食品中摻入非食用添加劑;部分非法經營小廠使用腐爛變質的食品原料,加入大量調味品,以掩蓋食品本身的味道;部分黑窩點為了使食品長時間保鮮,違規使用工業添加劑,這些行為均造成了嚴重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例如,2022年“3·15”曝光的紅薯粉條造假事件;以低廉的木薯制造粉條;老壇酸菜的腌制生產環境非常惡劣,衛生條件嚴重不達標;2019年“3·15”曝光出蝦扯蛋“毒辣條”事件,辣條的生產車間滿是灰塵和油污,水桶又臟又臭;假冒“土雞蛋”事件,使用斑蝥黃將普通雞蛋黃顏色加深冒充“土雞蛋”進行售賣,據報道這一品牌曾在2006年出現過嚴重的蘇丹紅添加劑行為。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食品領域出現了眾多新工藝、新技術,引發了新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體系,雖然有幾十部相關的法律法規,區域地方性法規也較多,但這些法律法規缺乏結構層次性,部分法規之間相互重疊,部分法規之間又相互制約,法律體系的系統協調性差。最重要的是,部分法律法規的編制時間較早,存在較多漏洞,涉及的領域有限,留有大量空白,不符合現代人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2]。同時,眾多的法律法規也未做到食品從田野至餐桌的全程監管,未形成系統化規則體系。
確保食品質量安全,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是各地方、各區域政府的職責所在。但部分區域政府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不到位,存在較多監管漏洞,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較突出。監管不到位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①未能做到職責分明,嚴格監管。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質量監督部門、工商部門等10多個政府部門都擁有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權,彼此之間尚未形成明確的責任劃分,監管工作較為混亂。由于利益的存在,往往會出現多個監管部門共同對某一領域進行監管的情況,導致嚴重的工作重復、資源浪費。同時,部分領域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各部門之間在工作進度方面銜接不暢,工作效率較低[3]。②未能統一監管標準。食品質量監管部門彼此之間的工作信息未能有效共享,導致出現各部門監管標準不統一的現象。此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各級地方安全標準、行業安全標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如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也引發了一系列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就當下社會發展而言,環境破壞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問題,還關乎社會穩定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部分廠家為追求經濟利益,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傾倒不符合排放標準的廢氣廢水。此外,大量農業化學藥劑的濫用也是造成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只有解決了食品源頭污染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控制食品質量安全。由于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業生產用品使用不當造成大量的農藥殘留、危險廢棄物。在食品從田野至餐桌的全程管控過程中,要做好農業生產用品的管控工作,這也是最關鍵、最基礎的環節。應加大違禁農藥的懲處力度,加強對農業生產用品的經營監管,防止制假售假行為的出現,嚴格貫徹農業生產用品的使用監管和技術指導,從食品源頭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工作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工作內容,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機制能為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在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上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4-5]。①優化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機制需嚴格把控檢驗技術,嚴格落實檢驗工作,對可能發生的質量安全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對現有的檢驗技術和檢驗機制進行創新和完善,對檢驗工作人員嚴格要求,加強檢驗人員工作責任感的培養,繼續深化教育培訓,提高檢驗能力。②加強檢驗工作的重難點管控,認真貫徹執行重點食品的檢驗工作,落實對重點食品生產廠商的監管工作,嚴格把控食品生產關鍵環節的監管工作。③重視檢驗工作人員的全方位提升,結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部門制度要求,規范檢驗流程,制定相應的檢驗操作制度,重視檢驗工作人員的檢驗技能培訓,提高檢驗人員的崗位責任感和食品質量安全意識。在培訓結束后,還應對檢驗人員的培訓成果進行嚴格考核,依據考核結果,對檢驗人員進行適當的獎懲,以此來激勵檢驗人員的工作自主性。
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能為食品質量安全的高效管控提供制度保障。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體系應涉及多層次、多種類,涵蓋立法、刑罰和行政處罰等內容[6-7]。相關部門應借鑒國外成熟的食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結合我國具體國情,不斷完善健全現有法律法規,構建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縮小和國際水平的差距。
①明確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各自的職責內容,協調各部門間的權責范圍。②進一步優化完善健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對于出現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要做到追究到底,嚴懲不貸,對于可能發生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要做好相應的應對方案和緊急處理措施。③建立統一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查標準,使得國家、地方、行業在同一個質量安全標準下開展食品檢查檢驗工作,規避大量的工作重復和資源浪費情況的發生,填補監管漏洞和不足。④構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公示系統,對于查處的不合格食品做到及時發布食品信息,避免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用,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⑤加大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選用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參與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高監管隊伍專業化程度,嚴格落實各項監管制度,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要想高效合理地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不能僅依靠某一企業或某一部門的管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社會性問題,需要全民共同參與,人們在享受食品的同時也需具有一定的質量安全監督意識,依據國家相關部門提出的規范要求積極履行自身的監督義務,全民通力合作,共同做好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管工作。①國家相關部門做好統籌全局的工作,加大食品質量安全的排查力度,對于發現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健康安全的食品質量問題必須嚴懲不貸,強調國家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視度。②宣揚食品質量安全人人有責的安全意識,呼吁全民參與到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嚴格落實各項措施。③國家相關部門對食品生產企業應做到獎懲并行,既予以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幫助,又要加強對其經營生產的監管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隨著越來越多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處理好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政府相關部門和食品企業工作的重要內容。政府相關部門和食品企業為切實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需從源頭把控食品質量、優化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嚴格管控以及調動全民的力量參與到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食品環境,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社會繁榮穩定、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