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縣農業農村局 陶叢旺
近年,商城縣努力踐行習總書記“兩山理念”,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強化措施,精準發力,形成了“南部林藥茶,中部豬羊鴨,北部糧果蝦,產業旅游加”的發展格局。培育形成了優質稻米(再生稻、稻鴨共作)、油茶、高山茶等特色優勢產業。全縣水稻種植面積3.33 萬hm2,產量3.05 億kg;油茶種植面積1.73 萬hm2,產值5 億元;茶葉種植面積1.4 萬hm2,產值5.2 億元;蔬菜種植面積0.67 萬hm2,年產量1.81 億kg。“商茶油”“商桔梗”“商茯苓”“商天麻”“大別山天香菜及其制品”獲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保護認證。“商城高山茶”等10 大類產品入選“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商城黑豬”等2 個商標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縣共有有機食品品牌4個,綠色食品品牌28 個,其中有9 家糧油類企業獲得綠色農產品認證。2019 年實施了河南省農業品牌“三品一標”扶貧整縣推進,成功創建了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正在申創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農產品綠色原料基地縣和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為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夯實了基礎。
以支撐大別山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為契機,以農業“四大體系”建設為統領,以高素質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為基礎,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依托,以糧食安全、綠色循環農業、訂單農業、壯大集體經濟、科技服務和科技支撐、培育產業龍頭為抓手,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創建為保障,以農旅融合和農產品走出去為目標,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走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的農業產業發展之路。到2025 年,打造出一批優質稻米之鄉、油茶之鄉、茶鄉風情小鎮等。建成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有較強帶動能力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基地、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產學研一體化創新中心。發展綠色循環農業、“訂單”農業,推動特色產業發展與加工、旅游、文化、康養相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進特色產業集約、集群、集聚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加快形成產業高質量特色發展的硬核優勢。
統籌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發展,結合實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注重加強特色主導產業長期培育,穩步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強化信息引導,搞好指導服務,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緊緊依靠科技支撐,調整優化優質糧油、茶葉的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品種調新、質量調高、結構調優、產業調強、鏈條調長為重點,尋求優質糧油、稻鴨共作、茶葉產業新的發展,全面提升優質糧油、茶產業的質量和效益。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為抓手,為重點產業區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建立種植業全產業鏈的研究、交流平臺。加強校地對接、校企對接,設立種植業研究、試驗、示范專項資金,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創新,打造出具有縣域特色的品牌農業。按照現代市場對農特產品“優質、營養、安全、特色”的需求,加快推進優良品種的升級換代。充分發揮商城縣10 個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的農產品品牌效應,提高商城縣農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不斷在精品包裝上下功夫,發展全域旅游“后備箱”經濟,做好農特優品牌的廣告宣傳,扶持農產品電商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優質農特產品“走出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政策扶持、示范帶動、以點帶面的策略,破解產業融合“誰來驅動”“誰來帶動”的難題。培育一批會學習、善管理、懂技術的高素質農民帶頭人,挖掘鄉土人才,借助鄉賢,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種植業提質增產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借助“萬人助萬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出臺企業幫扶發展產業的優惠政策,因地制宜,整建制推動種植業發展。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培育主導產業,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思路,結合“七大鄉村振興示范片”規劃,因地制宜地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產生態協調發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緊緊抓住種植業結構調整這個“牛鼻子”,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求,使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態環境更友好,使農業的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競爭力更強。
鼓勵支持各鄉鎮開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工作典型評選、示范認定、宣傳表揚等活動,總結推廣經驗做法,挖掘“鄉土”人才,宣傳報道典型事跡,發揮典型示范引導作用,營造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良好氛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