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 蘇鶴 侯莉
河南是園藝作物生產大省。近年,河南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推動園藝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發展,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以來,河南省園藝作物種植規模整體保持穩步發展的勢頭。2020 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75.38 萬hm2,產量7 434.91 萬t,與2019 年同期相比(以下簡稱同比)分別增長1.19%和3.33%,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產值為1933.11 億元,同比增加333.09 億元。食用菌鮮菇產量551.7 萬t,同比增長2.1%,產值達到401.62 億元,同比增加52.01 億元,產量和產值分別占全國的13%以上,均居全國第一位。果園面積45.43 萬hm2,產量1 001.82 萬t,同比增長5.10%、5.37%,均居全國中上游水平,產值384.63 億元,同比增加12.98 億元。西瓜、甜瓜播種面積28.82萬hm2,產量1 527.49 萬t,均位居全國第一位。茶園面積11.3 萬hm2,茶葉總產量7.10 萬t,居全國前十位,產值164.8 億元。河南省還是全國唯一桑、柞蠶生產并舉的省份,桑園面積1.37 萬hm2,飼養桑蠶種13.5 萬張左右,產桑蠶繭5950 t,放養柞蠶種1 萬kg,產柞蠶繭4100 t。
全省近60%的蔬菜集中在周口市、南陽市、商丘市、開封市、信陽市5 個省轄市。設施蔬菜播種面積近26.67 萬hm2,形成了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豫北冬春菜生產基地、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豫南早春和晚秋菜生產基地,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并重的豫東(豫中)冬春和早秋菜基地,及豫西山區越夏蔬菜生產基地。特色蔬菜方面形成了杞縣、中牟縣大蒜,柘城縣、臨潁縣小辣椒,扶溝縣、內黃縣、汝南縣溫棚蔬菜等一批大型特色基地。全省80%的食用菌集中在西峽縣、泌陽縣、夏邑縣、清豐縣等37 個大縣,形成了豫西伏牛山區香菇優勢區,豫北、豫東南草腐菌優勢產區,中部地區工廠化優勢區,豫南傳統食用菌生產優勢區四大食用菌優勢產業區。水果方面形成了以靈寶市、陜州區、洛寧縣為中心的豫西優質蘋果生產適宜區,種植面積占全省蘋果面積的2/3。以西峽縣、淅川縣為中心的豫西南優質獼猴桃生產適宜區,獼猴桃種植面積占全省的90%以上。西甜瓜生產主要集中在周口市、開封市、商丘市,生產面積占全省的56.26%。茶葉以綠茶生產為主,以信陽市為核心的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三大茶區面積占全省的98%以上。
園藝作物產業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蔬菜各種設施不斷引進和創新。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日光溫室和大中塑料棚為主,小拱棚、連棟溫室為輔的格局,集約化育苗技術日趨成熟,水肥一體化技術逐步推廣,設施環境調控水平不斷提升。食用菌規模化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水平在60%以上,香菇、平菇栽培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水果業集成了蘋果現代矮砧集約栽培、梨綠色提質增效、葡萄設施避雨栽培等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示范帶動標準化生產。西甜瓜種植茬口靈活多樣,溫室大棚栽培、地膜覆蓋栽培、露地套種栽培拉開播種茬次,分批次后延定植時間。茶葉生產上茶樹無性系繁育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清潔自動化加工技術等正在推廣應用。
全省常年種植果蔬100 多種,近2000 多個品種。在蔬菜方面,基本形成了露地品種與設施品種互補、特色菜品種與精細菜品種齊全的局面。食用菌方面,形成了以香菇、平菇、木耳等大宗菇類為主,以白靈菇、靈芝、真姬菇等珍稀菌類為輔的生產格局。水果方面,除蘋果、桃、梨、葡萄4 大優勢水果外,還生產有獼猴桃、玉黃李、仰韶杏、河陰石榴等特色水果,引進有大櫻桃、藍莓、樹莓等新興水果。茶葉方面,形成了以綠茶為主導的紅綠輝映的新景象,綠茶、紅茶實現批量生產,黑茶、白茶、烏龍茶等研發生產不斷加快。
園藝作物產業著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水資源集約利用,加快建設產品質量管控和追溯體系,推行生產基地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全省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認證“三品一標”蔬菜產品1300 多個。食用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至38 家,建成了一批“三品一標”基地,培育了一批西峽、盧氏和靈寶香菇等原產地品牌。水果優質果率增長到60%以上,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靈寶市、陜州區、湖濱區成為國家級出口蘋果質量安全示范區。茶葉建立了浉河區、平橋區、光山縣、新縣茶葉出口基地。
園藝作物產業加工產品類型不斷豐富,交易物流體系不斷完善,同時,與產業特色小鎮、休閑觀光園、文化節等載體融合,實現產業鏈條的有效延伸。蔬菜產業推廣連鎖超市、直供直銷、網上配送和“互聯網+”等新型流通方式,全省擁有一畝田等電商平臺20 多家,有近2 萬個網店開展涉農電商業務。食用菌罐頭出口量逐年增加,香菇醬、脆片等成為主流即食產品,仲景香菇鎮、世紀香食用菌博物館等休閑采摘觀光影響力逐年增加,帶動食用菌產品銷售量大幅增加。水果產地初加工能力進一步提高,三門峽8 家果品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接近40 萬t,可消化當地年產蘋果的20%左右。南陽市20 家獼猴桃生產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4 萬多t,占南陽市獼猴桃年產量的37%。
1.鄉村振興對園藝作物發展創造了新機遇。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關鍵,發展園藝作物產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集群等項目實施,推動了園藝產業融合發展。河南省作為園藝作物大省,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受益者。
2.綠色發展對園藝作物生產提出了新要求。綠色是大自然的本色,推進園藝作物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當前,我國綠色優質園藝作物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園藝作物綠色發展要求發展與保護相統籌、生產與生態相協調,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向全要素保護、全區域修復、全鏈條供給、全方位支撐轉變,要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發展。
3.健康中國對園藝作物產品賦予了新的使命。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穩步實施,城鄉居民對園藝作物產品的消費需求,由過去吃得上,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轉變。喝茶、多吃蔬菜水果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保健共識,“一葷一素一菇”正引領飲食風尚,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河南省人均耕地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5,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化肥、農藥施用量仍然較大,農業面源污染、土壤酸化、生態退化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同時,發展糧食產業和高效園藝作物產業之間還存在較難統一的局面。
2.要素供給不容樂觀。園藝作物產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缺乏高素質勞動力,老齡化問題逐步突顯。城鎮化仍然是主旋律,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強,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仍有諸多障礙。國際環境、氣象災害、疫情防控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的加大,產業發展面臨生產成本提升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
3.產業發展仍有不足。生產基礎條件依然薄弱,高標準園藝作物生產基地占比較小,標準化生產水平偏低,產品優質率不高,四季供應不均衡。產業綠色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比較滯后,農機農藝融合難度較大。加工企業規模較小,精深加工水平不足,產品品牌缺乏市場知名度。產業鏈條不長,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高,綜合型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生產監測預警、質量安全監測、市場銷售等體系建設有待提升。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按照“六化”方向(即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生產方式綠色化、產品品牌化),和“六高”目標(即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市場競爭力高和農民收入高),大力發展高效園藝作物產業,做優蔬菜產業,做強食用菌產業,做亮水果產業,做精茶產業,堅持“產加銷”一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園藝大省”向“園藝強省”轉變。
1.優化園藝作物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各地從綠色蔬菜、應時鮮果、名優茶葉、優質食用菌等產業中,選擇調整重點方向,圍繞“全產業鏈提升、特色產業擴面、綠色發展轉型、農業功能拓展”的思路,整體推進,全面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及市場競爭力,打造特色產業示范縣(區)。以“主導產業特、農耕文化深、生態環境美、農業功能新、富民效應大”為標準,培育農業特色小鎮;以“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為核心,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加快特色園藝產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2.加快推進園藝作物品種更新和改良。圍繞蔬菜、食用菌、水果等作物,加大品種的引進篩選和示范,探索良種良法配套的生產技術體系,加快推廣一批適應優良新品種和配套生產技術。蔬菜產業重點建設新品種評價及展示示范中心,食用菌產業重點開展食用菌名、優、新、特品種選育、引進、訓化與諸備工作。水果在新品種選育、脫毒種苗繁育、病蟲害監測及綠色防控、高效種植技術、采后儲藏加工、質量品牌建設等方面開展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茶產業重點選育一批適合河南省的優良茶樹品種,提高茶園無性系良種比例。
3.加大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以優質園藝作物發展為重點,整合資源加大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以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露地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瓜菜集約化育苗基地、食用菌、水果、茶葉標準化示范園等項目為支撐,重點開展優質品種及綠色節本增效機械化、標準化技術模式示范,為園藝作物產業高質量生產提供樣板。
4.持續推進綠色生產技術創新與應用。開展實用適用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創新,合理安排品種布局和茬口。積極推廣蔬菜集約化育苗、連作障礙防治、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等生產關鍵技術,食用菌生產分段管理和食用菌保鮮加工新技術。圍繞果園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推廣避雨栽培、設施果樹標準化栽培、果園智能化省力化栽培技術和果園綠色綜合防治等。推廣茶樹無性系良種、茶園機械化管理與采摘。示范水肥管理物聯網技術,實現作物生長營養精準控制,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
5.加強產后倉儲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完善產地產后倉儲預冷、初加工和分級包裝設施建設,鼓勵在集中生產區建立倉儲物流基地,重點是建好蔬菜、食用菌、水果配套設施,提升產后處理和保值增值能力。加快縣級電商中心和鄉村營銷網點建設,結合創新創業,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拓展銷售渠道。
6.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多種形式共同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種植能手、專業大戶創辦示范型家庭農場。發展產銷合作組織,增強在育苗、植保、耕作、營銷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園藝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鼓勵農民、合作社、企業創辦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統一育苗、農資配送、農機互助、專業植保等服務組織,建立高效率的產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