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技發展中心 周宏太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洛陽分院 張靖涵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是由部、省級質檢中心為龍頭,地(市)級綜合質檢中心為中堅力量,縣級綜合質檢站為基礎單元構成的檢測網絡。各級質檢機構功能不同,相互銜接,為各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格執法,監督市場運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常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生物傳感器技術,這種技術手段需要借助活體進行試驗,對手機的生物傳感器信息進行翻譯,從而評估農產品質量。二是機器視覺檢測技術,這種技術手段較為復雜,需要多個學科交叉進行,應用范圍窄。三是近紅外光檢測技術,這種技術手段是利用電磁波與物質解除產生的線性關系來分析判斷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質等成分,該檢測方法打破了傳統檢測方法存在的限制,促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上了一個新臺階。四是X 射線檢測技術,這種檢測手段是通過分析X 射線在農產品內部的穿透性和衰減規律來判斷農產品內部腐壞情況。五是氣象色譜檢測技術,這項檢測技術可以檢測出農產品上殘留的農藥量,與其他方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更方便快捷,是比較常見的檢測方法。
隨著我國人均GDP 不斷提高,城鎮化、市場化速度加快,人們的消費結構和購買偏好也迅速變化,更加青睞于優質的農產品。如何保障居民的“菜籃子”安全,對政府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是確保政府部門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手段。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一旦發生,很容易造成社會恐慌。例如,之前出現的“多寶魚”“毒奶粉”“海南缸豆”“毒生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只有加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農產品市場的和諧穩定發展。
病蟲害防治工作是整個農產品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對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病蟲害進行預判,從而引導從業者在使用農藥時更加精準、合理,保護農作物生長環境,維護周圍生態環境。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保證。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有人為了得到更高的產量、更好的品相和更多的利益,在農產品產地管理、加工銷售等環節施用大量農藥、添加劑,對產地環境和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威脅。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可以對農產品使用農藥化肥的情況進行監管,杜絕安全隱患,有效地將劣質農產品驅逐出市場,為生產者提供市場準入標準和農業發展方向,促進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重點在基層,一般檢測硬件設施依靠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配置,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有別。目前,全國仍有部分縣的檢測能力十分薄弱,一些重要產區的檢測工作沒有完全展開,無法指導當地農業生產。針對這些問題,相關工作部門應該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資金預算和規劃,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有力的政策保障,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平穩順利開展。
一期、二期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但是我國農業生產主體龐大,農產品品種復雜多樣,質量安全潛在風險較多,檢測任務繁重。如今的檢測設備和實驗室條件能夠更好地滿足農產品產銷地的質量安全檢測需要。充分的數據支持可以為我們研判風險和隱患排查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避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我國大部分的質檢中心(站)已經能夠在社會上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但少部分質檢機構因為地區差異,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缺乏保障經費,不能吸引具備專業檢測知識背景的從業人員,導致檢測能力差,無法滿足當地經濟和社會需求。還有部分地區檢測機制和監督機制不完善,既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使檢測過程無據可依。因此,應該結合地區發展實際,加大對工作人員能力的培養,重視檢測機制的完善,制定質量安全檢測法律法規,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奠定基礎。
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趨于向好,市場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但是仍有部分農產品無包裝、無標識,即使檢測出來問題,也難以追溯責任主體,違法成本太低,投機分子就會鉆漏洞,破壞市場秩序,一旦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會使有限的行政執法監管難上加難。所以,要嚴格市場準入機制,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確保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在社會上持續發揮效用。