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學技術展覽館 楊金廣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家庭經營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從事農業活動的經濟組織。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主要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形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明顯加快了各地優勢特色產業的連片規模開發,優化了農業結構布局。據相關資料統計,截至2019 年8 月,河南省專業大戶為83 435 戶、家庭農場49 041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6 300 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500 多家。新型經營主體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保障了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另外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其經營規模較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對市場的依賴性較強,其生產要素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要求較高,筆者認為其主要受農業經濟效益、土地流轉問題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影響。
生產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其他企業組織一樣,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經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盈利能力、抵御風險能力、資金籌備、管理水平等方面比傳統農戶明顯要強。如在盈利能力方面,與傳統農業種植相比,其農業凈收益的平均水平高出5~6 倍;資金來源呈現多元化的格局,除自有資金外,銀行或信用社貸款、其他個人或單位借款以及政府補貼或項目扶持,也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需資金的重要來源。由此可見,一定程度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效益還是相當可觀的。但是,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較強,受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影響較大,長期來看,農業經濟效益的穩定性較差。因此,農業經濟效益是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土地流轉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逐步發展成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解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土地從哪里來的首要問題。
土地流轉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前提,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基礎。土地流轉主要表現在流轉程序、流轉手段、流轉檔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定,使得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這些問題成為阻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因素之一。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租金是影響土地流轉的關鍵。據統計,目前每667 m2土地流轉費用都在800~1200 元,流轉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租金限制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因此,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成為了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受氣候影響比較大,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因此,農業保險對減少農業經濟損失具有一定的保障性。然而,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呈萎縮趨勢,據調查,50%以上的農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保意識比較薄弱。因此,應加大宣傳農業保險的必要性,完善并健全保險制度,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的投保意識,發揮農業保險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積極作用。
自2013 年以來,我國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項補貼的政策很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很難享受到當前的惠農政策。在轉包、轉讓或租賃土地時,國家的各項補貼由原土地所有人享有,加上農業自身特性,有一定的行業波動和風險,再加上我國農業生產落后,基礎設施條件差,這些問題造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匱乏、融資困難。因此,現階段急需各級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明確專項生產補貼的范圍、方式、額度、管理模式等問題,不斷完善政策落實機制和辦法,最終將相關農業政策真正落實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積極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發展。
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按照“引導、規范、發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四優四化”產業優勢,加強引導同業興辦、鼓勵能人牽辦、龍頭企業領辦等方式,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濟組織體系。加大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與合作,強化農業生產資源、信息資源的共享,使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成利益相連的結合體。主動推廣應用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尤其是農業生產集成技術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并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培育,提高農業生產要素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合理引導,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加強引導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縣級綜合性農村土地流轉有形市場,加強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各縣(市)土地流轉信息平臺負責為各鄉鎮及跨鄉鎮區域土地流轉供求雙方提供信息、簽訂合同指導服務。鄉鎮及相關部門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負責為轄區內農村土地流轉供求雙方提供信息發布、價格評估、合同簽訂、法律政策咨詢、糾紛調解、檔案管理等全方位服務。各村“兩委”成員兼任土地流轉服務員,主要為本村內土地流轉提供中介、咨詢、代理和信息采集報送等服務。進而形成穩定的土地流轉關系,實現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加強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生產基地建設,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家庭農場)”的生產模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提供服務平臺。
1.完善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設立財政專項發展資金,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同時加強培訓指導,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法人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水平。
2.優化金融服務。一是建議金融機構信貸部門針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定相關信用等級評定制度、信貸制度等,對信用等級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并給予利率優惠。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大型農用設施等抵押貸款,創新信貸品種,簡化信貸手續,為家庭農場提供優質服務。二是保險部門應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增加保險險種,搞好農業保險服務,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運行。
大力發展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通過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最終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動力,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