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麗
(沂水縣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 臨沂 276400)
工業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較大,如果直接排放工業生產中的廢氣、廢水、廢渣,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將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欠發達地區在工業化建設過程中,應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發展理念,在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同時,注重綠色發展理念的滲透,實現兩者的同步發展。
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地區發展的經濟實力,主要體現在地區發展的資金上,如果地區的資金充足,就可以為工業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落實創造優質條件。工業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是相互聯系的,在工業發展初級階段,人們為了促進工業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在工業經濟發展步入正軌之后就必須投入資金保護環境。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按照當下的發展軌跡來看,在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因資金不足、基礎薄弱加劇對環境的破壞,無法達成綠色發展的目標,導致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受到影響[1]。
工業化程度與生態環境污染之間呈正相關,在工業建設發展過程中如果不重視環境保護,就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三廢”是工業經濟發展的產物,會破壞生態平衡,對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造成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不高,引進工業生產技術和環境技術均需要一定的資金,且會耗費大量的資源。目前,欠發達地區在環境技術能力上貫徹落實綠色經濟發展戰略的力度不夠,這就意味著如果欠發達地區進一步增加工業發展投入,就會導致環境破壞愈加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產業結構是衡量資源消耗能力、消耗水平、環境破壞程度的主要因素。依賴重工業的產業結構對環境的污染破壞更加嚴重,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也會較多。目前,我國正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從資源型發展向技術型發展方向過渡,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會降低工業發展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強度將持續降低。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成為衡量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主要影響因素。
創新驅動力是指工業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可以提高地區的工業生產力,是影響地區企業工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創新驅動力越高,地區的工業生產效率越高、工業產品質量越好,可以在提高地區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量的同時,降低工業成本,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欠發達地區的創新驅動力不足,資源消耗量較高,導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環境的破壞程度也比較高。創新驅動力作為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體現在人員素質、技術資金、技術能力等方面的欠缺。
對外開放程度是指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程度,對工業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可以促進高新技術研發和新型人才引進。但由于“污染避難所”理論的提出,部分學者認為工業水平較高的地區在與欠發達地區交流的過程中,會將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環境管制能力較弱的欠發達地區。因此,對外開放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一把“雙刃劍”,通過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一方面可以引進新型設備、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會在發展過程中加劇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因此,需要采用辯證的思維進行分析和判斷[2]。
環境規制力是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了改善區域環境而制定的政策與管理辦法,與工業經濟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以環境規制為主要依據。環境規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地區工業經濟發展,但可以推動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在損失一部分利潤的情況下,應鼓勵地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的環境規制力比較薄弱,規制方式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通過補貼加強工業發展中的環境保護,第二種是通過罰款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為推動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必須加強各地區之間的工業經濟聯系,與優勢較大的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建立聯合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夯實自身的工業經濟基礎,為實現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創造條件。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工業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且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密度等均會對區域工業經濟發展能力產生影響,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出臺以“推動本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政策文件,通過政策支持來加強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工業聯系,實現兩者的通力協作,從發達地區引進資金與技術,以較低的成本投入和資源投入,促進不同地區工業經濟協同發展。
在加強不同地區間工業經濟聯系的同時,為貫徹落實工業綠色化的戰略發展目標,應借鑒發達地區的環境治理與工業發展經驗,引進有關工業生產環境治理的先進技術,發揮科技在工業經濟綠色建設中的作用。此外,還可建立聯動工業綠色發展機制、工業綠色示范基地、綠色產業園等,為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創造優質環境,逐步推進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3]。
充足的資金是確保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基礎,在推動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財政部門必須響應國家戰略目標,為工業經濟綠色建設提供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政府應利用金融杠桿為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工業建設提供資金,通過減少企業稅收、增加貸款福利等方式,助力欠發達地區進一步發展。同時,還可出臺有關綠色工業發展的能源政策、補貼政策等,加大綠色工業產業扶持力度,實現欠發達地區工業產業的結構升級。
然而,欠發達地區若想引進更多資金發展綠色工業,僅僅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地區企業還必須加強與外部的聯系,引進外部資金,加大融資力度,將資金投入工業技術研發,提高工業生產力、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切實緩解資源與工業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企業角度分析,企業作為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主體,應將資金用到“刀刃”上。企業應將資金應用到綠色工業技術研發與高新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將其作為推動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動力源泉。其中,技術研發內容應包括新型能源的引進與應用、綠色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發、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發等,增加這方面的資金投入,有利于實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污染的目標,進一步推動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
省級、市級政府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引導職能,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推動綠色工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深化區域性的產業結構改革,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將原本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的工業發展模式。如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仍然以重工業為主,且對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則應調整產業結構,逐漸實現由重工業向輕工業的轉型,使地區工業結構發展更加平衡穩定,減少對環境的破壞[4]。
欠發達地區在貫徹落實省、市級戰略發展目標時,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重視新興戰略內容與目標落實,將其擺在地區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從人才、資金、技術角度,實現向高新產業結構的聚集,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科技生產力,使共享性技術在欠發達地區企業之間得到應用和普及。“五化同步”戰略目標的提出,旨在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以促進綠色化發展,欠發達地區應順應此發展趨勢,積極引進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工業經濟發展結合,實現數據化、自動化的工業生產,以促進地區工業發展能力提升。同時,針對地區內污染程度高、能源消耗量大的企業,不能簡單粗暴地拉閘限電,而應推動其轉型升級,或者建立市場退出機制,以推動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
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推動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應將技術創新作為主要驅動力,在構建綠色工業發展模式的同時,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將提高資金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作為發展目標。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所造成的污染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二氧化硫增多,導致酸雨產生,破壞環境;碳排放量增加,導致空氣受到污染;排放污染物增加,導致土壤、水源受到污染。
基于此,欠發達地區可以從裝置角度著手,在工業生產、工業制造過程中通過改進裝置、引進新技術的方式,減少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切實保障欠發達地區工業經濟的穩定發展。例如,醫藥類、工業類生產企業會使用鍋爐等設備,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粉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重金屬或化合物污染物,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通過對設備裝置進行改造升級,建立污染處理系統或者采用新型能源代替傳統能源,可以確保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綠色化生產目標。
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綠色發展應以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保障。對外開放程度是影響工業發展引進資金、技術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基礎設施建設則是衡量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主要因素。欠發達地區在推進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地區網絡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電力能源基礎設施、城市排污基礎設施等。
欠發達地區要想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就應重視網絡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系,提高地區工業發展的信息化水平與交通通達度。一方面,可通過建設工業發展網絡信息園、信息化工業發展示范基地,吸引外部人員進行投資,引進更加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業設備運輸、人才引進奠定良好的基礎,創造優質條件,以聯系促交流、以交流促發展。
欠發達地區應增強城市排污能力和工業化污染處理能力。例如,欠發達地區應建設污水處理廠,保障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效率達到95%以上。同時還要建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處置廠,對生活垃圾進行綜合處理和利用。除此之外,還需做好地區的綠化建設、園林建設,增加人均綠化面積,為工業建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增強地區的污染自凈能力[5]。
環境規制是促進工業經濟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可以為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制度建設、體系建設、規范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綠色工業發展支出可以增強欠發達地區的環境規制能力,資金是決定污染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想要采用補貼等方式進行環境規制,則需要將部分資金轉入企業激勵。采取懲罰性措施,可以在推動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地區政府的財政收入,用于補貼綠色工業發展企業[6]。因此,將兩種方法結合,可以有效增強地區環境規制能力,推動地區工業經濟綠色發展。
除此之外,將資金應用到環境污染治理中,對已經產生污染的工業企業進行治理,同時將部分資金應用于環保支出。在制度上,可以建立綠色工業規范化、標準化制度體系,健全工業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市場監管體系與監督機制,對工業化水平較低、污染程度較高的企業進行懲罰,對工業生產能力較強、綠色發展水平較高的企業進行獎勵,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中的內容管理工業企業,強制要求企業進行整改。
欠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產業結構等因素影響較大,存在明顯不足,缺乏創新驅動力。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必須從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思想建設、人才輸入等角度出發,以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貫徹落實生態建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