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福
(江蘇鉑英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300)
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是殘酷的,一方面要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企業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人力資源、供應鏈管理、分銷渠道、市場營銷、成本控制、管理經營機制、內部控制等;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財務管理,特別是應該注重稅務籌劃。
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應設計和實施合理合法的稅務籌劃。
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的領導層開始意識到稅務籌劃的重要性,但怎樣才能設計和實施合理合法的稅務籌劃方案呢?隨著金稅三期的推行和大數據平臺信息的交換運用,企業違法成本越來越高,稅務稽查越來越便利。如果企業稅務籌劃運用不當,則極有可能觸犯國家財稅等法律法規,不但不能為企業節稅,反而可能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企業相關責任人甚至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要充分研讀和理解國家歷年的財稅法律法規,特別是新出臺的財稅政策。要了解國家出臺該財稅政策的背景、目的、適用地區、適用對象、適用時間,特別要注意相關政策的詳細解讀,如果遇到有疑問的地方,最好請教行業專家或者當地主管稅務人員,避免曲解和誤讀國家財稅政策,造成實際運用失誤,給企業帶來損失。比如《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等若干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及后續出臺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明確二手車經銷等若干增值稅征管問題的公告》。在稅務籌劃中如果準備將個體戶或有限公司的一般納稅人申請變更為小規模納稅人,不但要對照以上公告明確公司是否符合轉登記條件,還要特別注意申請變更的時間在2020年12月31日前,防止延誤時機,造成稅務籌劃失敗。
案例:某銷售五金配件的個體戶屬于一般納稅人,在2018年12月31日前,個體生產經營所得稅為核定征收,但從2019年1月1日起,隨著新政策的出臺,被當地稅務機關改為查賬征收,2019年1月至12月銷售額300萬元,成本費用200萬元,稅前利潤總額100萬元。如根據2018年底前的核定征收政策,商貿行業利潤率核定為5%,生產經營個人所得稅=收入×應稅所得率×稅率-速算扣除數,該個體戶需要繳納的個體生產經營所得稅計算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300萬元×5%=15萬元
個體生產經營所得稅:15萬元×20%-1.05萬元=1.95萬元
該個體戶如按查賬征收新政策需要繳納的個體生產經營所得稅計算如下:
100萬元×35%-6.55萬元=28.45萬元
新舊政策繳納的個體生產經營所得稅差額:28.45萬元-1.95萬元=26.5萬元
如果該個體戶一般納稅人2020年以后每年的收入、成本費用規模和結構與2019年度相當,經測算,該個體戶符合相關轉登記的條件,與客戶溝通后,自2020年1月1日起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
稅籌結果:在不考慮增值稅等其他稅費的影響下,每年可直接節稅26.5萬元。
現在網絡上有大量打著稅務籌劃旗號的中介咨詢公司,大都宣稱可以提供代理注冊、代為核定個人獨資企業和個體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稅、代開發票、代理記賬等一條龍服務,為企業大量節稅。但是,如果企業片面追求節稅結果,忽視稅務風險,在沒有實際經濟業務發生的情況下,依靠這些“偽節稅專家”的稅籌方案進行虛擬交易、虛假開票,哪怕人為制造貨款收付記錄,也逃脫不了稅務稽查的法眼,最終只會誤人害己,將企業引上偷稅漏稅的歧途。
當某地區沒有針對一般企業的直接地方財稅返還政策,而鄰近的省份有地方財稅返還優惠政策時,中小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可以分別設立生產基地和銷售總部,獨立核算,在稅收優惠力度較大的鄰省自貿區注冊銷售總部,如此銷售總部繳納的稅收就可以直接享受該自貿區的增值稅、所得稅返還政策,從總體上降低企業的稅負。
案例:某機械設備生產公司為一般納稅人,2018年銷售額5000萬元,銷項稅額650萬元,取得進項稅450萬元,應繳納增值稅200萬元,成本費用4600萬元(其中直接銷售費用550萬元),稅前利潤400萬元,當年應繳納所得稅計算為:400萬元×25%=100萬元。
公司決定于2019年1月1日在鄰省自貿區成立銷售總部公司,與當地政府招商部門簽訂稅收返還協議,約定企業當年按實際繳納增值稅20%,按當年實際繳納企業所得稅的12%分別給予稅收返還。公司業務模式調整后,生產人員和銷售人員分流,公司生產的產品全部由新成立的銷售總部公司負責對外銷售,公司按原對外銷售價格讓渡15%的毛利給銷售總部公司運營,實行獨立核算。預計2019年公司整體銷售額、成本費用、稅前利潤與2018年保持一致,但由于增設銷售總部公司,2019年公司新增辦公房租等銷售費用15萬元。
經過稅務籌劃后,兩家公司的經營數據如下。
生產公司:營業額5000萬元×85%=4250萬元,銷項稅額4250萬元×13%=552.5萬元,取得進項稅450萬元,當年繳納增值稅552.5萬元-450萬 元=102.5萬 元,成 本 費 用4600萬元-550萬元=4050萬元(剝離銷售部門的相關直接銷售費用),稅前利潤4250萬元-4050萬元=200萬元。由于企業符合中小企業的相關條件,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稅,可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計算得出應繳納企業所得稅為200萬元×50%×20%=20萬元。
銷售公司:營業額5000萬元,取得生產公司開具的4250萬元增值稅發票,可抵扣進項稅額552.5萬元,當年應繳納增值稅(5000萬元-4250萬元)×13%=97.5萬元,成本費用4250萬元+550萬元+15萬元=4815萬元,稅前利潤5000萬元-4815萬元=185萬元,由于企業符合小微企業的相關條件,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稅,可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計算得出應繳納企業所得稅:185萬元×50%×20%=18.5萬元。
企業整體繳納增值稅:102.5萬元+97.5萬元=200萬元,與稅務籌劃前保持不變。
企業整體繳納企業所得稅:20萬元+18.5萬元=38.5萬元,與稅務籌劃前相比,節稅100萬元-38.5萬元=61.5萬元。
銷售公司獲得的增值稅稅收返還:97.5×20%=19.5萬元
銷售公司獲得的企業所得稅稅收返還:18.5×12%=2.22萬元
銷售總部公司增加銷售費用:15萬元
稅務籌劃結果:該制造型企業綜合節稅61.5萬元+19.5萬元+2.22萬元-15萬元=68.22萬元。
國家為支持科技創新,激勵企業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力度,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規定制造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1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
企業經過政策研究,可以運用國家最新的研發加計扣除政策,合理少繳企業所得稅[1]。
案例:某小型電子制造企業預計2021年銷售額2500萬元,利潤250萬元,預計繳納企業所得稅:250萬元×50%×20%=25萬元。受到新政策的鼓勵,企業于2021年決定提前啟動一個新產品研發項目,預計當年投入100萬元資金,實際所發生的研發活動費用,預計當年未能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的損益,并且還能按照實際發生研發活動費用的100%加計扣除100萬元。最終預計繳納企業所得稅:(25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100%)×50%×5%=1.25萬元。
稅務籌劃結果:該企業直接節稅25萬元-1.25萬元=23.75萬元。
2019年3月2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規定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許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指一般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根據這個新政策,從事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的一般納稅人可以考慮提前購置固定資產來抵減增值稅[2]。
案例:某汽車租賃服務一般納稅人企業,主要是通過租賃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車輛來運營,隨著業務的拓展,公司計劃在2022年3月自行采購兩輛旅游大巴,車價金額共計100萬元,可取得增值稅稅金26萬元。經過稅務籌劃,發現該企業符合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的相關條件,為了搭上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的優惠政策末班車,公司決定提前在2021年11月采購車輛,這樣就能為企業帶來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以直接抵減應納稅額,具體計算如下。
可加計抵減稅額:26萬元×10%=2.6萬元
稅務籌劃結果:該汽車租賃服務企業可以少繳2.6萬元的增值稅。
“營改增”在我國全面推行之后,原營業稅小規模納稅人的總體稅收負擔有所下降,但是原營業稅一般納稅人企業稅率有所上升,稅收負擔不降反增,“營改增”的實施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增值稅及其附加稅的聯動變化。納稅人在開展稅務籌劃時,需要不斷開拓新思維,可以嘗試突破傳統業務模式,通過企業重組或者合理改變業務模式等方式,給企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取得意想不到的節稅效果[3]。
案例:某一般納稅人生產企業,由于業務調整,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外地,造成自有廠房有空余可對外出租,規劃用途為租賃客戶作為倉庫使用。如按傳統業務模式,該公司對外出租廠房時,與客戶簽訂廠房(倉庫)租賃合同并約定年租金100萬元。根據稅法規定,不動產租賃業務需要繳納的稅種主要有三項:一是按合同金額的9%繳納增值稅,二是按主稅(增值稅)的12%繳納城建等地方附加稅(該企業在城區),三是按合同金額的12%繳納房產稅。經過計算,該企業需要繳納的三項稅費如下。
應繳納增值稅:100萬元×9%=9萬元
應繳納地方附加稅:9萬元×12%=1.08萬元
應繳納房產稅:100萬元×12%=12萬元
三項稅費合計:9萬元+1.08萬元+12萬元=22.08萬元
公司經過業務梳理,決定新成立倉儲服務事業部,為客戶提供貨物驗收、保管、裝卸、出入庫揀貨、進銷存系統管理等服務,按照新的業務模式與客戶簽訂倉儲服務合同,共計120萬元,這樣就給公司新增了20萬元的業務收入,而且公司一年新增的倉庫管理、搬運設備、倉庫管理人員等費用投入不超過20萬元。業務模式改變后,由于公司提供倉儲服務,屬于現代服務業,符合“營改增”政策,按稅法規定需要繳納的稅種主要有兩項:一是按合同金額的6%繳納增值稅,二是按主稅的12%繳納城建等地方附加稅(該企業在城區)。經過計算,該企業需要繳納的兩項稅費如下。
應繳納增值稅:120萬元×6%=7.2萬元
繳納地方附加稅:7.2萬元×12%=0.864萬元
兩項稅費合計:7.2萬元+0.864萬元=8.064萬元
新老業務模式繳稅差額:22.08萬元-8.064萬元=14.016萬元
稅務籌劃結果:該企業通過改變業務模式,合理改變發票票種,最終選擇較低的稅率納稅,從而節稅14.016萬元。
中小企業稅務籌劃需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國家最新的財稅政策,加強財務人員培養,稅籌方案必須合理、合法,同時要注意企業業務的真實性和相關性,統一發票流、資金流、合同(業務)流、貨物流,真正做到四流合一,最終企業才能享受到財稅政策帶來的紅利,規避風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